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體檢千萬別漏!這顆“定時炸彈”一旦破裂 出血死亡率高達80%

前不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血管外科的病房裡,連續收治了多例內臟動脈瘤患者,其中有兩位尤其幸運,他們的動脈瘤體積巨大並且“吹彈可破”,隨時可能致命。他們都是因為一次偶然的體檢,意外發現了動脈瘤。

浙大二院血管外科主任陳兵主任醫師說,在所有動脈瘤當中,內臟動脈瘤由於臨床症狀非常隱匿,很難被發現,又被稱為“定時炸彈”中的“炸彈”。

只剩一個腎臟

又發現腎動脈瘤

徐大伯是杭州人,今年76歲。今年9月初,他參加退休職工體檢,因肺部曾有慢性炎症,做肺部CT檢查,意外發現上腹部有一塊陰影。

醫生建議徐大伯再次複查,幾天後,他又去做了腹部增強CT檢查,結果發現,右側的腎動脈上,有一個比乒乓球還大的動脈瘤。

腎動脈瘤屬於內臟動脈瘤,影像中顯示,腎動脈的直徑只有6毫米左右,長度總共也就不到5釐米。而徐大伯的腎動脈瘤直徑卻超過46mm,位置靠近右腎,隨時可能發生破裂。一旦破裂就會引起大出血,根本來不及搶救。

雖然徐大伯自己沒有感覺,但醫生強烈建議儘快手術,但棘手的是,徐大伯只剩下一個腎臟,手術必須在確保不損害右腎功能的情況下完成。

原來,早在52年前,當時徐大伯只有24歲,還是個小夥子,因為左側腎臟感染結核桿菌,導致左腎壞死,不得已開腹將左腎切除,雖然只有一個腎,但並未明顯影響徐大伯的生活。

20多年前,他又查出高血壓,血糖也偏高,這些都是影響腎臟功能危險因素。為了保護好右腎功能,他提前從單位辦理了病退手續。生怕一個不小心,再把唯一的腎臟弄壞了,最終變成尿毒症。

這次意外發現右腎動脈瘤,做不做手術,對徐大伯及其家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選擇做手術,我們問了好幾家醫院,都說不能100%確保右腎功能不受影響。如果不做手術,不知道這顆‘定時炸彈’什麼時候會‘爆炸’,一旦破裂,可能連命都保不住了。”徐大伯的兒子說,當時一家人為了手術的事情糾結了好久,最終找到了浙大二院血管外科主任陳兵主任醫師。

手術精準

“拆彈”又保住了腎功能

半個月前,徐大伯和老伴一起到陳兵主任的門診諮詢。陳兵主任仔細看了徐大伯的檢查資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楚地解釋了手術的難點,並給出了三種治療方案供徐大伯及家屬選擇。當陳主任把治療方案詳細講解後,徐大伯對自己的疾病有了初步的瞭解,也下定決心進行治療。

“難能可貴的是,陳兵主任會站在病人的角度,非常中肯地分析了每種治療方案的利弊。”

徐大伯的老伴說,“原來我們還一直糾結,手術到底做不做,要做的話找誰做?和陳兵主任聊完,我們的心一下子就定了。出了診室,我就給兒子打電話,決定好了就找陳主任做手術。”

陳兵主任說,徐大伯的腎動脈瘤位置靠近右腎,而且動脈瘤比較大,直徑幾乎和腎動脈的長度差不多,動脈瘤頸達到8毫米,腎動脈還有扭曲,開口侷限性狹窄,這些無疑增加了手術的難度。更重要的是,他只有單側腎臟,手術不僅要精準拆除“炸彈”,還要保證腎臟功能不受影響。要做到這兩點,必須在術前精準評估,包括精準測量動脈瘤的位置及大小,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案,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降到最低。

最後,陳兵主任根據徐大伯的情況,選擇通過介入手術植入覆膜支架,封堵動脈瘤的手術方案。同時,在動脈瘤中放入特殊的彈簧圈,目的是讓動脈瘤內的血液血栓化凝固,避免出現感染。

手術時間定在10月28日,陳兵主任團隊局麻下進行實施了手術,徐大伯完全清醒,但沒有任何痛苦,手術持續了大約1小時,手術非常成功。手術後,徐大伯的腎動脈瘤已經成功封堵,警報解除,而且右腎功能經評估依然完好無損。

體檢意外發現

三個脾臟動脈瘤

無獨有偶,徐大伯隔壁病房的蔣師傅,今年64歲,他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檢查中,意外發現了脾臟動脈瘤。

