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河湖看淄博

11月4日,“守望河湖看淄博,淄博媒體河湖行”走進桓臺縣紅蓮湖公園時看到,遊客被紅蓮湖公園的美景所吸引,紛紛駐足拍攝。紅蓮湖不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蓄水能力,更成為展示桓臺城區形象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

桓臺縣地處魯中山區與魯北平原結合地帶,是“噸糧首縣”“建築之鄉”“中國膜谷”。縣域內主要有小清河、烏河等22條河流和馬踏湖、紅蓮湖兩個湖泊,縣外孝婦河、東豬龍河、澇淄河等8條主要河道順流而下,是淄博市水系的重要承接彙集地和全市水環境質量的關鍵閘口末端,素有“江北水鄉”之稱。多年來,桓臺縣始終堅持環境立縣戰略,以“河(湖)長制”統領水生態建設,探索實踐出全領域治理、全流域修復、全方位管控的水生態建設的“桓臺模式”。

守望河湖看淄博

↑11月4日,秋高氣爽,紅蓮湖東湖區內,景色宜人。

11月4日上午10點30分許,秋高氣爽,桓臺縣城南端的紅蓮湖東湖區內,從山鋁趕來遊園的王偉正在興致勃勃地和同伴在湖邊拍照。“來過多次了,每次來都有不同感受,景色越來越美。這麼好的休閒區,關鍵還不收門票!”談起紅蓮湖,王偉對這裡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受市民喜愛的紅蓮湖,是在原大寨溝河道的基礎上開發改造建成的。紅蓮湖位於桓臺縣城南端,是桓臺城鄉河流水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總投資約5.2億元,總面積約117萬平方米。其中,西湖區面積約62萬平方米,於2010年國慶節竣工投入開放使用,東湖區面積約55萬平方米,於2014年5月1日竣工投用。東西長約3.1公里,寬386米,水域面積約佔53.4萬平方米,蓄水量達400萬立方米。建成後的紅蓮湖不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蓄水能力,成為展示桓臺城區形象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廣大市民休閒、娛樂、健身的重要場所。

當天的採訪中,湖水清清、楊柳依依的“美貌”不光出現在了紅蓮湖。在東豬龍河桓臺縣果裡段,東店村河管員陳國告訴記者,為了保護沿河環境和安全,前幾天,他剛剛和另外兩名河管員一起對違規種植作物進行了“大清理”。“現在老百姓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大家都說河湖的新面貌與我們的付出分不開。”陳國有些自豪地說。

在現場,桓臺縣河湖事務服務中心綜合科科長趙強介紹說,2017年,桓臺縣在淄博市率先成立河湖管理機構,完善職責明晰、細化具化的制度體系和責任機制,實行委託管理+河管員、市場化購買服務+河管員的管護模式。建起河湖信息化監管平臺,對全域水系實行無人機巡航掃描,各河管員人手一份水系圖、一本工作日誌每日巡查動態管理。全縣22條縣級河道、2個湖泊均確定了縣、鎮、村三級河長(湖長),其中縣級河長16名、鎮級46名、村級215名,並配備河管員150名,河道警長58名,全部設立公示牌。

同時,制定了《工作規章》《督辦制度》《聯動工作制度》《巡查制度》《考核辦法》等10項規章制度並嚴格落實,確保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紮實深入推進。

“看,沿著河邊的這條綠道,市民能夠直接騎行至馬踏湖。”據桓臺縣水利局黨組成員、縣河湖事務服務中心主任李曰梅介紹,近年來,桓臺縣突出水系生態建設規劃引領作用,按照“自然、生態、和諧”理念,確定“三橫五縱兩湖六溼地”水生態總體規劃框架,2015年起,啟動總投資28.2億元的生態水系修復提升工程,為水生態修復提供了“一攬子”解決方案。以引黃南、北乾渠和孝婦河“三橫”為引水脈絡,東西豬龍河、烏河、澇淄河、大寨溝“五縱”為排澇通道,紅蓮湖、馬踏湖“兩湖”為生態高地,烏河、豬龍河、孝婦河入湖口溼地、邢家溼地、三岔灣溼地、烏河走廊溼地“六溼地”為涵養節點,一體化佈局落實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修復、雨洪水資源利用等重大工程,做到全域一盤棋、貫通一張網,有效確保了全縣水生態建設目標同向、節奏同頻、效果同步。

“尤其在打通排澇通道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桓臺縣的地理位置特殊,多條河道的上游來水彙集桓臺後排入小清河,颱風‘利奇馬’過境時,排水壓力十分大,但受益於前期河道整治和河湖連通工作的提前開展,雖然河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漫溢,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桓臺縣境內的河道工程未出現大的險情。”李曰梅說,在多年持續治理的基礎上,2015年起,桓臺縣啟動實施全縣城鄉河流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烏河、孝婦河、東豬龍河、澇淄河、馬踏湖溼地生態修復及引黃蓄水補源等工程,目前,已累計治理河道150公里,綠化面積10萬畝,完成投資33億元。

“看,這是湧泉,那邊是進水口,這些是咱們的水生植物……”當天中午,記者在山東省環科院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魏壘壘的帶領下,探訪了馬踏湖人工溼地工程。馬踏湖是桓臺縣乃至淄博市最重要的水資源和生態資源的寶庫。上世紀末,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迅猛發展,馬踏湖主要匯水河流豬龍河、烏河、孝婦河等水體水質受到嚴重汙染,馬踏湖失去補充水源,加之村民圍湖造田,湖區水域面積逐年減少,馬踏湖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為此,桓臺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不斷提高水處理廠、大企業汙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城鄉河流水系綜合治理等舉措,構建了“三橫五縱、兩湖六溼地”體系。

“三橫五縱”是把桓臺縣主要河流全部連通,盤活整個桓臺縣的水系;“兩湖六溼地”是根據不同的流域特點,在紅蓮湖、馬踏湖的主要匯水河流因地制宜建設不同類型的人工溼地工程。2013年在豬龍河入湖口處建設了豬龍河入湖口人工溼地一期工程,佔地面積714畝,位於桓臺縣馬踏湖南端,總投資約5000萬元;2015年在桓臺汙水處理廠末端建設了邢家人工溼地工程,總投資約9500餘萬元,對桓臺縣環科汙水處理廠外排水進行深度處理,總佔地面積約450畝;2016年在豬龍河入境處、光大水務淄博分公司三分廠下游建設了豬龍河入湖口人工溼地三期工程,總建設面積約345畝,其中潛流溼地60畝、表流溼地45畝,鴻嘉湖景觀表面流溼地240畝,項目總投資約5000萬元;2017年建設烏河河道走廊溼地,位於烏河桓臺縣段上游,總建設面積約1000餘畝,總投資約1200萬元;2018年在烏河建設了烏河入湖口人工溼地一期及河道走廊人工溼地(城區段)。

“桓臺尤其注重發揮最為突出的溼地資源優勢,在重要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幹流處、重要點源排放口處因地制宜恢復人工溼地3000畝,日處理能力達到10萬方,溼地出水水質提升為地表水Ш類標準,為馬踏湖、紅蓮湖累計補水4000餘萬方,真正發揮了涵養水源、地下水位回升、防洪排澇、降低汙水處理成本等積極作用。”魏壘壘介紹說,治水非一日之功,他們有耐心、有恆心更有信心堅持下去。據悉,自2008年至今共組織引黃(江)河水40餘次,共引水1.2億立方米。雖然過程艱難,情況複雜,但如此重視水資源管理,相信碧水藍天必將成為桓臺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