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時隔3年,Netflix最火爆的紀錄片之一《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終於在9月25日推出了第二季。

最值得期待的就是這一季選擇的六位設計師,每一位都是業界響噹噹的大人物,想要了解業界最活躍最前沿的設計界頂尖人物,看“抽象”準沒錯了!

相信身處設計領域的你對“抽象”並不陌生,2017年第一季一經推出就大火,是各大藝術類高校的必看片目之一,在豆瓣評分高達9.4!第一季共8集,帶觀眾走進較為熟悉或容易理解的八個設計領域的頂級設計師:插畫設計、跑鞋設計、舞臺設計、建築設計、汽車設計、平面設計、攝影、室內設計,每一位都是其領域的大咖級人物。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如果說《Abstract》的第一季是從大眾較為熟悉的平面設計、攝影、室內設計、跑鞋設計等8個領域來講述設計與設計師,那第二季就是從更為小眾的藝術領域著手,以及其對社會各個層面帶來的深遠影響,帶我們看到藝術設計的無所不在和真正價值。

這一季的設計師是著名的丹麥藝術家、建築師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生物建築設計師、MIT實驗室教授內裡·奧克斯曼;電影《黑豹》服裝設計師、奧斯卡獎得主露絲·卡特;兒童娛樂設計師卡斯·霍曼;Instagram產品設計師伊恩·斯帕爾特;知名字體設計師喬納森·胡福勒——《滾石》、《時尚芭莎》、《紐約時報》、《時尚先生》等原版雜誌字體都是他的代表作。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和第一季的模式類似,“抽象”每集以單個人物為主線,展示他們的生活和設計的秘密。下面就跟隨雅筑國際教育的小編一起來看看,究竟是哪六位神仙級的大師吧!

藝術設計 / Olafur Eliasson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沒有眼睛,沒有觀眾,就沒有藝術的存在。”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著名的丹麥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大師Olafur Eliasson 是當今最受私人美術館青睞的十大國際藝術家之一。他涉足裝置、建築、攝影、影像等多個藝術領域,以創造沉浸式的空間與體驗而著名。喜歡藝術的人對奧拉維爾·埃利亞松一定不陌生。你也許錯過了他之前在上海和北京的大展,但他的不少作品你一定在某篇跟藝術/建築/設計相關的推文裡刷到過。目前倫敦泰特美術館正在展出他的個人大型回顧展。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影片以Olafur對著鏡頭說話開始,他以簡單的互動形式引導觀眾參與到與他的世界裡,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鏡頭前的你解釋如何去感知顏色的變化、如何去理解色彩與感官的關係。伴隨著簡單的小互動,從而引出自己對藝術的定義和理解。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奧拉維爾的作品總在探討事物的本質,以及人們觀看的方式。他尤其擅長運用光影、玻璃、反光鏡、色彩等媒介,製造一種引起視覺混淆的幻境,引導體驗者去探索和參與,發現和認知。

有人評價他是最具全球視野的藝術家,不管是先鋒媒介、全球議題,還是跨界創作的項目,都注入了他深刻而不造作的藝術語言,且極其富有詩意。這一季的line-up裡,他絕對可以說是VVIP。

生物建築師 / Neri Oxman 內利·奧克斯曼

“她是藝術、設計、科學和工程相結合的化身”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對於大多數設計師來說,設計是解決當下的問題,但對內裡來說卻是要尋找問題。來自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教授Neri Oxman,是真正美貌與才華兼備的學術明星。作為建築師、設計師、生物學家和發明家,Neri 的研究領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還非常陌生 —— 新材料與生物建築設計。

她所研究的領域對很多人來說都還非常陌生,她的設計也相當有未來感——“她做的是大自然做的事,但也許做得比大自然更好。”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她開創的「Material Ecology」(材料生態學),利用合成生物學和最前沿的數字算法來創造源於自然語境下的產品與建築。設計作品靈感多源自自然現象,探索仿生結構、新技術與自然生物之間的共生合作關係。「為自然而設計,做源於自然的設計以及配合自然而設計」是她的信條。未來感與科技感是其作品顯著的特點。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她的作品融科技與設計為一體,理念前衛,造型別具一格,迄今已經獲得了四十餘項大獎,她的作品也被收入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藝術機構。藝術是為了表達,科學是為了探索,工程是為了創造,設計是為了溝通。而內裡·奧克斯曼的厲害之處在於,她正是“藝術、設計、科學和工程相結合的化身”。

戲劇服裝設計師 / Ruth Carter 露絲·卡特

“我所做的事不是縫衣服,而是講故事。”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1993年,憑藉《黑潮》獲得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1998年,憑藉《勇者無懼》獲得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2018年6月20日,擔任服裝設計師的電視劇《黃石之爭》在美國首播。2019年2月25日,憑藉《黑豹》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她也是首位斬獲奧斯卡服裝設計獎的非洲裔美籍女性。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在紀錄片的一開始,露絲·卡特就向觀眾介紹了她兩個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她從事戲服設計不是因為喜歡時尚,而是因為熱愛各種劇作家和詩人;第二,她的戲服設計不是裁剪或縫衣,而是用衣服講故事。

