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败局》3、健力宝,十年沉默、不向人间叹是非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大败局》3、健力宝,十年沉默、不向人间叹是非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中,健力宝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橙红色的气泡水一直是中国市场上知名度最高的饮料品牌。不曾记得从何时起,健力宝逐渐淡出了我们的选择,这背后是一段时代故事,一个落寞凄凉的故事。

和我们上期节目一样,健力宝的故事同样始于1984年,联想、海尔、万科等等这样的公司都相继成立于这一年,它们中的一些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500强的超大型企业集团。但在早些年的时候,健力宝才是他们当中最耀眼的。


橙色气泡水的强势崛起

李经纬这时是个45岁的中年人,他童年丧父,少年亡母,自幼在孤儿院里长大,成年后当上了三水体委副主任。在政府工作受人排挤后,被发配到了县里的一个小酒厂当厂长。有一次,他去广州出差,一听罐装的可口可乐让他萌发了让酒厂生产饮料的念头。于是,一种叫做健力宝的橙色运动型饮料就这样诞生了。

在当时消费者的眼中,易拉罐的饮料包装无疑是高档饮料的代名词。但是在当时,我们国内根本就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这样的易拉罐。李经纬的小酒厂就更是不可能自己生产了。最后是他四处奔波,竟然说动了深圳的百事可乐公司为他代工生产健力宝。

健力宝就在1984成为了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这一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极大的激发了全民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健力宝也随着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关注。自此之后一炮而红,被誉为中国魔水。

李经纬就这样交上了好运。第二年,健力宝的销量翻了5倍;第三年比第二年,又翻了8倍,销售额达到了1.3亿。

1987年的时候,广州将举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三年前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成功,让李经纬也绝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以比可口可乐公司翻出1倍多的出资代价,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六运会的指定饮料。在整个体育中心,大到墙壁,小至垃圾桶都铺天盖地印上了健力宝的广告,入场的8万名观众,每人赠饮一听健力宝。放眼望去,整个环形体育场,星星点点全是健力宝。

随即,在六运会的第二年,实现了2.7亿的销售额;再下一年,销售额将近5亿元。到199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超过18亿元,这样的规模,举目国内,无人可及。在此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健力宝一直都是民族饮料的第一品牌。


乱世纷战下的幸存者

到了9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保健品和饮料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没有道德底线的游戏,各类“包治百病”的保健饮品喷薄面世。面对这样一场游戏的时候,李经纬展现出了卓越的定力和善良的秉质,健力宝并没有跟着太阳神大打广告战,他的广告投放一直很有节制,始终都是以运动为广告投放的主轴。健力宝也没有跟着飞龙、三株走上任意夸大功能、欺骗消费者的歧途。所以在1997年,全国保健品市场信用崩塌的时候,健力宝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李经纬也没有走上多元化扩展的道路,健力宝的产品线一直都非常的单纯,现金状况也很好,资本运作始终都在力所能及的范畴之内进行。

在这场保健品饮品的混战中,只有两位幸存者:一位是娃哈哈的宗庆后,另外一位就是拒绝了诱惑的李经纬。

人性本就是贪婪的,而作为企业家,可以直言的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欲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离他很远了。在健力宝的成长史上,又一个让人十分好奇的问题,为什么李经纬能抵御住夸大产品功效增加销量的诱惑,为什么他就能够控制得住自己的欲望,没有让企业走上多元化扩张的道路呢?不单单是在今天说到的保健品和饮料行业,就连在之后解读《大败局》的节目中,你都会听到很多堪称优秀的企业家坠落于此的故事。

那李经纬是如何控制欲望和抵御诱惑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李经纬对健力宝有着可口可乐般的自信。他认为,不用扩张产品线,一罐健力宝足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曾在很多场合表现出对可口可乐的景仰——这个百年不变其神秘配方,并最终成就全球第一饮料霸业的品牌。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经纬自然对只有一个单品的健力宝品牌非常爱惜,从不涉险做对品牌可能带来伤害的事情。所以他严令禁止让健力宝像飞龙和三株那样的把自己产品的疗效夸大。

解读《大败局》3、健力宝,十年沉默、不向人间叹是非


致命一问:健力宝是谁家的?

