「解碼新基建」人工智能:改變未來世界

央廣網北京3月18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傳統基建是指鐵路、公路、橋樑、水利工程等大建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鐵公基”。而“新基建”則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涵蓋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範圍更廣,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徵,能夠更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新基建”主要包括哪些?“新”在哪裡?對穩經濟有什麼重要作用?對社會發展、老百姓生活會帶來哪些變化?系列報道《解碼新基建》今天(18日)推出:《人工智能:改變未來世界》。

人工智能融入人們日常生活 成為一種新型基礎設施

不少人把人工智能僅僅當作一項技術,實際上,它是一套軟硬件結合的複雜應用。硬件是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和芯片,軟件則是算法。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說,近年來,人工智能開始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新型基礎設施。“比如我們可以對著地圖說話,它們能‘聽懂’我們說的話;隨著語音識別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跟音箱交流……其實人工智能已經在慢慢進入人們的生活。”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超過6萬億美元

作為新基建領域之一,衡量人工智能發展的標準是算力。有報告顯示,2012年以前,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緊追摩爾定律,每兩年翻一番。2012年以後,漸漸縮短為3、4個月翻一番。這說明,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空間巨大。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看來,提升人工智能算力的背後涉及龐大產業鏈。

“有各類AI芯片,包括‘雲端’、用戶端的類腦芯片,以及各類傳感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體感傳感器等。最重要的人工智能是通用的AI平臺,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很廣。”鄔賀銓說。

有機構預測,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超過6萬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0%。在我國,機器人、智能音箱、無人機等面向消費者的人工智能產品已經比較火爆。以智能音箱為例,2019年全國銷量為3682萬臺,同比增長126.6%。有測算甚至顯示,整體來看,人工智能對我國GDP的拉動效應將超過1個百分點。

鄔賀銓介紹:“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交通、物流、教育、醫療……人工智能將給不同行業帶來深刻變革

當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模式是“大數據+深度學習”,這種模式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人們開始在交通、物流、教育、醫療等眾多領域體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說,這些碎片化的人工智能接下來將整合在一起。“比如一個城市有一個巨大的、可能看得見的承載系統,叫城市大腦。它對城市裡的交通、環保、安防等各個方面進行系統地信息獲取、分析、監測,並且為政府或者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各樣的應用服務。”

魏凱說,隨著很多新路徑開啟,人工智能未來可能走向後機器學習時代,以深度智能改變世界。“把深度學習和人腦的仿生學、腦科學結合,將人工智能的一些技術再往前推進,這是技術方向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