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幼兒園食堂全國中小學幼兒園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達到84%

(本報記者 羅 晨)保障學生安全,使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是教育的頭等大事,而保障學生們“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受到國家高度重視。一直以來,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力求給孩子們織就一張食品安全網。10月29日,教育部在廣東珠海召開發佈會,介紹推進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進展情況。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副司長馬如林、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超華、江西省教育廳巡視員何建洋等出席發佈會。

5項工作保障校園食品安全

王登峰介紹,國家高度重視校園食品安全問題,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來推進校園食品安全工作。為了推進這項工作的開展,從9月份開始,專項整治行動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公安部和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支持和推進下,取得重要進展,具體工作包括以下5個方面:

一是實地調研。四部門在8—9月分別到各地進行調研督察,嚴查風險隱患。

二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監督檢查。9月,四部門聯合開展專項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印發了關於做好學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和要求。截至10月14日,共檢查校園周邊食品的經營者63.1萬戶次,約談2.7萬戶次,立案查處2667起,對1.14萬戶提出了警告,取締了496戶無證經營者,撤換食品原料供貨商2352個,更換供餐單位536個。

三是督導督辦,確保校園食品安全。教育部特別對實施校園營養改善計劃的省份、地區進行了督察和督辦,確保營養改善計劃中涉及的食品安全,堅決斬斷“口中奪食”的黑手,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四是進行統計摸底。要求至少在兩個方面做出顯著改進,一方面是要進一步落實校長、園長陪餐制度;另一方面,到11月底之前,“明廚亮灶”率要達到80%,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爭取做到全覆蓋。截至10月14日,全國中小學包括幼兒園,建有食堂的一共38萬所,已經有31.86萬所達到“明廚亮灶”,覆蓋率為84%,提前一個月完成了10月底要達到80%的要求。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要求是達到全覆蓋,截至10月14日達到91%,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五是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教育部在門戶網站專門成立校園食品安全專題網頁,對做得好的地方經驗、做法及時通報,同時也對出現的問題以及採取的處理措施進行及時通報和公開。

“百分之百”是未來目標

王登峰表示,下一步將推出以學校全方位環境整治為目標的整體行動,對整個學校的環境衛生進行全方位整治,包括學校的食堂、教室、宿舍、廁所、操場以及周邊環境。同時進一步督促各地落實校長、園長陪餐制及“明廚亮灶”,在推進校園食品安全的各項工作中明確主體責任,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嚴肅查處。到今年11月底,要取得可檢驗、可評判、可感知的成果。“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要達到百分之百的目標,這是要按時交賬的,這項工作也是一定要完成的。”王登峰說。

此外,加強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重點之一。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學校健康教育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把食品安全、食品營養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作為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幫助學生識別健康食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另一方面,也要對教育系統的管理人員和校園食品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跟校園食品相關行業的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也要加強培訓。同時,還將進一步健全涉及校園食品安全的規章制度,完善校園食品安全制度體系;通過典型宣傳的方式,形成良好社會氛圍,讓全社會共同關心並認真落實涉及校園食品安全相關工作的要求。

強化供餐與校園周邊食安監管

校園供餐及校園周邊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各界的關注重點,也是專項整治行動的重點。馬如林介紹,每年春季、秋季開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均會同教育部部署開展學校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今年春季學期,各地監督檢查學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單位36萬多戶次,基本做到全覆蓋。在今年9月開始的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中,監管部門以學校食堂、校外供餐單位、校園周邊小食品店和小餐飲等為重點,認真排查風險隱患。截至10月22日,學校食堂、供餐單位及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開展自查64萬戶次,整改消除風險隱患13萬個,撤換食材供應商2793個,更換供餐單位4199個;市場監管部門監督檢查食堂、供餐單位及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72萬戶次,抽檢食品10餘萬件。

目前,市場監管部門正在嚴查學校食堂和供餐單位未取得許可生產經營、從業人員無健康證明、校園周邊無證無照經營小賣部、小餐飲,經營“三無食品”、超過保質期限食品和腐敗變質食品等行為。截至10月22日,各地約談學校食堂、供餐單位及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近4萬人次,責令整改6萬戶,罰沒1317萬元,取締無證經營者764戶。

2019年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確學校和校外供餐單位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開展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牽頭,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安部在專題調研基礎上,研究起草了進一步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強化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在落實學校和供餐單位食品安全責任方面求細求實,在實現校長陪餐、集中用餐信息公開、家長委員會代表參與監督、“明廚亮灶”等方面求真求新。同時,市場監管部門鼓勵餐飲服務單位採用“明廚亮灶”,公開後廚和餐食加工過程,讓消費者看得見、吃得放心,自覺接受監督,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監督權。在力爭“明廚亮灶”全覆蓋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學校食堂“明廚亮灶+互聯網”,將後廚“曬”在“網”上,讓學校食堂置於家長、師生、監管部門和社會的廣泛監督之下,實現社會各界對校園食品安全能檢驗、能評判、能感知。

地方教育廳負責人分享了本地在嚴格校園食安監管方面的經驗。朱超華介紹,為落實國家決策部署,廣東省教育廳通過責任到人、多管齊下等方式創新監管模式,形成監管合力。同時,通過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相關專家教授食品安全巡迴宣教等活動營造良好環境,正確認知食品安全知識,積極傳播食品安全正能量,提升廣大師生食品安全意識。何建洋則表示,為應對豬肉價格上漲,穩定大中專院校食堂飯菜價格,江西省教育廳推動落實穩定飯菜價格和學校食堂“零租賃”、免收管理費要求,同時利用“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強校園零售食品流通安全溯源管控,保障學生零售食品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