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明末期,党政纷争迭起,朝廷风雨飘摇,官僚与政客们纷纷登场,在庙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局动荡至此,民间却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经济空前繁荣,精神文化领域空前发展。不过,这繁荣里透着一股礼崩乐坏、娱乐至死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如同一颗水蜜桃腐烂前最后的浓香。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可有一位弥留的老人,无论是庙堂的兵戈还是俗世的悲欢,都仿佛与他全不相干,他躺在江苏江阴老家的床上,拖着多年来辛苦跋涉沉疴累积的病体,抚摸着数次游历带回家的嶙峋怪石。对子孙后代说出了最后的遗言: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我一介布衣,一根竹杖,一双草鞋,走遍名山大川、山河万里,这一生,虽死无憾!

这世上,又有几个人,回首一生,敢说出一句虽死无憾?

但是他能,因为他穷尽一生,都只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他叫徐霞客。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公元1641年,时年54岁的徐霞客溘然长逝,留给后人一部千古奇书,留给后世一段千古传奇。

文征明的后人,曾任宰辅的文震孟这样评论他:

霞客生平无他事,无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自五岳之外,若匡庐、罗浮、峨眉、嵾岭,足迹殆遍。真古今第一奇人也。

他这一生,不为功名、不为利禄、不为家族繁盛、不为青史留名,世俗的所有雄心壮志都与他无关。

只日复一日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出发、出发、出发,穷奇探幽,访险揽胜,踏遍山河,可以说是用一生践行了一句话: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及至徐霞客亡故,依然有人感慨:君既有如此才华,为何不科举入仕,在朝堂一展抱负。

可历史大浪淘沙,大明绵延276年,历代科举出过90位状元。如今还有几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但以一己之力将我国地理科学水平拉升至领先世界百余年,后世无数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恨不能成为他的却只有一人——徐霞客。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被后世著名史学家黄仁宇称之为明朝的转折点。

这一年,万历皇帝24岁,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已去世五周年,对他的清算活动正接近尾声。其时四海升平,一切风暴都在平淡下酝酿翻滚。温水中的青蛙找不到危机感,可中国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已然悄悄走进了它的暮年。

谁也不曾注意到,在山清水秀的江苏江阴,一个婴儿出生了,其时已42岁的徐有勉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徐家几代身无功名,而自己无心仕途,生性不喜束缚。徐有勉满心指望着这个孩子能光宗耀宗,重振门庭。和着婴儿哇哇的哭声,双鬓染霜的徐有勉郑重为孩子取了大名:徐弘祖,字振之。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一天一天,徐弘祖无忧无虑的长大了,他极聪慧,先生盛赞他“出口成诵,执笔成章”。又因他读书万卷,胸有沟壑,还有了“博雅君子”的雅号,无论从哪里看,都是一位少年才俊。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志不在科举。确切的说,这个孩子只想着出去玩。

他对于自然万物有着莫大的好奇心,见洞必钻,见水必探,课堂上《论语》下面藏着《水经注》,读的忘乎所以。表哥说他见了奇书,倾尽荷包也要买,囊中羞涩就拿东西换。书中四海八荒的神奇景象深深地迷住了这个少年,同时他也被一个又一个疑团困惑着,有的两本书里怎么说的不一样?有的书里描写超出常识,会是真的吗?

一本又一本的游记激荡着少年的心,人虽在家,但是他的思想已神往远方。原来已经有很多人走了这么远,但是他们走的都还不够远,假如是我的话……假如是我的话……

少年合上书长身而起,对着天地日月喊出了雏凤清啼的第一声: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他很快放弃了始终不曾喜欢过的科举,开始沉溺于自己所爱的游历事业,读尽天下奇书,短距离的游览、探索,学习写游记。这在当时无疑是玩物丧志的举动,却同时得到了父亲母亲的大力支持。

在如今的孩子还为学文和学理与父母吵的不可开交,为究竟是上好就业的专业还是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与父母拼死拉锯时,徐霞客的神仙父母,简直是历朝历代名人父母中的一股清流。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千古难得的父母,造就了千古难得的徐霞客