蔣師傅說,他去年因為肺部真菌感染,做了一個小手術。今年9月中旬,複查的時間到了,他到醫院做了肺部CT,結果發現脾臟附近有一塊陰影。

檢查有異樣,醫生建議複查。今年9月22日,蔣師傅再次到醫院做了個腹部增強CT檢查,結果發現脾動脈後段,長了三個大小不一的動脈瘤,最大的直徑有4.2釐米。

“醫生說脾臟動脈瘤一旦破裂,會引起大出血,搶救不及時會危及生命,建議我儘早做手術。”蔣師傅和家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到浙大二院血管外科做手術。

十一長假後,蔣師傅先是掛了陳兵主任的專家門診。陳主任看了他的檢查資料後,動脈瘤確實比較大,情況比較危急,馬上開出了住院單。

10月10日,蔣師傅住進浙大二院血管外科病房。原本覺得自己的狀態還不錯,安安心心等待手術即可,沒想到卻被護士的幾句話嚇到了。

護士讓蔣師傅千萬不能劇烈運動,不能情緒激動,不許他離開病區範圍,甚至連上廁所解大便都不能使勁,怕一用力把動脈瘤撐破了!

蔣師傅聽了護士的話,倒吸一口涼氣,“前幾天我還每天早上5點鐘起來,繞著西湖跑步,從清波門一直跑到斷橋邊。我哪裡曉得情況會這麼危險?要是知道,肯定不敢跑了呀!”

經充分評估,蔣師傅的情況更適合傳統的開放手術。10月16日,在全麻下,陳兵主任團隊採用肋緣下小切口為蔣師傅做了手術。回想起手術的情景,蔣師傅還記憶猶新。

“我這個人膽子比較小,每次一到醫院就難免緊張,血壓升高。手術前,我的上壓飆升到180多。陳兵主任一直陪著我聊天,叫我放鬆不要緊張,後來我才慢慢不害怕了。”

蔣師傅說,“手術做完,後面康復一切順利。我和家人都非常感謝陳兵主任,當初完全站在病人的角度,幫助我們選擇了合適的治療方案。”

被稱為“定時炸彈”中的“炸彈”

內臟動脈瘤

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80%

動脈瘤並不是腫瘤或惡性疾病,往往是由於動脈硬化、感染、先天性動脈血管中層發育不良、外傷等原因,大多數情況內臟動脈瘤並無症狀,而一旦發生破裂,則表現為急性失血性休克、血腹,搶救不及時可能發生死亡。

據統計,約有50%患者在發病的急性期就因動脈瘤破裂死亡。動脈瘤被稱為人體內的“定時炸彈”,而內臟動脈瘤由於臨床症狀非常隱匿,很難及時發現,因此又被稱為“定時炸彈”中的“炸彈”。一旦破裂出血,基本上來不及搶救,如腎動脈瘤破裂死亡率超過80%。

生活中,大家聽得比較多的關於動脈瘤的類型,包括顱內動脈瘤、胸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等。實際上,動脈瘤可以發生在動脈系統的任何部位,包括非常隱匿的內臟動脈。

內臟動脈瘤指腹主動脈所屬的各內臟動脈及其分支所產生的動脈瘤,主要包括脾動脈瘤、肝動脈瘤、腸繫膜動脈瘤、腹腔幹動脈瘤、腎動脈瘤等。脾臟和腎臟動脈瘤是所有最常見的類型,大約佔75%左右。

“根據文獻記載,在所有動脈瘤當中,內臟動脈瘤只佔1%左右的比例。實際上,內臟動脈瘤的發生率並不低。”

陳兵主任說,“尤其是近年來,隨著CT檢查在日常體檢中的普及,使得內臟動脈瘤的發現率大大提高,很多都是在其他疾病檢查或日常體檢過程中偶然被發現。在我們病區,每個月都會接診到好幾例內臟動脈瘤患者。”

換位思考

據瞭解,內臟動脈瘤的真正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感染、創傷等因素有關。

“很多中老年人認為,發生動脈瘤甚至內臟動脈瘤是個小概率事件,實際上它離大家並不遙遠。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動脈彈性會比年輕時候差,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影響,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也會使血管彈性變差,時間久了就容易形成動脈瘤。”

陳兵主任提醒,尤其是到了秋冬季,天氣變冷血管收縮,容易引起血壓波動。如果已經形成了動脈瘤,就相當於一個不定時炸彈,這個時候血壓又控制不好,就隨時可能發生動脈瘤破裂。

2014年,陳兵作為人才引進,來到浙大二院創立血管外科。做為一名血管外科醫生,陳兵主任醫師熟練掌握了傳統外科技術及微創介入技術,在日常工作中以勤懇、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一位患者,獲得了眾多患者的好評。

很多患者說起陳兵主任,都會由發自內心地感謝:“陳兵主任會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換位思考,為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也是為什麼陳兵從醫2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零投訴”紀錄的秘訣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