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龍在天然洞穴口挖山施工,石雕滾龍渾身溜光,扒山洞引水流


河南省浚縣,水穿石甲龍鱗動,兩條神龍用力扒開山洞引來山泉水。

河南省浚縣大伾山東側半山腰處的豐澤廟,廟的石雕神龍及龍王、龍母。河南省浚縣大坯山,是一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青石山峰,海拔只有135米,相對高度70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因此歷代又稱其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家級保護文物1處10項,省級保護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豐澤廟僅此一座建築,建築依山就勢,將龍洞保護起來。在大坯山東側半山腰處,有一處僅有一座建築物的豐澤廟,廟內的山洞由山間罅隙構成,最大的洞口直徑約1 米。


眉山蘇軾書寫的“龍洞”匾額。豐澤廟始建年代為宋朝,面闊3間,廟內石壁上有3個天然洞穴,洞穴四周雕刻蟠龍5 條。在特殊的天氣條件下,廟內石壁會出現白雲出岫的自然景觀,因此,當地人給它了一個俗稱叫龍洞。

東側山腰崖壁最大的天然洞穴,直徑約1米多,洞口左右各有一石雕神龍,洞上雕刻三條神龍。廟內的天然洞穴,洞壁呈旋紋狀,似有神龍棲居出入,相傳在龍洞求雨,非常靈驗。廟內的《康顯侯告》碑記錄了當時皇帝親封龍洞之神為侯爵的情況:宋代政和八年,尚書郎徐公在浚州體察民情,時值大旱,徐公率部下到龍洞祈雨。

洞口兩側的石雕滾龍巧奪天工,呼之欲出,兩條神龍好似要用力扒開山洞,引來山泉水流。當晚,陰雲密佈,大降甘霖。這一年“麥秀兩歧,一禾四穗”獲得了好收成。於是,徐公上書皇帝為龍神請封。一向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欣然准奏,封大伾山龍洞之神為“康顯侯”。 有保民安康,國泰民安之意。


半山腰一座建築成就了一座豐澤廟。據《浚縣誌》載,清末至民國期間,浚縣旱災就有30餘次。旱情、旱災幾乎年年發生。舊縣誌中不乏“大旱、大飢”、“禾苗絕收,赤地百里”、“餓殍載道,人相食”的悲慘境況。

大坯山是一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青石山峰,海拔只有135米。宋代以前,浚縣水災頻繁,宋代以後,旱災不斷,或許這跟宋代以後的黃河向南改道有關。這也許就是龍洞拜殿內,有關祈雨與修建龍祠的碑刻都是宋代之後的原因。

龍洞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標誌牌。浚縣當地順口溜:摸摸老龍洞,常年不生病;摸摸老龍鱗,事事都順心;摸摸老龍頭,日子不發愁……從頭摸到尾,夫妻不吵嘴。人們相信,撫摸龍洞與龍身就可以把福氣帶回去,位置稍低處的兩條神龍被遊客摸得溜光鋥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