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潛規則-做人最難掌握的是分寸,時刻提醒自己別過分

常聽人說做人難,說話難,其實難就難在一個“度”字上。度,也就是適度——適當限度,是一種程度,也是一種界限,也叫分寸。人在行為舉止或言談中最難掌握的就是分寸了。人常說某人少分沒寸,也就是說這人說話做事過分了,超過限度了。

態度潛規則-做人最難掌握的是分寸,時刻提醒自己別過分

在生活中,將人際關係一次用足,做生意一次賺夠,很多人以為這樣做很聰明。的確,這樣做能夠很快地得到一定的回報。但其實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是在斷自己的財路。古人強調“直道而行”,就是教人要先學做好人,才能依照正道去做事。不過,話說回來,許多好人也未必會百分百地直道而行。人與人見面三分情,得饒人處且饒人,為了和諧相處,有時也不得不犧牲一點原則,委婉相處。遇事只要讓人一步,自然就有迴旋的餘地,辦事只要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放之四海而言,許多事都是這樣的。最忌諱的就是貪得無厭,做人做事太過分。因為太貪婪,太過分,往往會留下悔恨。

人人都得做事,大事、小事、家裡事、外邊事……人活一輩子可以說事事不斷。做人做事的能力是一個人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下屬擁戴、同事喜歡、朋友幫助和愛人依戀的最有效的手段。在這種大環境下,人想“出頭”天經地義,想表現自己,也並沒有錯。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和優勢應該是適應挑戰的必然選擇。

某公司高級職員張紹,平時工作積極主動,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但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是在會議室裡,當時好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地來,而張紹一直站在窗臺邊往樓下看。突然,他走過來,一定要拿過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來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幫忙,可他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給了他。剛過半分鐘,總經理推門而入。張紹正拿著拖把一絲不苟地拖著。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從此,大家再看張紹時,頓覺他假了許多。以前的良好形象被這一舉動一掃而光。

態度潛規則-做人最難掌握的是分寸,時刻提醒自己別過分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人掌握不好表現自我的方式和尺度。要知道,表現要分場合、分方式,如果表現得使人看上去矯揉造作,很是彆扭,好像是做樣子給別人看似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不少人為了博得大夥的肯定與讚賞,總是費盡心思找準時機努力表現自己,這就使他的表現顯得虛假而功利,反而讓人討厭。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把握做人做事的分寸呢?正如《菜根譚》所言:“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是的,做人做事貴在恰到好處。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不是給別人看的,只是以實際行動行使著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並且秉持著真誠的、全心全意為他人利益著想的心態,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認可與效果。如果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表現,往往過猶不及,反而使事情陷入僵局。

大仲馬在俄國旅行,來到一座城市,決定去參觀這個城市最大的書店。老闆聽到這個消息,便想方設法做點讓這位著名作家高興的事情。於是,他在所有的書架上全擺滿了大仲馬的著作。大仲馬走進書店,見書架上全是自己的書,很吃驚。“其他作家的書呢?”他迷惑不解地問。“其他作家的書……”書店老闆一時不知所措,信口說道:“全……全都賣完了!”話一出口,連他自己也傻眼了。書店老闆本來是想讚美和討好大仲馬,但他的所作所為實在太過,完全不符合實際。缺少真誠的表現,使雙方都陷入了尷尬的局面,使事情完全背離了他所希望的結果。

事實上,還有更多的事例在不斷地提醒著我們這樣一個真理:做人做事不能太倔強、太死板、太剛硬、太自傲、太聰明、太老實、太軟弱,說話不可太滿,路不能走太絕……可方可圓,能屈能伸,當忍則忍,隨機應變,是許多歷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徑。做人做事能夠權衡利害,把握輕重,外表大度圓融,內心見稜見角,如此處事待人才有迴旋之地。

態度潛規則-做人最難掌握的是分寸,時刻提醒自己別過分

可以說,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就是分寸,看看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為有一個完美的尺度,才端莊和諧。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們,因為有一個衡量的分寸,才使人生既有失敗的懊惱,也有成功的歡欣。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總之,做人做事不要太過分。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