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中有谁得过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诺贝尔奖是没有设立数学奖项的,但是数学界有自己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华人中有谁得过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与诺贝尔奖一样,菲尔兹奖的华人获得者也是屈指可数,目前仅有2位。

1982年,华裔美国人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获得菲尔兹奖。

2006年,华裔澳大利亚人陶哲轩,因为他对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调和分析和堆垒数论方面的贡献,获得菲尔兹奖。


丘成桐:热爱、投入、坚韧、成熟

华人中有谁得过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丘成桐出生于一个高知但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丘镇英曾担任几所大学的教授。丘镇英对哲学和中国历史颇有研究,但大学时的专业是经济学。他曾经在朋友的赞助下尝试创办银行,但以失败告终。

在丘成桐14岁时,父亲丘镇英猝然辞世。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丘成桐也由此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在文章中写道:“人情冷暖,此时一一可见,很多以前曾得到父亲大力帮助的亲朋,在我们极度困难时竟然冷眼相看。”

丘成桐的舅舅曾受过丘成桐父母的抚养和帮助,他的家境还算小康。丘成桐的父亲辞世后,他的舅舅提出要帮助他家从事养鸭子谋生。

但他舅舅竟然提了一个条件:所有的孩子必须放弃学业。

好在丘成桐的母亲对孩子们的学业是有要求的,她断然拒绝了她弟弟提出的条件,并且作出了对丘成桐一生都至关重要的决定——让家中年幼的孩子在学校继续读书和完成学业。

其实,丘成桐的母亲当时已经43岁,并且身体不好,患有贫血症。但她用尽全力支撑家庭,以保证孩子们能够继续念书。

丘成桐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写道:“母亲坚持要供养我们继续读书。母亲的决断令我深受鼓舞。以后不畏强权,建立自己的信心,也是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的结果。”

与此同时,丘成桐也很争气,他学习投入,对来之不易的学业更加热爱。他不仅靠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政府奖学金的资助,还在闲暇时靠辅导学童挣钱。

丘成桐在一次演讲中说:“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我却学会了如何去应付这些困境,并从中取乐。我知道我必须在学业上出人头地……我必须有所作为:为我自己和我的家人走出一条康庄大路。不成功的话,就没有前途了。”

“严峻的现实促使我成熟和坚强。我认识到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父亲去世前,我从未有过这种经验。父亲是家庭的领导者,他健在时我们丝毫不担心自己的未来。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再不靠自己就没有希望了。”

14岁时家庭的变故让丘成桐一下子成熟起来,残酷的经历使他对现实世界充满阴影,但却让他在数学这个单纯的王国里更加如鱼得水。


陶哲轩:天才,莫忘创造知识

华人中有谁得过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陶哲轩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天才”,据说他的智商甚至超越了爱因斯坦。

陶哲轩的超常智力在他1岁时就已显露出来,当其它幼儿还在蹒跚学步之时,他就已经开始自己阅读书籍,并能打出书中一整页的字了。

“神童”陶哲轩5岁自学完了全部小学数学课程后,7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8岁正式进入高中,测了个SAT数学,以760分的高分惊艳世人(SAT即美国高考,数学满分800分)。他在中学期间拿各种数学竞赛奖拿到手软,12岁便已摘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不错,他就是史上最年轻的金牌得主。

14岁,在普通人还在读初中的年纪,陶哲轩就已正式进入大学。他16岁本科毕业,17岁就取得了硕士学位,随即去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始博士生涯。

作为一个“天才”,陶哲轩的成长之路布满了鲜花和掌声。然而,当他进入高手林立的普林斯顿后,这位天才少年却“堕落”了。

陶哲轩在普林斯顿的第一年,刚巧是三百多年来无人能解的费马大定理被怀尔斯证明的一年,陶哲轩震惊地发现原来自己对很多数学领域一无所知,并且身边的同学总是能够在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高谈阔论。

陶哲轩作为“天才”的自信被打击到了。为了逃避现实,他渐渐沉迷于游戏,经常在机房玩通宵,甚至在当地一家漫画店“勾搭”上了一群玩奇幻卡牌游戏的“酒肉朋友”。当时这些“丑闻”闹得普林斯顿人尽皆知。

所幸陶哲轩及时醒悟:数学的海洋无边无际,不知道还有多少未知领域需要去发掘呢!

“回头是岸”的浪子最终在博士阶段顺利毕业,并在24岁时,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他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

就算是数学天才,也有自己的知识局限,不过只要对数学的热忱还在,就可以重新跃入这片神奇的海洋寻找那些尚未发掘的“无人岛”。

事实上,在博士课程学习的后期,学生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数学家的工作内容——用创新的方法证明定理,以此来创造知识。

在做了多年教授后,陶哲轩坦言,他对数学的认知,与儿时有很大的不同。

“我成长时,很清楚我想成为一名数学家,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数学家。我以为会有个委员会,交给我一些难题去解决。”

而实际情况是,做数学家与数学系学生有很大的区别。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缺少创造知识的能力,也成不了好的数学家。

数学家不仅仅需要数学知识,更需要创意、灵感,甚至学科之间的联结能力。有时要专注理解,有时又要即兴发挥。想来,和音乐家差不多。

陶哲轩认为,年轻时的他根本不是在做数学。他注视着从窗户射进房间的光线说:“我那时只懂得弹奏技巧及乐理,并不表示懂得音乐。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懂得数学的真谛。”


两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的心智有着莫大的启迪作用。它像是一本大有裨益的成长启示录,为我们揭示了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必备的品质素养:热爱数学、领略美感、全情投入、坚持到底。同时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数学基础扎实”,怎么却难出菲尔兹奖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