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這首詞,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在唐宋的詞人中,我最喜歡蘇軾,卻最同情李煜。

他前半生貴為一國之主,後半生卻淪為階下囚。

他的一生是無奈且悲哀的。

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一出生便深受寵愛。

為什麼?因為他是重瞳,在古時候,“重瞳”就代表著不凡,舜、倉頡、重耳、項羽都是重瞳。

他的受寵引起了他的兄長,太子李弘冀的猜忌。

為了避禍,李煜醉心書畫,不問政事,自號“鍾峰隱者”。

這段寄情山水,吟詩作畫的生活,應該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李煜的這首詞,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可惜的是後來李弘冀病逝,而他也因此被推上了太子之位。

這太子之位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是名利,但對他而言卻是枷鎖。

中主李璟去世後,李煜登基,是為南唐後主。

請注意,原本李昪建立南唐的時候是稱帝的,可是到了李璟,政治腐敗,國力下降,被後周打得無力還手,接連失地,最後被迫削去帝號,改為國主。

所以說李煜從李璟手中接過的南唐本就已經是朝不保夕,隨時覆滅。

即使李煜勵精圖治,也拯救不了搖搖欲墜的南唐。

何況他的心思從來不在政事上,南唐的滅亡是大勢所趨,而他只是正巧做了那個亡國之君。

李煜的這首詞,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在他淪為階下囚時,曾寫下一首詞,被譽為“婉約詞的開山之作”。

這首詞名為《相見歡》,全文如下: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短短36字,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李煜的這首詞,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詞的開頭以“無言”起筆,孤獨落寞的他,獨自一人登上了西樓。

“無言”將他的愁苦之態寫活,而“獨上”又勾勒出了他孤單的背影,只是短短六字的神態動作描寫,就將他內心的愁苦寫到了極致,而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接著一句十二字是環境描寫。

他登上西樓看到了什麼呢?

只見一彎如鉤的冷月高高地懸掛在空中。

他又低頭轉向庭院,原本茂密的梧桐早已在秋風的摧殘下,只剩光禿禿的枝幹在秋風中瑟縮。

幽深的庭院早已被清冷淒涼的秋色所籠罩。

李煜的這首詞,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淒涼的夜色何嘗不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

那如鉤的月,經歷了多少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多少的悲歡離合?

看到這月,詞人的心中怎能不感慨萬千?

而秋風掃落葉,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被鎖住的又何止是滿院的秋色?

他就像梧桐一樣,被那秋風摧殘,被鎖在這高牆深院中,落魄孤寂。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構成了一幅極其淒涼的畫面,為下半闕的抒情做好了鋪墊。

李煜的這首詞,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接著的下半闕他以婉轉又無奈的筆調,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內心難以排遣的愁苦之情。

那刻骨的愁思宛如絲線,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順,令他心亂如麻。

他的滿腹愁苦難以言表,又難以說盡,痛苦到了極點。

李煜不是第一個用“絲”來比喻愁苦的,李商隱曾說“春蠶到死絲方盡”,絲即使再長也能剪斷,再亂也能理順,可是他那千絲萬縷的愁苦卻是綿延不盡的。

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不堪回首,淪為亡國奴的他,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此時的他想的是“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榮華富貴?還是“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故國家園?亦或“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閒坐細思量”的親人?

不得而知。

他的恨,他的愁,他那無盡的悲傷,常人難以體會。

李煜的這首詞,每一句都是化不開的“愁”,令人心碎

整首詞表現了詞人去國懷鄉的錐心之痛,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的“婦人之語”,被譽為“婉約詞的開山之作”,讀來令人心碎。

不知你是否喜歡李煜的詞?歡迎一起來討論哦。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