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市打好“組合拳”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

映象網新鄉訊(記者 崔學慶 實習生 張雲飛)長垣市是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也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立足工作實際,把“組織統領、規劃引領、改革驅動、示範帶動、系統推動”作為總體思路,把實施“11115”鄉村振興計劃作為具體抓手,強化組織保障,加壓奮進、務實重幹,實現了鄉村振興良好開局。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扛牢糧食安全“重任務”。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堅持藏糧於地,“十二五”以來,共建成高標準農田99萬畝,在全市劃定7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5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永久性基本農田達79萬畝,2018年糧食總產量73.2萬噸,穩定在前十年平均水平。堅持藏糧於技,依託河南省農科院長垣分院,培育推廣新型農作物品種及農業技術,申報科技攻關專項5項,國家重點研發“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專項1項,培訓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和專業技能型農民410人。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為99.9%、97.71%、86.46%。被評為國家產糧大縣、“中國好糧油”示範縣、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注重效益,加快調整,建設提質增效“新農業”。以“四優四化”為主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業比較效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優質小麥示範基地10萬畝,帶動全市發展20萬畝,佔全市麥播面積的24.5%;開展優質小麥訂單生產,做產銷對接率達100%。全市優質花生種植面積23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提高規模化種養水平,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9萬畝,共涉及農戶7萬餘戶,流轉千畝以上規模經營大戶70個。推進標準化生產,累計建成宏力葡萄等3個農業部標準園、7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5個縣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完善涉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成投用長垣供銷e家運營中心,新發展“三品一標”2個、規範運行益農社站點480個,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

組織統領,高位推動,當好鄉村振興“主心骨”。長垣市把鄉村振興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三級書記抓振興、鄉鎮、市直部門齊上陣;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對重大事項親自過問、關鍵難題親自破解、重要問題親自解決;成立鄉村振興幹部培訓學院、鄉村振興投資有限公司、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資金、技術保障;按照“五個一批”要求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將對鄉村振興的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作為考核基層組織、黨員幹部的主要依據;深化“六聯六問”工作機制。

規劃引領,搭梁建柱,繪好鄉村振興“路線圖”。按照“政府引導、專家指導、群眾主導、共同締造”的原則編制鄉村規劃,以規劃高標準促進人居環境高質量。一是打造市、鄉、村“三級規劃隊伍”。二是堅持分區控制、分類規劃、分別施策“三步走”。三是實施政府、專家、群眾“三結合”。目前,275個村完成了“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

改革驅動,激活要素,增強鄉村發展“新動能”。藉助國家級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的機遇,大力實施農村宅基地改革,因地制宜開展閒置院落整治工作,激活人、地、錢等農村各類發展要素,為落實村莊規劃、改善村容村貌,提供資金支撐、空間支撐、路徑支撐。一是提供資金支撐。通過改革,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42億元,有效解決了村級部分項目建設、設施運維的資金來源問題。二是提供空間支撐。規範執行“一戶一宅”政策,累計騰退宅基地8667畝,騰退後仍作為建設用地使用的2594畝,騰退後的存量閒置房屋10萬平方米,4.1萬平方米改造成村史館、養老中心、四點半課堂、圖書室、村民大禮堂和扶貧車間等公共用房,其餘的用於發展鄉村旅遊、電子商務、民宿等,保障了村莊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文化空間。三是提供路徑支撐。採取“集體經濟+社會資本+市場運作+群眾參與”模式,所有鄉鎮均成立村鎮建設投資公司,通過黨支部統領、集體經濟組織牽頭、群眾參與發展鄉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示範帶動,共建共享,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目前,全市有411個村開展了鄉村振興示範創建工程,占城區規劃外村莊總數的82%,已創成星級示範村31個、達標村380個。一是通過創建提升了群眾參與整治的積極性。二是通過創建培養了群眾自我約束的習慣性。三是通過創建激發了群眾主動作為的創造性。

(映象網新鄉新聞熱線:15903739797,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映象網“大象幫辦”電話180 0371 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