提到徐霞客,谁也绕不开他那个鼎鼎大名的曾曾祖父徐经。

徐经一生无甚成就,他唯一的辉煌战绩就是与唐伯虎结伴赶考,两人一路招摇,不仅炫富,而且炫才,唐伯虎就硬是敢在考后的宴会里,对着满堂书生大言不惭的说:“诸位不必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一句话改变了一生。二人在党争中被告作弊,无法抉择的弘治皇帝决定各打五十大板,削除唐伯虎、徐经二人仕籍,终生不得参加科考。

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都感激弘治皇帝的这五十大板,打出了一个诗画双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打出了代代无心仕途,最终造就了徐霞客的徐家。

话说徐经被科考伤透了心,留给子孙后代一句“以后你们爱考不考”就英年早逝。子孙后代严格贯彻了他的指示,传到曾孙徐有勉这一代,更是醉心山水,藐视名利,只做一枚逍遥的富家翁,真是好不快活。

但世间的父母大抵如此,无论自身如何,都想让孩子走一条更符合世俗理念,更顺遂的路,可既然儿子不愿,既然儿子有自己的志向,那一刻,他内心的欣慰甚至大过于失望。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也曾寄望儿子重振家业的徐有勉,在真正明了徐霞客的志向之后,无奈而又不无骄傲的说这孩子:

“可以尽吾志,不愿富贵也”。

19岁父亲去世,守孝三年后的徐霞客面临了人生最大的难题,远方无时无刻在召唤着他,而圣人却有训:“父母在,不远游”。

但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这个夫死从子的普通妇女却显露出了她非凡的智慧和胸怀。她将儿子叫到身前,大手一挥:“男儿当志在四方,往天地间一展胸怀!”

她为儿子缝制了一顶远游冠,亲手将儿子送上了一生精彩绝伦的旅途。

可以说,假如不是这对奇父母,就没有徐霞客,我们的历史中,也就少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传奇。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你游历天下,有何意义?只因为我喜欢。

徐家小有资财,所以在徐霞客最初上路那几年,有钱雇请导游仆从,有钱置办衣食盘缠。可当时绝不像如今,有钱就能在旅途中过的舒舒服服。

徐霞客的志向不仅是探险,还有求知,他要去世人未去之处,解世人未解之谜。所走之路几乎尽是绝境荒途,无法骑马更无法驾车,全靠一双脚丈量大地。睡就幕天席地,吃就野笋野菌,几天不吃饭是常事,受伤遇险,遭遇强盗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为证真理,徐霞客上高山、下险河,几次在生死边缘徘徊,因路途实苦,就连仆从都无法忍受,频频出逃。可这样的路,徐霞客一走就是30年。

他觉得苦吗?他不觉得。

29岁那年,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夜宿山上,醒来已是满山落雪。

于是:兀坐听雪溜竟日。

山下人汲汲营营,功名富贵。而徐霞客却端坐黄山之巅,静听了整日落雪。

人生的最后一次旅途中,因路遇强盗,旅伴静闻和尚不幸受伤逝世。年已老迈的徐霞客背起同伴遗骨,按照原定路线,翻越广西十万大山,进入四川,越过峨眉山,沿着岷江,到达甘孜松潘。渡过金沙江,渡过澜沧江,经过丽江,经过西双版纳,终于到达鸡足山。

掩埋了同伴遗骨,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朋友们说:“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风月何用,不能饮食。你游历天下,有何意义?”

是啊,他究竟图什么呢?他日日记着的游记,也不甚上心,最终散遗难以收集,260万字只余零头。他不事生产,以致家财日减,一生没有封妻荫子,没有半片功名。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当年明月在浩浩百万字的巨著《明朝那些事儿》中,写尽了忠臣志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最后却将徐霞客作为结尾。

他说啊,因为徐霞客,代表了他想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当年夜宿鸡足山,听着山寺中缥缈的诵经声,徐霞客发出了足以描摹他一生的感叹:

“此一宵胜人生千百宵”

他虽只活了一生,却比庸碌的众生都活的丰沛,坚实,满足而辽阔。

这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

徐霞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比苏轼更适合这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