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化妝品預售成外資“狂歡”派對,國產品牌差在哪?

在顏值當道的今天,化妝品已經成為許多愛美人士必不可少的日常消費。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百雀羚、自然堂等國產美妝品牌也逐漸崛起,佔據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甚至有媒體在去年喊出“國產化妝品品牌已經佔據半壁江山”,國產化妝品真的崛起了嗎?


雙十一化妝品預售,外資品牌“狂歡”派對

從2019年淘寶天貓雙十一化妝品的預售情況看,國產化妝品崛起之路還很長。

今年雙11於10月21日0點正式開啟預售,僅10分鐘,雅詩蘭黛、蘭蔻、歐萊雅、資生堂、HR赫蓮娜、Olay、Whoo 7家美妝品牌就突破億元成交額。其中,雅詩蘭黛更是在預售25分鐘後,交易額近5億元,已趕超去年雙十一全天的交易額。令人遺憾的是,7大品牌中沒有一個是國產。

從預售當天全天交易數據看,外資化妝品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在彩妝香水品類中,除ZEESEA和完美日記外,也基本是外資品牌的天下,而美容護膚品類稍微好點,尚有諸如創爾美、薇諾娜、形象美等國產品牌入圍TOP10。

雙十一化妝品預售成外資“狂歡”派對,國產品牌差在哪?

由此可見,國產化妝品品牌和外資品牌在消費市場競爭中,依然還有不小差距,離佔據化妝品市場半壁江山尚有不小距離。那麼,不斷進擊的國產品牌究竟比外資差在哪裡?

國產化妝品與洋品牌的真實“身高差”

化妝品消費日益成為一種剛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全球第二大化妝品市場。201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國,2017年我國化妝品的市場規模已佔到全球市場的11.5%,僅次於美國的18. 5%。而且,中國的化妝品行業還處於上升的階段,國產化妝品牌正如雨後春筍般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但國產化妝品的發展一直處在強勢的洋品牌巨大壓力之下,與巴黎歐萊雅、寶潔等強勢的國際巨頭相比,國產化妝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1、口碑沉澱不夠,消費者信賴不足

口碑積澱需要企業持續為消費者提供質量穩定的產品,需要品牌和用戶建立長久的關係。在這點上,國內化妝品和國際巨頭差距明顯。

國際化妝品巨頭大多歷史悠久,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完善的產品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即使在國內,國際品牌的發展也比多數國內品牌要早。20世紀80和90年代,國際日化巨頭資生堂、寶潔、聯合利華、雅詩蘭黛、歐萊雅紛紛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公司在培育市場、教育消費者、引領行業成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沉澱了良好的口碑。

而國內化妝品企業除百雀羚外,大多隻有短短十幾二十年的歷史,難以同國際巨頭抗衡。

2、品牌比較單一,企業抗風險能力弱

化妝品消費帶有明顯的週期性,國際化妝品巨頭大多業務範圍廣泛,通過多品牌戰略打造了豐富的產品矩陣,從而在經營時具備了更強的靈活性,抗經濟週期的能力更強。

比如,寶潔的產品涉及護膚、彩妝、洗浴、護髮、口腔、香氛等美容個護的各個方面,光在洗髮方面就有飄柔、海飛絲等多個知名品牌。

另一個化妝品巨頭歐萊雅旗下除了巴黎歐萊雅、蘭蔻等耳熟能詳的品牌,歐萊雅在中國還有科顏氏、碧歐泉、薇姿、理膚泉、修麗可、赫蓮娜多個品牌,這些品牌為歐萊雅在不同的化妝品細分市場贏得了廣泛的影響力。

雙十一化妝品預售成外資“狂歡”派對,國產品牌差在哪?

歐萊雅的品牌矩陣

相比國際品牌的團隊優勢,國內品牌多少顯得有些形單影隻。百雀羚母公司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學有限公司旗下,再也沒有能夠和百雀羚並肩作戰的“兄弟”,老牌化妝品國企上海家化,支柱品牌也只有六神和佰草集。

3、整體市場佔有率低,高端市場差距最大

早在2013年,被稱“新興市場教父”、鄧普頓新興市場團隊執行主席麥樸思(MarkMobius)就在國內媒體上撰文稱,中國化妝品市場份額中大約90%被國外品牌所壟斷。麥樸思在文中指出,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中國在化妝品消費上遲早會趕上美國。但由於中國本土化妝品企業僅佔市場份額的10%左右,因此當地企業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

從2013到2019,6年過去了,國產化妝品的市場佔有率如何了呢?

從產品品牌角度看,百雀羚連續三年在天貓雙十一護膚品品牌中銷量領先,已經是國內第一的護膚品品牌。


但別忘了,國際巨頭都是多品牌作戰,從企業品牌看,差距依然不小。《2019今日頭條美妝用戶洞察報告》數據顯示,在大眾化妝品市場,上海上美、百雀羚等國內企業已經佔據TOP10中四個位置,但與國際巨頭特別是寶潔和歐萊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在增長最快的高端市場上,國貨與洋貨的差距更明顯。

雙十一化妝品預售成外資“狂歡”派對,國產品牌差在哪?

4、企業規模較小,資金研發能力受限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化妝品行業的集中度較低,尤其是國內企業的規模仍然偏小,從而導致單個企業市場市佔率不高,資金和研發能力受限。

智研諮詢發佈的《2020-2026年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規模預測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美容和個人護理市場TOP4市佔率達到25.7%,TOP8市佔率達到36%,TOP15市佔率約50%,為低集中競爭型產業。其中,市佔率最高國內企業的為上海上美,其次為百雀羚、珈藍集團、上海家化等,均沒有超過4%。

而日韓的化妝品行業的集中度就明顯高於國內。2018年,日本化妝品市場前TOP4品牌的市佔率為33%,Top1的資生堂更是高達13.1%。韓國化妝品市場前TOP2品牌市佔率高達38.8%。排名第一的為LG生活健康,第二的為愛茉莉太平洋,市佔率分別為20%和18.8%。

雙十一化妝品預售成外資“狂歡”派對,國產品牌差在哪?

日本化妝品行業市場佔有率數據

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巨頭,既讓國產化妝品的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也使企業在資金、研發等多方面受限。

目前,化妝品的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基礎的保溼、滋潤和彩妝功效已經很難贏得消費者青睞,企業需要研發抗衰老等更高階的效果打造差異化優勢。在研發投入上,國內企業規模普遍過小,實力不足的劣勢就越發明顯。

雙十一化妝品預售成外資“狂歡”派對,國產品牌差在哪?

比如,儘管上海家化2018年的研發費率已經超過2%,但由於公司規模較小,研發費用只有1.7億元,而歐萊雅一年的研發費用高達70億元。巨大的投入差距就導致國內企業在關鍵技術上總容易落後於人,難以打開高端市場。

最近十幾年來,國產品牌的市場佔有其實在穩步提高,雖然過程緩慢,但我們依然期待國產品牌給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而化妝品市場目前也正在發生了對國產品牌有利的變化,年輕人對國貨認可、美妝科技產品的興起、“種草”等內容營銷模式的出現,都為國產品牌實現突破提供了機遇,只不過屬於國產化妝品的春天與品牌力爆發還需要時間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