第二个关键原因,则要隐蔽和敏感很多,就是李经纬根本就不愿意让企业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可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竟然不想把企业做大,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健力宝的产权归属问题了。

健力宝确实是李经纬独立做大的事业,没有李经纬就根本不存在健力宝,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的另外一面是,健力宝是三水的地方国有企业。这家公司在产权归属上,与李经纬没有任何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健力宝成名后所缴的税一直是三水地方财政的支柱,在极盛时期甚至占到了8成的比例。

所以在创业的前10年,李经纬是三水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地方财政眼中的财神爷,地方官员对健力宝的支持也不遗余力,在企业用地划拨和各项优惠政策上都予以倾斜。

这种尊崇和厚爱固然让李经纬非常感激与得意,但是并没有解开他内心的那个产权之节。他早已意识到国有体制不可能让健力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虽然地方政府对企业政策上有所倾斜,但同样也有各种限制。比如为了完成就业率,三水明确规定健力宝的员工必须保证本地人要占到45%的,各种裙带关系的带入更是频频发生。

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焦虑,让李经纬在创业10年后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成长路径。在90年代后期,随着一些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触即溃的惨败,政府开始尝试“国退民进”的政策,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经营者开始允许以各种方式获得企业的资产,这种大环境的变化让产权意识逐渐苏醒的李经纬非常的兴奋。

在他的设计蓝图中,健力宝未来上市,将一次性解决经营团队的股权问题。同时,他决定投资10亿元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然后把公司的总部从偏远而关系复杂的三水迁出来。在完成上市和建造大厦这两件事之前,李经纬和他的团队深知,如果健力宝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那么他们购买这家企业的成本也就越高,甚至,可能性就越低。

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推论,李经纬控制健力宝的成长速度,是在一个重大谋划下的有意而为。


政商交恶

1997年,健力宝大厦落成,李经纬按计划将公司迁到了广州。此时原先的三水县也成为了三水市。表面上看健力宝的销售额和品牌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但鲜为人知的是,李经纬与三水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严重恶化的境地。

在三水市政府官员们看来,李经纬在产权上所耍的花招无异于判离。

自1998年开始,三水市政府加强了对健力宝资金的掌控,并开始怀疑李经纬的种种行为有转移资产之嫌。当怀疑像魔鬼一样横在合作伙伴之间的时候,任何理性或善意的判断都会被扭曲和误解。而在未来将近6年的时间里,个性豪爽耿直的李经纬始终没有放下面子,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以缓和关系,这也许是他最大的失误。

1999年,三水市政府大换届,就在这一时刻,健力宝集团提出在公司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制的改造方案,李经纬开出的价格是4.5亿元,并在3年内分期付清。

三水市政府方断然拒绝,理由是李经纬和他的管理层们有用健力宝的资金来买健力宝之嫌。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出手健力宝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三水市自98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完成了80%,健力宝成为了最后一个待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具体到健力宝,公司的业绩也在大幅度下滑。因此,尽快将健力宝出手,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唯一剩下的问题只是将这个正在由“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的企业卖给谁。

结果,在健力宝的改制会议上,90%的政府官员主张卖掉健力宝,但,决不卖给李经纬团队。健力宝和李经纬的悲剧命运,在这一刻被强势的决定了下来。面对这个有着极高价值的品牌,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鲨鱼闻腥而动,悄悄向三水围拢。它们均不在阳光下游行,而尖锐的牙齿已经凶猛的露出。


张海登台

最初,三水市政府打算以3.8亿的价格,将健力宝100%的股份全部出售给一家新加坡的公司。这一决定让李经纬难以接受,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市政府宁可把企业卖给素不相识的外国公司,也不肯卖给呕心沥血,一手将企业创建起来的自己。

当然了,李经纬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应对此事。一方面,在他的幕后策划之下,一时间“健力宝被无情贱卖”、“中国第一民族品牌旗帜被砍”等舆论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而健力宝团队一直对外宣称愿意以4.5亿元的价格替健力宝赎身,一时间新闻铺天盖地,其间夹杂的高昂情绪让三水市政府难以招架。另一方面则对试图进入健力宝进行查账的新加坡公司,展开了全面抵制。

新加坡方案就这样很快的流产了,李经纬小胜一局。但此时,三水市政府和健力宝双方已经到了水火不容,无法调和的对立局面。

在新闻舆论的压力下,三水市政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一个国内买家,这样才能合理合法的阻止李经纬团队的管理层收购方案。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与健力宝齐名的娃哈哈,娃哈哈的掌门人宗庆后是浙商的典范,为人精明,出手谨慎。对健力宝当然是十分动心,却苦于不了解公司的实际家底,对健力宝强势的企业文化也颇为忌惮。

李经纬再次站到了宗庆后和三水市政府的中间,通过各种渠道对宗庆后软硬皆施,最后李经纬还是说服了宗庆后高抬贵手。

到了2002年的时候,在李经纬击退新加坡人,劝止宗庆后之后,他与三水市市长约定,一个星期时间内,李经纬团队一次性拿出4.5亿,买走健力宝所有股份,从此双方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然而,眼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际,命运再次残忍的捉弄了李经纬。

这个时候,一个叫做张海的28岁年轻人登场了,他是近30年来中国企业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张海是河南开封人,1974年出生。在小学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仗着小聪明,喜欢撒谎,且撒谎从来不脸红的人。21岁的张海下海经商,入主了一家叫做凯地投资的企业,在他25岁的时候,就担任中国高科的董事长。他后来颇为得意的说:“我是国内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

