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讓權於孫權,司馬師也讓權於司馬昭,為何曹丕就不讓權曹植呢?

段德順


這三個例子是三種不同的情況,不能簡單等同,孫策在粗平江東三郡時,遇刺身死,臨終把大位交給二弟孫權,是不得以為之的辦法。其時,孫策的兒子孫紹年幼,幾歲的孩子在那種亂世下想要帶領手下群雄,難如登天,必須有長君壓陣才行。就算有長君孫權壓陣,孫策其實也是不放心的,在《吳歷》中記載了孫策交代張昭輔助孫權的一席話,大意是孫權要是爛泥扶不上牆,張昭可以取而代之,如果沒有辦法,拱手讓出江東也是可以的,可見他死前擔憂的深重。那個時候,袁曹大戰漸見結果,任一家勝出,以後必對江東孫家不利,這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孫策才讓位於孫權。


司馬師的事更是特例,司馬師沒有兒子,專生女兒。眼見年紀增大,漸知無望,與其弟司馬昭商議後,過繼了司馬昭第二個兒子司馬攸為嫡子,以承繼香火。在司馬師48歲因平淮南二叛被文鴦闖營,驚嚇之下眼眶迸出病死在許昌時,臨終交代弟弟司馬昭總領大軍。一來他也面臨孫策時的困境,但他的大患不在外而在內,朝中老臣各自蓄勢,雖表面以司馬家為首,內裡還是暗流。魏帝曹髦更是雄心勃勃,有志奪回大權。

在此情景下,讓久經政事軍事的弟弟司馬昭接盤更好,何況其子也是司馬昭的兒子,不必為傳給兒子還是弟弟糾結,反正最終都是司馬昭一門。司馬昭在司馬師死後,還接了曹髦一記大招,魏帝命司馬昭鎮守許昌,令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師,意欲奪回軍權,司馬昭用傅嘏及鍾會的計謀,自己率軍回京,才使得司馬家執掌大權的局面不致失控。 以上二個例子,都是不得已為之,並非讓權之人有大德主動讓賢。


曹丕曹植的事更加複雜,二人分別是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和第三子,在曹操有意無意的促成下,形成二人爭位的局面,後人常以賈詡以袁紹劉表身後諸子之亂勸說曹操一事為憑,以為曹丕上位僅靠嫡長身份,事實可能是,曹操因他的出身,與世家大族、清流名士格格不入,融不到一塊,便以二子分立兩派,以曹丕為主吸收豪族世家依附,以曹植吸收曹操起用的寒門寒族出身的依附,使兩者達到平衡,方便推行各項措施。

最後立曹丕為儲,只是因為曹操基本完成世家豪族的收編,寒族代表人物尚未出現壓盤的重臣,為身後政局穩定,才決定傳給曹丕,與世家豪族共天下,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出臺證明了這一點,儲位既是曹操全盤謀略一環,自然容不得曹丕相讓,兩子相爭正是他樂意見到的。從曹丕的私德看,是絕不可能讓儲位給弟弟曹植的。

曹丕當上皇帝后,還對自家手足耿耿於懷,防親人甚於防賊,除了運用以疏宗掌國政外,虛封諸弟為王,又限制他們的權力權利,讓受封者痛苦不已,欲辭而不可得。對曹植則多次徙封,利用小事小題大做進行打擊限制。這樣的心胸手腕,哪一點像是能讓位給弟弟之人?


南方鵬


完全不是一回事,孫策和司馬師都沒做皇帝,孫策的兒子太小難以掌握局勢,司馬師那是沒兒子,況且這兩位跟弟弟關係都不錯,曹丕做了皇帝,不但兒子不小了,況且還跟曹植鬥得個你死我活,怎麼可能讓權給曹植?


