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一種新型輸液技術你是否瞭解

在臨床搶救過程中,及時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是搶救的關鍵。但一些危重或心跳驟停患者因各種原因導致建立外周靜脈比較困難,而中心靜脈置管往往需要較長時間,貽誤搶救時機,降低搶救成功率。有沒有一種既簡單又快捷的建立靜脈通路的方式?一種新型的輸液技術應運而生——骨髓腔穿刺輸液。

骨髓腔穿刺輸液

骨髓腔穿刺輸液一種可以快速建立骨髓腔內血管通路的技術。它是通過電動驅動器或者手動驅動器,將帶有針芯的穿刺針鑽入長骨骨髓腔內或胸骨髓腔內,將針芯取出,接上連通器,再接上輸液裝置,將液體源源不斷的輸入體內。

原理

人體骨髓腔內充滿海綿狀靜脈竇,經中央管滋養靜脈等與血循環相通,因此輸入骨髓腔內的藥物、液體可迅速進入全身循環。循環衰竭時,骨髓腔內靜脈網仍然保持非塌陷狀態且與體循環保持連接,可以作為輸液通路,骨髓腔內輸入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及用藥劑量與靜脈用藥相似。

優點

與外周靜脈通路及中心靜脈通路相比,骨髓腔內通路具有操作成功率高、耗時短、易掌握的優勢。經研究,骨髓腔內通路穿刺成功所需時間為2.0~4.2 min, 穿刺成功率為82%~92%。

部位選擇

①脛骨近端:沿脛骨粗隆內側 2cm處 ;

②脛骨遠端:成人內踝關上3cm,約2橫指;嬰幼兒/兒童——內踝上1-2cm,約1橫指;

③肱骨近端:肘保持生理性內收,手部掌心向內放於臍部,由肱骨中段向上觸摸, 在肩的側部能觸到一個突出,即肱骨大結節。

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一種新型輸液技術你是否瞭解

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一種新型輸液技術你是否瞭解

穿刺部位的選擇應該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 穿刺裝置和操作者的經驗等因素。

適應症

《國際心肺復甦指南》推薦連續3次靜脈穿刺不成功或90s內不能建立靜脈通路,推薦使用骨髓輸液,此方法適用於所有人。

禁忌症

絕對禁忌症包括:穿刺部位骨折、穿刺部位感染、假肢等。相對禁忌症包括:成骨不全、嚴重骨質疏鬆、缺少足夠解剖標誌、穿刺點48h之內接受過骨髓腔輸液等。

穿刺步驟

①定位: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部位,以簡單可行、不影響心肺復甦等搶救措施為原則;

②消毒:戴無菌手套,以穿刺點為中心,直徑15釐米,由內向外對皮膚進行消毒2~3遍,並給予洞巾覆蓋。

③穿刺:左手拇指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傳統的骨髓穿刺針或專業的骨髓腔輸液設備,穿刺針與骨面垂直進針,避免以穿刺點為中心反覆轉動,爭取用力一次達到骨髓腔;

④回抽:見有骨髓液流出即確定已達骨髓腔,拔除穿刺針針芯,若無骨髓液也可外接注射器回抽到骨髓即可確定位置正確。

⑤固定:將穿刺針與皮膚固定,防止鬆動或移位,並覆蓋無菌紗布保持清潔;

⑥衝管:用約20mL生理鹽水沖洗骨髓腔輸液導管,以便輸液順暢。對於意識清醒有疼痛感覺的患者,必要時給予利多卡因麻醉。通過骨髓腔內通路輸入2%利多卡因40mg,時間應大於2min,然後用5~10mL生理鹽水沖洗骨髓腔輸液導管,之後再輸入2%利多卡因20mg,時間應大於1min。

⑦輸液:一次性連接管連接輸液器進行輸液。

⑧拔除:骨髓腔內通路建議留置時間不超過24h,特殊情況最長留置不超過96 h……拔除骨髓穿刺針,無菌敷料覆蓋並按壓穿刺點,用膠布固定。

穿刺流程

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一種新型輸液技術你是否瞭解

併發症

①液體外滲:

液體外滲是骨髓腔內輸液技術中最常見的併發症,多因穿刺過淺、過深、留置時間過長、導管脫出、在同一骨骼進行多次骨髓腔內置管等引起。一旦發現有液體外滲應立即停止給藥,拔出穿刺針。如果大量的液體外滲沒有被及時察覺,會造成局部肌肉及皮下組織壞死,嚴重者可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徵。

②感染:骨髓腔內通路置入後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局部膿腫、骨髓炎等感染。其中骨髓炎是較為嚴重的感染性併發症,穿刺針的移位或留置時間過長、穿刺處汙染、患有膿毒症等都可能是骨髓炎發生的危險因素。

③其他少見的併發症包括誤入關節內、穿刺針斷裂、骨折、脂肪栓塞等,並未發現骨髓腔內輸液對骨內結構及成分產生明顯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北京心血管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 中國骨髓腔內輸液通路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中國急救醫學,2019,7(39).622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