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丰收时节摘硕果——龙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湖南日报|丰收时节摘硕果——龙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莫 成 梁 涛 张 军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正是丰收时节,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处处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场景。工地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田野间,农民迎来了一年的丰收季;校园里,学子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漫步于龙山县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丰硕成果。

近年来,龙山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大力破解交通瓶颈,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写下了团结奋斗、脱贫发展的华丽篇章,全县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8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069元;财政收入9.12亿元,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1元。市政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到40.1%,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与全州同步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城市。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山水龙城”,正在武陵山腹地强势崛起。

农业提质,铸就富民强县大产业

10月中旬,正逢水稻收割季节,龙山县石羔街道甘比社区,家家户户都忙着收割、烘干、打米。广袤的田野上,处处飘散着稻香,微风吹过,阵阵稻浪翻起,丰收美景,令人陶醉。

旁边400多亩的超级稻、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是袁隆平院士亲自选点建设的。基地负责人介绍说,龙山的气候、土壤、水质都适合种植水稻,目前基地已经实现亩产800公斤目标,正在向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迈进。

当地居民曾祥胜,30岁出头就在地里淘到了第一桶金。2017年,他流转周边村民土地1000多亩,用来种植超级稻、优质稻,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了农业产业的一体化和机械化,年产值超过500万元,还带动周边群众400多人脱贫致富。

看着满仓的粮食,曾祥胜乐开了花:“以前没技术,一年辛苦到头,饭都吃不饱。现在政府带领我们搞,提供技术和优惠政策,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龙山县是农业大县,又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发展生态有机绿色农业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近年来,龙山县高度重视农业地位,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总产量超过20万吨,年产量实现11连增。同时,不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出了“龙山百合”“里耶柑橘”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健康保障,开创全民医保新格局

10月16日,龙山县兴隆街道白岩洞村,新修的村部一楼右侧,总面积达60余平方米的三间房子成为了村卫生室,三间房子分别用来检查、治疗、留置观察,干净整洁。检查室里,村医杨敏正在耐心为村民问诊。杨敏今年37岁,从事村医已经14年了,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大山深处的人民群众,杨敏并不后悔,她说:“以前不能脱产,现在政府每个月发工资,可以全心全意给乡亲们看病了。”杨敏翻开记录本介绍,每天都有20多人来检查,一般的小病小伤都能解决。

近年来,龙山县大力推广社区医疗,在全县每个行政村都修建了村卫生室,并配备1至2名全职村医,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既方便了群众在家门口就医,还极大缓解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兴隆街道桐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李,因扁桃体化脓在社区医院住了4天院,总费用464元,自己只掏了45元,报销比例超过85%。

龙山县大力开展医疗救助帮扶工程惠及民生,确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民政救助、定点医院减免和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六重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实施“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等措施,为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站式”办结服务,每年投入7000多万元,建档立卡户报销比例超过85%。

当前,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8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595个、卫生技术人员3171人、床位数3102张,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教育腾飞,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10月17日,龙山县茨岩塘镇中心小学,占地21亩的校园里,处处都是书声琅琅、鸟语花香。该校校长殷明发说,2017年至今,该校共争取各项资金2000多万元,教学条件大幅改善,近年来,已有120余名学生回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漫步于校园里,运动场、图书馆、报告厅、食堂等基础设施应有具有。同时,该校借助位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教育,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老一批革命先辈的故事,在学生口耳相传中深入人心,红色基因也因此得以传承。唱红歌、讲述红军故事、祭奠红军英烈,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优良传统。

龙山县是教育大县。截至2018年末,全县幼儿园共142所,在园幼儿21265名;义务教育学校138所,在校学生66094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8707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386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7人。全县共有教职工5155名,其中专任教师4791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盘活教育这盘棋,龙山县秉承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理念,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连创佳绩;同时,持续推进教育扶贫、布局调整及消除大班额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教育大县做成了全省闻名的教育强县。

2018年高考,龙山全县本科上线1656人,其中一本上线495人,本科上线率达45.65%,邻县甚至邻省的学子纷纷慕名而来,“龙山教育”已逐渐成为湘鄂渝边区一大品牌。

交通提速,打通经济发展大动脉

10月18日,黔张常铁路龙山北站,上百名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作业。古色古香的高铁站里,融入了里耶秦简、龙山百合、土家织锦等诸多龙山元素,一步一景,站城融合。项目负责人介绍,当前铁路已经进入联试调试阶段,火车站正在交付中,12月下旬将正式通车。

铁路通车,成为了龙山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当前,每天都有周边群众专程到车站参观。看着一列列风驰电掣的火车驶过,龙山人民欢呼雀跃,庆祝龙山即将进入高铁时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龙山县历史上长期落后的交通状况。1978年,龙山县全县境内仅有9条约380公里砂石路,民用汽车103辆,客运车辆仅7辆。落后的交通是龙山人民心头之痛,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龙山县突出实施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扩容升级、县际油路改造、通乡油路建设和“百村通路”工程,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840公里,客货运车辆1024台,建制村通客班车率达100%,龙里公路还获评湖南省2017年最美农村公路。

龙山县抓重点、补短板,把发展交通作为工作重点。建成了县城到省会城市4小时、周边地级城市3小时、所有乡镇2小时,县内所有乡镇1小时可上高速的“4321”交通圈。可以说,曾经龙山因交通闭塞难以摆脱贫困,如今交通已成为助推龙山脱贫摘帽、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新湖南客户端读者热线:0731-84326002。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