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人文攝影:探訪舒城觀音寺舊址,始建千年保存較完好


2019年10月,安徽舒城,慈母宮景區。龍舒路,自古以來便是這座千年古城的主要街道之一,清代縣誌稱為“雲路街”。這條街上,曾經分佈有縣署、土地祠、文昌宮、文廟、預備倉、觀音寺等大量的設施機構。歷經戰火洗禮和時光蹉跎,絕大部分古建築早已失去了蹤跡。唯獨觀音寺舊址如同狂風巨浪中的一條小舟飄搖著,未來不知歸向何方?

慈母宮的位置原來也是觀音寺,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民國時期遷址後的新建的,不足百年時間。原址在慈母宮的西側,始建於唐代,現存為清代時期建築,在觀音寺遷址後一度為城隍廟址。從航拍的鳥瞰圖來看,觀音寺帶有天井的四合院建築群,很明顯與周圍茶廠區域建築格格不入。

臨街的房屋改造較為嚴重,在我們發現以前,幾乎沒有人會想起它曾是一座寺廟。除非是附近居住老人,否則其他人不會也不知道任何有價值的線索。當然,發現者的觀察力是非常靈敏的,一個屋頂上小小的構件,開啟了古寺的發現旅程。


觀音寺建築群坐北朝南,正大門開在整個建築群的南側,今天在建築群東側另開有幾扇小門。有人猜測,大門正上方原應有牌匾,標示寺廟名稱。大門為木製,上附著一層麻,依稀可以辨識有“佛”字,還有幾處殘字痕跡無法識別。

走進院內,原來的木製樑柱及石制柱礎尚存。

牆角處、臺階側面,可以看到暴露在外的各色石塊,有一部分藏匿於後來新鋪的水泥之下。現代的建築工程很少會選擇這樣的石料,在古代無論是運輸還是採集處理的成本費用都是不菲的。

在大院的中央,還有一個上方呈圓形的石制構件。下方形狀遭到毀壞,有人說原來可能為八邊形,即蓮花的形狀。關於石件的功能,有人說是香爐的底座,還有人說是拜墊,等等。仔細觀察會發現,在石件圓形斜側面有多個凹刻的字跡,但磨損較為嚴重,已識別不清。

建築群為磚木結構,立面已進行改造,尚有居民在此生活。

屋頂上保留原有一半以上的舊瓦片,其他已更換新瓦,瓦當已全無,屋脊上另置有蓮花、神獸等裝飾物。

夕陽西下,陽光留在大地上的身影逐漸消失,這座古剎跟隨晝夜交替而苟延殘息。試問,何時嫋嫋的焚煙再次升起?何時清悠的佛香飄揚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