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分享暢銷書:《猜想與反駁》。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01

這本書是哲學家波普爾的經典代表作之一,說到波普爾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他是20世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也是批判理性主義思想的創始人。什麼是批判理性主義?在西方思想流派中,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一直以來都是兩個主要,且又相互對立的思想流派。

就知識的來源來說,理性主義認為,知識來源於每個人的內心或者說心靈,其代表思想家包括柏拉圖、 笛卡爾、 斯賓諾莎、 萊布尼茨,比如笛卡爾的那句“我思故我在”,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而經驗主義則認為,知識源自外在的經驗,我們只能從外部的感知和經驗中積累知識,代表思想家包括貝克萊、休謨和洛克,比如洛克的“白板論”,以及貝克萊的“存在即是被感知”,都是從經驗主義的代表思想。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02

那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又是什麼呢?用更通俗的話說,應該是“對理性的批判”。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認為經驗觀察必須以一定理論為指導,但理論本身又是可證偽的,因此應對之採取批判的態度。在波普爾看來,可證偽性是科學的不可缺少的特徵,可證偽性是科學和非科學知識的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並且波普爾說科學的增長是通過猜想和反駁發展的,理論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偽,因而其理論又被稱為證偽主義。而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猜想與反駁》正是波普爾這種“證偽”思想的經典代表著作。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可證偽性是什麼?這其實有點反直覺,我們通常認為,一切的科學知識,或者說真理,都是天然存在的,人類科學家和思想家們要做的工作,只是去發現它們,去證明它們而已。但波普爾不這麼認為,他說真理或者說,真正確定的知識,可能是永遠都不存在的。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只是暫時正確的,只是沒有人找到“證偽”它的方法而已,而推動科學進步的動力,正是不斷地“質疑”或者說“證偽”過去傳統意義上的正確的知識。

就像過去幾千年前人類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後來哥白尼證偽了這種說法,提出了“日心說”;就像17,18世紀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統治了當時整個科學世界,但是後來愛因斯坦發現,在更大的尺度上,時間和空間都不是絕對的。而再後來,量子力學又發現,在微觀的世界,再一次顛覆了牛頓力學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的發展,總是一次又一次破舊立新的過程,我們只有不斷提出猜想、質疑和假設,才能推動了知識世界不斷向前發展。

就像波普爾說的:“科學的態度是批判的態度,它不尋求證實而尋求判決性檢驗;這些檢驗能反駁被檢驗的理論,雖然它們絕不可能確證它。”

03

這本經典的哲學著作的總體思路我們瞭解了,那波普爾是如何證明他的思想的呢?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波普爾說,人類關於知識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是:本質主義

第二種是:工具主義

第三種是:猜想與反駁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今天,我們先聊聊第一種是觀點:本質主義

一直以來,人類對於宇宙本質的探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我們要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如何運行的,它的底層運行邏輯和本質到底是什麼?“西方哲學之父”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一切物質都是由水構成的,甚至他還認為,地球是漂浮在水之上的。

後來古希臘哲學家們,有的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火,有的認為是原子,有的認為是某些簡單的元素等等,而我國古代道家思想,也將“道”作為宇宙的初始而萬物的源泉。古往今來,人類對宇宙的本質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堅信宇宙的運行是遵循了某些簡單的規則,而且是由某些簡單的東西構成的,我們一直在試圖尋找這個世界的“本質”,這就是本質主義。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04

本質主義有幾個重要的假設。

第一:科學家的最終目標是發現一個關於世界的真實的理論或者描述,這種理論或者描述應該是可以觀察事實的一種解釋。換句話說,某種本質的理論,應該可以解釋所有我們看到的現象。

第二:科學家能夠成功地最終確立這種理論的真理性,而克服一切質疑。換句話說,就是這種理論我們還可以證明它是絕對正確的,是永恆的真理,可以駁斥一切的質疑。

第三:這個理論就是終極的、最好的理論,是對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的終極解釋。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但這個一切現象背後的“本質”,這個永恆不變的“真理”,真的存在嗎?波普爾提出了質疑,認為本質主義妨礙了人類不斷提出質疑,提出想象的可能性。

就像20世紀初有物理學家說:“19世紀物理學大廈已經全部建成,今後物理學家的工作,就是對這座大廈進行修修補補而已。”,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這兩朵烏雲,建立了近代物理學的兩個支柱: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05

你可能說,科學可能離我們太遠了,但其實這種“本質主義思維”對我們日常生活也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我們經常說,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在很多人思想中,人的本性,道德品質或者性格特徵都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一個人善良或者邪惡;一個人內心或者外向這些都是人性的本質。但真的是這樣嗎?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顯然這是一種誤解,在思想家託德·羅斯的《平均的終結》這本書中,就係統地闡述了,人的性格特徵,道德品質都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和環境高度相關的,一些小孩在家裡可能是個乖孩子,但是在學校就有霸凌行為;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可能很內向,而有的人在朋友面前很外向等等。作者對人性的很多方面進行了系統周密的研究表明,我通常意義上認為的“人的本質”也是不存在的。

本質主義其實就是一個固化的思維模式,是對確定性的一種追求,認為這個世界是由某種永恆不變的規律所主導的,而這種思維的對立面就是不確定性。今天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是高度不確定的,為什麼是不確定的,為什麼不可預測的呢?波普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或者說“未來的不可預測性”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論述,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波普爾說,人類的認知會對自身的行動有影響,這個是無可辯駁的。比如小孩一開始不知道開水會燙手,但當他們偶然一次被熱水燙了之後,下次碰熱水就會更加謹慎。

其次,人類的認知是不斷增長的,這個也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最後,那些未來才知道,而現在不知道的知識,對未來的行為產生的影響,就是不可預知的。

所以,波普爾說,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未來。

《猜想與反駁》哲學家波普爾:人類知識是如何增長的?有三種觀點


好了,今天我們從波普爾的“證偽”理論,講到了波普爾的對人類知識的三種觀點。第一個就是“本質主義”,本質主義認為,在宇宙萬物的背後存在一套“本質”的規律或者底層的邏輯,更進一步來說,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這個世界是確定性的。但波普爾作為批判理性主義的代表,他認為,這個世界是高度不確定的,沒有所謂的本質。

要探索這個充滿未知和不確定的世界,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斷地“猜想和反駁”。就像波普爾說的:“真正的無知不是知識的缺乏,而是拒絕獲取知識。

好了,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