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期出險保險賠不賠?看完心裡有數

大家都知道等待期越短越好,其實等待期除了時間長短不同之處,不同產品對於等待期內被保人發生輕症、重疾、身故所採取的處理方式也是大不相同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等待期內出險怎麼辦?

等待期的設定

購買保險,某一段時間內出險,保險公司是會拒賠的,這段時間就是等待期。

一般情況下,重大疾病保險的等待期為90-180天,醫療險的等待期為30天。

其實這是對消費者和保險公司的雙向保護。以重疾險為例,我們來搭建一個簡單模型。

等待期出險保險賠不賠?看完心裡有數

定價模型

假設30歲的男性購買1000元保額重疾險需要20元錢,30歲的男性患病的概率按照數據分析為20%。

那麼此條件下的20元定價是保險公司根據理賠數據、風險準備、成本預估、利潤等因素設計的定價模型,綜合計算出來的保費結果。

而此時,湧現一批30歲男性客戶,他們帶病投保,患病率為80%,遠遠超過既定概率。

如果保險公司無法舉證證明惡意投保,將大大提升保險公司的理賠概率,客戶原定條件下繳納的20元保費將不能讓保險公司抵禦風險。

第二年,新一批30歲男性來購買重疾險時,保險公司就會重新定價,考慮到之前的理賠風險,價格將由20元提升為30元。

對於正常投保的消費者來說,失去了正常投保應當享有的價格,因為整體風險被部分人拉昇,從而提升了保費定價。

這就是不設置等待期,帶來的逆選擇後果,吃虧的還是消費者本身。

但是設置了等待期,本身已患病的被保險人,可能無法堅持到等待期後去理賠,可以有效防範惡意騙保的行為。

對大部分人來說,等待期的設置並沒有太大影響。部分真正等待期出險的客戶,也只能自擔風險。

等待期出險,保險公司一般會退還保費,從金錢角度,消費者支出保費未超過一年,並無實質性損失。

等待期出險保險賠不賠?看完心裡有數

等待期出險的理賠

不同的險種對於等待期出險的處理結果不盡相同,小編帶大家簡單瞭解一下,我們關注的重點在重疾險的等待期出險理賠。

1等待期出險的理賠

重疾險:等待期一般都在 90-180 天之間,不同公司對等待期出險的態度不同,由於支出保費金額較高,購買時需重點關注。

醫療險:等待期基本都是 30 天,如果等待期出險保險公司一般都選擇不賠償,但是合同仍然有效。

壽險:壽險的等待期和重疾險一樣,也是90-180 天,如果這個時間內疾病身故是無法獲得賠償的,如果意外身故可以得到正常賠付。

意外險:意外險無等待期,只要生效即可,所以購買時大家重點關注何時生效。

2重疾險等待期出險

接下來,小編會重點和大家講一講重疾險在等待期出險3種不同的處理方式。

乾脆利落型

此類條款處理方式:只要在等待期內確診合同保障的疾病,合同立刻終止,保費退還給客戶。

等待期出險保險賠不賠?看完心裡有數

如果投保時身體健康,在等待期內確診患有肝癌,退還已交保費,並且合同終止。

如果投保時身體健康,在等待期內查出肝硬化疑似肝癌,在等待期後初次確診為肝癌。由於等待期內未確診為肝癌,所以等待期過後可以正常得到賠付。

此類條款描述非常清晰,投保的健康消費者,只要不是在等待期確診,未來都能得到理賠。

此恨綿綿無絕期型

重疾險的條款中,關於等待期出現如下文第(3)條這類具有一定延續性的描述,大家審慎考慮是否願意承擔風險。

等待期出險保險賠不賠?看完心裡有數

如果投保時身體健康,在等待期內查出來患有肝癌,毋庸置疑,處理結果依舊是退還已交保費,終止合同。

如果投保時身體健康,在等待期內查出肝硬化疑似肝癌,在等待期後初次確診為肝癌。這類描述的條款是無法賠付的。

因為等待期的肝硬化症狀延續到等待期後變成了肝癌,所患的疾病與等待期內存在明顯關聯,所以不賠付。這就是和第一類描述下,理賠差異之處。

如果自己購買的重疾險裡,關於等待期的描述與上述舉例條款類似,小編建議如非必要,儘量不要在等待期內去體檢或者是去醫院檢查身體。當然如果病情的確需要,以身體為重,別刻意拖延至等待期後。

如果尚未購買重疾險,那麼大家需要思考自己能不能接受90天內不主動檢查身體,或者願意承擔檢查身體後,未來出險有可能無法得到正常賠付的風險。

薅消費者羊毛型

看到下面這種條款,小編也是很生氣了。等待期內出險居然只退還現金價值。

等待期出險保險賠不賠?看完心裡有數

一般的公司都會選擇退還已交保費,至少不會讓客戶有損失,而這樣的產品只退還現金價值實在是“坑”,小編計算了下該產品在12651.7元繳費情況下,能退還的現金價值只有728元,相當於沒退還。

最後,小編建議大家關於等待期的選擇要注意兩點:

第一,選擇等待期短的產品,越早能賠付越好。

第二,關注等待期出險的賠付條件,等待期確診合同約定疾病可以退還保費,並且針對其他情況沒有附加條件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僅僅看等待期的描述並不能夠確定一款產品是否真的好。還要結合保障內容、保費、免責條款等綜合判斷性價比是否夠高,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風險偏好來確定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