首先,說孫策和司馬師“讓權”不準確。他們生前也是大權獨攬,孫權和司馬昭最多隻能算是輔助他們,而之所以可以由親弟弟輔助他們,只是這二人死後由弟弟接掌權力。其中,孫策是有明確記載傳位孫權的,而司馬師去世比較突然,司馬昭是靠自己的實力為司馬家保住了權勢。


孫策去世時,孫權年僅19,不過好歹從15歲開始就跟著哥哥隨軍征討,還做過縣長處理政務,有一定的經驗。而且孫權作為孫策最年長的弟弟,自然也能獲得父親孫堅的那群老部下的支持,而孫策親自決定傳位孫權,也讓孫策從江淮一帶招募的部下能夠聽從孫權的命令。但是孫策的兒子卻做不到,因為年紀太小。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孫策兒子的生卒年月,但是,漢末三國時期,除了那些年少就做皇帝的,其他男子一般沒有太早就結婚生子的。一般男子結婚生子都在二十歲以後。我們映像中那些十二三歲就結婚生子的,其實多在南北朝以後。孫策死時自己才26歲,所以判斷他兒子年紀基本也就是五六歲的樣子。要知道,孫策還不是統一天下的皇帝,不可能讓一個小朋友接位領導整個東吳的。在亂世之中,如果一個小孩子做了江東之主,最後一定會大權旁落,與其這樣,不如直接給弟弟孫權。這是孫策傳位的邏輯。


司馬師情況又不一樣,他沒有兒子,將弟弟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為子。後來父親司馬懿去世,司馬師以大將軍身份在曹魏大權獨攬。結果在出徵回師途中病死。司馬昭當時隨哥哥一起在許昌,並不能在國都洛陽主持大局。由於當時魏帝曹髦意欲乘司馬師之死剝奪司馬家的權力。司馬昭違背其旨意,毅然帶兵回到洛陽。司馬昭一到,眾臣迅速重新倒向司馬家。司馬昭從而接掌哥哥司馬師的大將軍官職,並統攬一切朝中軍政事務。所以說,司馬昭不是司馬師讓權的,而是靠自己的實力從朝廷手中為司馬家奪回權力的。這個必須要在軍中朝中具有足夠威望的人才能完成。司馬師這個名義上的兒子司馬攸是肯定做不到的,因為那年他才九歲。何況司馬攸又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就算讓九歲小孩兒司馬攸做大將軍,最後掌權的還是司馬昭,一個樣。所以,司馬攸只能繼承司馬師的爵位“舞陽侯”,而不能繼承他的官位,更沒辦法繼承他的勢力,這後兩者只有司馬昭辦得到,也只有司馬昭繼承了,整個司馬家族才有希望。

解釋清楚前兩個,最後曹丕曹植的問題也就顯而易見了。因為曹丕的嫡長子身份,而曹操偏愛曹植,所以曹丕和曹植在曹操在世時為了世子之位鬥得你死我活。曹操雖然還沒稱帝,但是以魏王、丞相身份把持大權,誰做了魏王世子,誰就能名正言順接掌曹操的勢力。權力面前無兄弟,所以曹丕最終-成功後當然對這個弟弟多加防範,難道還能讓權給他?而曹丕去世時,早已稱帝,皇位不同於官位,不需要控制住局勢,只要有傳位的旨意就行,理所當然是兒子繼承。所以,雖然兒子曹叡當時只有十三歲,但曹丕只要給他安排幾個輔臣,也就自然可以穩住大局了。何須給弟弟,而且是曾經你死我活的弟弟曹植呢?


伊耆角木


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係,曹丕不可能也沒必要讓位曹植。

一.孫策讓權於孫權

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在丹徒打獵時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臨終前對張昭交代“善相吾弟,甚毋北渡”,並且對弟弟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於天下權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將自己與父親創下的基業交給了孫權。

孫策的顧慮太多了,才會做這樣的選擇。當時的江東政權不穩,外有強敵環伺,兒子孫紹年紀尚幼,亂世之中,國家需要一位長君鎮撫,主少國疑國將不國。

二.司馬師讓位於司馬昭

司馬師去世的時候48歲,自己沒有親生兒子,沒有合法的繼承人,唯一的養子也是司馬昭的兒子。與此同時,司馬昭領兵在外,已是手握天下兵權的衛將軍,皇帝讓其鎮守許昌,但是司馬昭以亡兄為由,領兵回到京師,階梯兄長司馬師的所有權限,京師的精銳和駐外的精銳都在司馬家的佔控制之中,這也為日後司馬家一統中原奠定基礎。司馬師為了保證司馬家的政權,全面掌控京師的局勢,也只能傳位於司馬昭。