做戲服設計,是從研讀分解劇本開始的。你需要在開始設計之前去了解每個人物的形象、職業、性格、生活年代與環境等等各種背景信息,然後開始做大量的資料研究。從外套的長度,到布料的材質色彩選擇;從圖案的印花與工藝,到人物在不同環境場景的配飾,每一個小細節都必須有理有據、有跡可循。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好的戲服設計,不僅能幫演員進入角色塑造性格與其融為一體,更能提升劇目的情節飽滿度與真實性,讓「他們」就是「他們」。抓住時代的精髓,結合不同文化場景的縮影,打造出適合他們的視覺身份。露絲的戲服設計讓電影中的非洲文化、非洲印象、非洲未來具象化,作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服裝設計獎殊榮的黑人設計師,她確實值得載入史冊。

玩具設計師 / Cas Holman 卡斯·霍曼

“Good toys make good people”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Cas Holman是RISD(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的副教授,玩具設計師領域的大神。但他是從廚師跳入傢俱製造,然後涉足生物多樣性研究,參與幼兒教育,又攻讀了3D設計,所以說不想做玩具的設計師不是個好廚子。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影片的開始Cas就清晰描述了自己對兒童玩具的認知和設計思考。她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為孩子們創造自己探索想法與發明新事物的工具,而不是指導他們正確答案是什麼的教育器材。她的玩具沒有說明書、也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力,玩具的使用也有無限的可能性……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她堅信 「好玩具塑造好人」,所以為了孩子們的設計對於我們的未來和世界都至關重要。如果玩具設計能夠成為給孩子建立信心的工具,成為增強孩子思考與決策力的助力,培養他們成為富有創造性與同情心的好人。那麼作為希望的他們,才有可能在將來成為為我們創造更美好未來的人。

數字產品設計師 / Ian Spalter 伊恩·斯帕爾特

“數字產品設計,不僅僅是用戶體驗設計,也關於整體產品策略。”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伊恩是一個黑白混血,頂著一個爆炸頭,乍看像一位潮酷的說唱歌手。伊恩在設計領域有著很長的職業生涯,曾在YouTube,Foursquare和R / GA 任職,在Nike負責項目。記得當年Instagram從相機logo換成現在的彩虹logo時,引起全球一片譁然,各種新聞媒體、社交媒體毫不留情的批評聲此起彼伏,那正是伊恩加入Instagram的第一個傑作。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紀錄片中有詳細講述Ian在主導Instagram進行這次重大改變時的思考過程與設計執行歷程。為了讓大眾更加了解設計意圖減少爭議,Ian甚至帶領團隊拍攝了短片併發布了文章來闡述設計理念。他解釋說“新的標識帶給人溫暖、趣味和樂觀”。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在Ian看來,數字產品設計的意義不僅是視覺與用戶體驗設計,更關乎整體的產品策略。對用戶真正使用需求的考量是需要站在更高層面來進行的。正如這次 Instagram的大改版,視覺設計風格的變化(視覺扁平化)並不是改變的主要依據,真正主導變化方向的是產品自身的定位與未來發展的計劃。「設計無所不在。它不是產品某個時刻看起來的樣子,而是關乎用戶體驗與產品整體策略。」


字體設計師 / Jonathan Hoefler 喬納森·胡福勒

“我大部分的工作就是找到這些骨頭,然後想象它們來自什麼樣的生物。”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喬納森·霍夫勒(Jonathan Hoefler),是著名的字體設計大師,專注於研究原創字體,代表有《滾石》、《紐約時報》、《體育畫報》等著名雜誌字體設計。從Macintosh計算機字體到Gotham字體,從蘋果字體到奧巴馬2018年總統大選,Jonathan的作品在英語國家的日常生活裡幾乎無所不在。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全季看下來,字體設計這一集似乎是最好懂的。在這部紀錄片裡,Jonathan不僅會循序漸進的為我們解析字體設計的基本原則,還會講述自己平時對設計的思考與研究方式、做字體時的工作流程以及自己人生與字體的故事。而且這集的後期也有很多跟平面有關的視覺溝通語言,看起來非常直觀、吸引眼球,且通俗易懂。因此無論你是否關注字體設計這個領域這部有趣又幹貨滿滿的紀錄片都不會讓你失望。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喬納森最開始對字體的興趣,是從注意到不同鐘錶中不同字體的審美開始的,以及後來在雜誌上看到如何用字體設計表達諷刺和評論。對於這樣一位有考古精神的字體怪咖,你絕對猜不到他會去哪裡找尋字體設計的靈感——這裡就保留懸念,感興趣的各位趕緊去B站扒熟肉吧。

Netflix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第2季攜6位設計大神迴歸

看完影片,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創作故事是如此讓人心動和有趣,感嘆於一件作品誕生的複雜與不易;也可能認為這些大眾鮮少接觸的領域離自己很遠,有些設計作品甚至難以讓人理解。的確,相比第一季的《Abstract》用更多篇幅為我們揭秘一件好作品如何從尋找靈感、構思邏輯到實現的過程,第二季的內容似乎更加「抽象」。也許創作團隊正是想通過這些看起來遙遠的設計師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原來還有這樣一群才華超群的人,他們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以自己的方式在聯結世界,以自己的熱愛與人類的發展形成共振。「藝術,是希望的最高形式。」

更多藝術留學資訊,請關注雅筑國際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