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探頭也能查汙染!副中心防控汙染用上“人工智能”

監測大氣顆粒物、交通流量和工地揚塵的視頻監控探頭全部被“徵用”,每10分鐘完成一次汙染源視頻掃描;人工智能實時自動感知環境汙染事件、實時上報派遣;多部門從各自為政變身為“一網通辦”。記者今天(4月10日)下午從通州瞭解到,一個名為“城市大腦·生態環境”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開始試運行,利用高科技的人工智能來解決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環境汙染防控難題。

“過去,在進行環境汙染防控的時候,發現往往依靠的是人工,處置則是多部門各自為政。想要進行一次聯合執法,還需要靠發紙質文件、打電話、發傳真這樣的傳統方式來進行。”通州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良舉例說,比如,今天要查渣土車了,環保、住建、城管委、城管執法局等多個部門就要聯合發文,組織一次聯合執法。過去的聯合執法怎麼進行呢?大家選一條路,在路口設卡,純靠人工攔車挨個進行檢查,一旦攔下的渣土車存在問題,就由幾個部門現場進行處置。“這種單純靠人工發現的方法,效率相對要低很多。”

半個月前,整合了城管委、住建局、環保局等多部門的通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開始在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試運行。張良說,這個平臺一共接入了1437路視頻、1100個大氣預警傳感器,每1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全區域視頻掃描。比如,環保局原本自動監測大氣顆粒物的監控視頻探頭、就被接入其中,道路上現有監測交通流量和交通狀況的交通視頻探頭被接入其中,住建委原本安裝在各個工地、用來監控工地揚塵情況的視頻探頭等均被接入了平臺。“這些視頻監控的探頭都不是新安裝的,而利用的是各個部門原有的、已經在發揮作用的視頻探頭,只不過將這些視頻探頭進行人工智能改造,並將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匯聚,因此大大節約了成本。”

在視頻探頭覆蓋的區域內,只要發現工地未苫蓋、渣土車未苫蓋、道路遺撒等環境汙染問題,通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就會開始對匯聚上來的視頻數據進行智能識別計算。張良表示,平臺能夠實時對渣土車輛號牌、渣土車未苫蓋的情況、施工工地未苫蓋的時長、城市道路遺撒等問題進行全天候自動識別和發現。“經過識別篩選後的信息,將再次由人工核實,最後由通州網格辦派遣到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進行下一步的處置。

交通探头也能查污染!副中心防控污染用上“人工智能”

今天下午,記者在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分中心的大廳內看到,通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的藍色大屏幕覆蓋了大廳的整面牆壁,上面正實時滾動著視頻監控報送上來的信息和處置情況。張良在大屏幕上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平臺依靠人工智能發現和處置未苫蓋渣土車的模擬場景全過程。12點33分,一輛京A牌照的綠色渣土車被視頻監控探頭髮現存在未苫蓋行為,屏幕上立刻顯示出,這輛渣土車是從青青家園住宅建築工地駛出的;12點33分,沒有任何遲疑,網格辦已經將這一問題直接派遣到了城管委、城管執法局、環保局和住建局這4個部門;晚上7點32分,4個部門已經將這輛渣土車未苫蓋的問題處置辦結完畢。

“通過視頻監控探頭人工智能感知、智能生成事件,網格辦統一受理,各職能部門處理,最後辦結反饋這一創新流程,通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短短試運行半個月的時間裡,就已經發現了1683個環境汙染案件。”張良說,通過人工智能計算總結,發現違規事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最高峰集中在早上8點至下午4點之間,絕大部門違規事件為渣土車在非法時間營運,還有少量為渣土車未苫蓋。

記者瞭解到,下一步,通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還能進一步進行功能拓展。張良透露,除了目前覆蓋的區域之外,還將有更多的視頻監控信息和工地被納入到平臺上,實現所有區域全覆蓋。此外,後續還將擴充到園林管理、水務治理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