后来张海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在灰色而惊险的中国资本市场构筑起了一个威名赫赫的“凯地系”,与唐万新的“德隆系”和吕梁的“中科系”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几大股市庄家。

张海在飞机上无意的看到了健力宝打算出售的新闻,当即就买了一张机票,匆忙赶往三水市。张海的出现,让心有不甘的三水市政府如遇旷世知音,尽管所有人都对他的年轻难以置信,可是他所代表的“凯地系”和中国高科却是如雷贯耳。这个年轻人的名片上更是罗列着一个个显赫的头衔:东方时代投资公司董事长、中国高科董事长、方正科技董事、香港惠德基金董事局主席等等等。

淳厚而心急的三水市政府官员们实在分不清眼前这个年轻的神秘人物到底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不过确定的是,这个年轻人的背景和开出的条件是让人满意的。张海承诺按李经纬的出价收购健力宝,出面收购的公司是一家纯种的国有企业——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我们简称浙江国投。

几天之后,还在四处筹措资金的李经纬被紧急召到市政府,他屁股还没有坐到椅子上,市长就开口告诉他:“我们已经定了,决定把健力宝卖给浙江国投。”

在接下来的签约仪式上,功败垂成的李经纬如一匹被弃的老战驹,默默的坐在会场一角,难掩一脸的落寞神情。第二天,李经纬含泪仰天,不发一语的照片被刊登在国内所有的新闻网站和财经媒体上,这悲剧的成为了李经纬最后一次悲怆亮相。从此,这位个性开朗的老者再也没有在公开的媒体上说过一句话。

而且,命运之神还没有就此放过他,在签约仪式之后的第九天,李经纬在家中突发脑溢血,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病房。几个月后,广州省人大以涉嫌贪污为名,罢免了李经纬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解读《大败局》3、健力宝,十年沉默、不向人间叹是非


步步臭棋,暴殄天物

我们来看看接盘健力宝之后的张海,这位神奇的年轻人身绕众多的光环,但却就是没有钱。浙江国投是一个烂账缠身,自身难保的国有企业。但他凭借健力宝每月有超过2亿的销售现金进账和资本运作,还是筹集到了1亿的首付款给了三水市政府。可惜,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张海,对实业的运作却并没有太多的经验。

或许是他想摆脱李经纬的前任光环,张海决定新造一个饮品投放到北京和上海等中心城市,但那些地方可不是健力宝的大本营广州,跨国大品牌的竞争空前激烈,结果新产品出师未捷身先死;又或许是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空降掌控健力宝这艘饮料巨轮过于吃力,他大刀阔斧裁掉了8成的老营销员,换成了易于管理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结果这些行业新手除了卖力张贴海报和安装凉棚外,百无一用。

总之,张海在走出一步又一步的臭棋后,让他的新产品成了当年度饮料行业最大的笑话。从资本市场借来的力,在这时也发挥出了其双刃剑的残酷。两年后,董事会的内部势力将张海逐出了局。健力宝后来兜兜转转,最终被卖给了统一集团。张海则被广州警方以“涉嫌挪用资金”为案由拘留,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风云突变的资本游戏中,张海以为自己是一个下棋的人,但最后自己不过一颗棋子而已。

那李经纬呢?2011年,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此时的李经纬身体偏瘫,长期住院休养。一旦他的身体转好,就要出庭面对贪污的刑事指控。这就是健力宝故事最具黑色幽默的结局:所有人,甚至包括李经纬自己,都不希望他的身体好起来。

2013年,李经纬因病去世,享年74岁。故事主角悲剧凄凉的收场,不禁让人感慨

“一瓶魔水,廿载豪情,从来中原无敌手;半腹委屈,十年沉默,不向人间叹是非。”


回到今天来看,健力宝这个品牌存活了下来,但昔日的龙头老大早已不复当年勇。这就是中国第一饮料品牌健力宝的兴衰实录,最后在一片狼藉中曲终人散。

在2000年前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健力宝可谓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对现有经营层的无情排斥,与对外来力量的盲目信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健力宝的案例中,所有你能够想象到的商业戏剧性都逐一上演,它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却又仿佛早已滑行在一条必然的悲剧之轨上。

2006年12月,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叶红汉在发言的时候,说到了一个几乎已经被人们淡忘的名字。他说:“健力宝今天还活着,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核心,一个是品牌影响力,还有一支忠诚于健力宝的经销商队伍,以及健力宝对品质的一贯坚持。这三个要素是当年健力宝的创始人李经纬先生留下的遗产。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李经纬先生。”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四周端坐着中国最重要的饮料公司巨头们,所有人均不动声色。



解读《大败局》3、健力宝,十年沉默、不向人间叹是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