三.曹丕為什麼不傳位於曹植

原因一:曹操在世的時候兩人就有過競爭,關係比較惡劣,較之前的孫氏兄弟和司馬氏兄弟而言,關係太差了。而且曹丕將曹植髮配到偏遠地方就是不想讓他影響到國家的安定。

原因二:曹丕的兒子曹睿並不是一個差勁的皇帝,在位期間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戰役,雖然沒有太大的收穫,但是也沒有多大的過失,魏國在他手中沒有衰敗。與他相比,曹植其實並有多少的真材實料,雖說文化成績高,但是治國方面如果厲害的話,曹操就把皇位傳給他了。

原因三:曹氏沒落主要是到了曹芳時代,曹家沒有可用之人,曹操的嫡系此時也損耗殆盡,威望不比當年,憑藉一個曹爽獨木難支,很難了。


司馬笨李白


孫策讓位於孫權,一是知道孫權的能力足夠勝任。二是江東正處於危難之際,如傳於幼子,不說大權旁落,更大大的增加了敗亡的可能。

司馬師沒有後嗣,唯一的兒子還是司馬昭過繼給他的。因此,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司馬師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何況,在政治方面,司馬昭比之司馬師更擅長,為了司馬氏的利益,選擇司馬昭是必然,也是唯一的最好的選擇。

而曹丕和曹植之間卻不一樣。就個人能力論,曹植就是個純粹的文藝青年,詩書禮樂是樣樣精通,類似於魏晉狂士之流,在政治上缺乏機心於歷練。在曹家天下歷經兩代,有宗室和大批可靠大臣的輔佐,與其讓一個有自主能力的文藝青年當皇帝,瞎指揮,還不如讓幼主繼位,發揮宗室和大臣的主觀能動性來的安全可靠。況且,曹植本就是曹丕的競爭對手,換誰也不會讓對手得逞啊!


羊山史話


孫策讓位與孫權 司馬師讓位與司馬昭 兩者的共同點是 他們所經營的政權正處於創業階段 內憂外患 不宜傳與幼子 而曹丕已經逼迫漢獻帝讓位 他的政權已經是個頗具完善的帝國政權 雖天下還未統一 但曹魏經歷兩代人的經營 已經相對穩定 再者曹魏有曹真 曹休 陳群 司馬懿這些謀臣良將的輔助 曹丕可以傳位與幼子曹睿


沙漠之狐丶


孫策臨死前自己的兒子尚在襁褓中自然無法理政所以一定要把權力移交給自己的弟弟。而司馬師無子,雖然其弟司馬昭把自己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他當兒子,但他死前司馬攸年幼只好讓權於司馬昭,再說司馬攸畢竟是弟弟的親兒子他也沒必要堅持,上面兩個人的情況大致相同。但曹丕不一樣,曹丕和曹植本來就是競爭對手,曹操活著的時候這兩兄弟為了世子之位明爭暗鬥,可沒少下功夫。好不容易繼承大位沒有弄死曹植已經算客氣了,怎麼可能會讓權於自己的弟弟?況且曹丕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曹叡已經是20多歲的成年人了,完全可以繼承他的事業。而曹植自爭奪世子之位落敗以來一直遠離曹魏的權力和政治中心,基本上跟一個閒人沒什麼兩樣,在朝中毫無人望和支持自己的勢力


MrHui2242065083


孫策讓位孫權,因為孫權才華能力都很強。

司馬師沒有後嗣,唯一的兒子還是司馬昭,所以繼給他的。

而曹丕和曹植之間卻不一樣,就個人能力而論,曹植就是個純粹的文藝青年,生政治上缺乏心機於歷練。曹丕不如傳位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