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糖”不是禁糖或不吃主食,重在避免“高糖飲食”

一些人為了防範含糖飲食的危害,就全面“戒糖”、“抗糖”,許多人甚至認為主食含糖也不能吃。然而“限糖”並不代表不吃糖,“減糖”不代表減主食,而是要“會選糖,會吃糖”。具體地說,就是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少吃“遊離糖”,當心“隱形糖”,減掉“添加糖”,科學控制糖的攝入量,避免高糖飲食危害健康。

糖類分為內源糖和遊離糖

膳食中的糖,其專業名稱叫作“碳水化合物”,簡稱為糖類。

穀類、薯類、部分豆類和堅果都是糖類最主要的膳食來源,蔬菜、水果裡也含有少量糖分。這些天然存在於大部分新鮮蔬菜和水果中的糖屬於內源性糖。內源性糖由植物細胞壁包裹,消化起來比較緩慢。

“限糖”不是禁糖或不吃主食,重在避免“高糖飲食”

但除了內源性糖外,還有一大部分“糖”是“遊離糖”。包括人為添加的單糖、雙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分。例如含糖飲料中的糖、製作糕點時加的糖、烹調時加的糖等,都屬於遊離糖。

高糖飲食帶來的健康隱患

相比脂肪和蛋白質,糖類能夠快速提供能量,是體內能量供應的首選。但如果攝入過量,不僅會影響體內脂肪的消耗,使無法及時消耗的部分轉化為脂肪,還會促進膽固醇血癥,容易導致肥胖和動脈硬化。過度攝入糖亦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容易誘發糖尿病。

糖還會影響人體對鈣、維生素類等物質的吸收,造成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等。兒童若吃過多甜食,會造成骨折率上升,齲齒率增高。糖在體內代謝需要大量B族維生素,過度消耗B族維生素會影響鈣的代謝,從而使眼球壁彈性降低,眼軸變長,導致近視。大量研究還證明,經常吃甜食對皮膚的傷害也不小,例如導致皮膚易出油,容易長痘、色斑和頭皮屑。

遊離糖、添加糖需限量吃

糖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遊離糖所造成的,“戒糖”、“抗糖”應該主要針對遊離糖。

世界衛生組織在新制定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中建議: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各個階段都應該減少遊離糖的攝入量。成人和兒童遊離糖攝入量應減至每日攝入總能量的10%以內;如果能進一步將其降至低於每日攝入總能量的5%,會更有益健康。

“限糖”不是禁糖或不吃主食,重在避免“高糖飲食”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也提出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6小勺)以下。

別把“減糖”誤為“減主食”

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其重要程度是其他營養物質不能代替的。它能夠被消化為機體可直接利用的葡萄糖,快速為人體提供能量。尤其是大腦,幾乎只能利用葡萄糖供能。

“限糖”不是禁糖或不吃主食,重在避免“高糖飲食”

“減糖”,指的是建議減少食物中添加糖的攝入,但並不包括天然蔬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很多人將“減糖”行為等同於減少主食攝入,甚至不吃主食和任何糖,這是錯誤的。不吃主食的做法容易造成機體碳水化合物攝入不夠,糖類供能不足,影響脂肪正常代謝及多項生理活動,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酮症酸中毒。而且,糖分攝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勢必要更多地消耗肌肉、肝臟、心臟和腎臟中的蛋白質來供能,導致整個機體蛋白質減少,給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因此,對於健康人群來說,需保證每日主食攝入量在250-400克,包括雜糧、穀類、薯類等,這樣才能讓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

小心“隱形糖”,減掉“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及糖漿,包括單糖和雙糖。常見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日常生活的白砂糖、綿白糖、冰糖、紅糖都是蔗糖。它們通常會作為添加糖加入隨處可見的飲料、糖果、麵包、點心、餅乾、能量棒、膨化食品、果醬、果凍、蜜餞、雪糕、冰激凌、速衝糊粉等大量食品中。

“限糖”不是禁糖或不吃主食,重在避免“高糖飲食”

除了這些人工製作的甜味食品外,許多美味菜餚中,糖也必不可少,這就可能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攝入許多的“隱形糖”,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比如一份蔥燒海參也許要加15-25克的糖,一份魚香肉絲也要加25-30克,一份紅燒肉要加40-50克的糖,而用糖醋汁做成的菜餚,含糖量則更高。此外,其他加工肉製品如肉脯裡也含有不少糖。

學會看營養標籤,管控吃糖量

其實,若想規避在日常飲食中攝入過多的“添加糖”和“隱形糖”,可以從學會看營養標籤做起。

“限糖”不是禁糖或不吃主食,重在避免“高糖飲食”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各種配料應按照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因此,在採購食品時不妨注意一下,產品中的“糖”在配料表中排序越往後,糖含量就越低。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麥芽糊精、澱粉糖漿、果葡糖漿、麥芽糖、玉米糖漿等字眼排在配料成分中的前幾名,代表其“隱形糖”含量不可小覷,一定要謹慎選擇這樣的食品,如果要吃,也一定要嚴格控制攝取量。

(據中國婦女報)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