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中華古代文明沒有科學思想,對嗎?

基礎數學教研


筆者不同意易中天教授這種說法,這裡班門弄斧一下,查閱大量文獻,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本著交流觀點,不足之處期待不吝斧正。

中國五千年文明有著不同於西方文明的認知特性,也即非邏輯認識特性,但是卻證明有其強大的“認識力”。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化領域迎來一次盛會,諸子百家爭相綻放,單就科技領域而言,墨家、醫家、農家等就有不少,這些學說100%的是傳統文化,也是支持科學研究的學說。

我們先看看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評價墨子,給我們耳目一新的認識。尤其是墨家墨子的“墨辯”,和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在探討中國科技發展時,很多人認為中國不可能產生系統科學,只會產生經驗科學,原因就在於缺少邏輯學。然而,中國的邏輯學——“墨辯”早已有之,只是不為重視罷了。另外,墨子在宇宙論、數學、物理、機械製造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如今,學術界公認的總結是:墨子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子的成就,不是經驗科學,而是系統理論。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於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於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於整個希臘。

從中國科技發展的現實來看,從漢朝一直到明朝中期,儘管中國使用的是儒家學說治國,但這一時期內的中國科技,在冶金、醫學、地學、化學、造船、天文、數學等領域,幾乎都一直領先世界。尤其是宋朝時期的科技水平,《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英國李約瑟博士這麼評價:

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顛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

從李約瑟博士的這一評價中,不難看出古代中國的科技水平之高,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並不缺乏科技創造的智慧。

1.\t陰陽五行學說,正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出原始巫術和宗教神話,進入理性思維階段的標誌。

《易經》運用陰陽的變化哲學構造了一系列的符號和概念,成為中國古代認識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思想概念總庫”(李約瑟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宇宙觀,有“月上界”和“月下界”之分,認為天上的事物是“不變、不朽、永恆”的。中國與古希臘不同,“變化的哲學”,不僅可以運用於地上,而且可以運用到天上。這就使得中國古代很早就觀察和探究發生在天界的天文現象,如太陽黑子、彗星、流星、客星等等。

在《周易》中,形上學思考在許多方面直接深入到經驗層次中,並在許多問題上代替了知識與科學,這對於古代中國智力的投向及其方法,以及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動力與張力應該說影響極大。

2. 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與現代科學的方法是並行不悖的

《大學》中“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關於“格物”究竟什麼意思?朱熹講就是“窮究事物道理”的意思。格物致知,格,就是觀察研究;物,就是自我之外的世界,包括人和物;致,就是獲得、獲取;知,就是知識、學識;格物致知,就是觀察研究事物事理獲得知識。

中國古代對天文、氣象、地震、植物等有非常豐富的觀察和記錄,至今具有科學價值。例如,古代的天象記錄被用來研究超新星、宇宙演化和太陽活動,本草資料被用來進行現代醫藥學研究。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與現代科學的方法是並行不悖的。

3. 取象類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科學得以發明、得以創造的思想源泉

科學創造離不開豐富的想象。中國古代通過“取象類比”這種“關聯性思維”以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達到對事物的認識。

中國古代用這種取象類比的關聯思維,構建了關於天、地、生、人的宇宙圖式。講述天地宇宙之間音律、節氣、陰陽的變化,論證它們變化的規律,都是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往往是根據“音似”、“形似”或“神似”。而這些“相似”又是與總的宇宙圖式、經驗的觀察、直觀的想象、表述的方式等緊密相關聯的。理解中國古代的科學,必須對古代科學思維的“興象”方式有認真的研究。這套取象類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科學得以發明、得以創造的思想源泉。

4. 天人合一,使人們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認知的,這應該算是科學的“第一原理”

這一觀念,亦可說即是古代中國人生的一種宗教信仰,這同時也即是古代中國人主要的人文觀,亦即是其天文觀。,其要點是宇宙與人是和諧的,是一個整體。

“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在古代不時被統治者作為“君權神授”的依據,但作為一種基本思想,同時也指導了科學的研究,“究天人之際”,是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最高目標。中國古代天文,主要目的是“觀象授時”,即通過天文觀測確定時節,指導人們按照“時令”去從事生產和禮儀活動。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探究“天人合一”,認為“氣”是天地感應的媒介,因此早在漢代,就設計了“候氣”的實驗,與現代科學測“以太”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在探索科學終極問題這一點上,有相通之處。

5. 中華文明就是有一種兼容幷蓄、博採眾長的氣度,所以才歷久而彌新

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華文明其實一直都在吸收、改造和利用外來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交流比我們起初想象的要早得多,內容也豐富得多。自漢以來,中國就先後受到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的影響,中華文明就是有一種兼容幷蓄、博採眾長的氣度,所以才歷久而彌新。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歷史學家艾倫•麥克法蘭教授:中國古代文明的凋落或許是一場遺憾,但只要它的種子落在合適的培養基裡,總有可能發育出更強健的後裔。我們應該由自己民族自信,我們更應該本著兼容幷蓄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地向西方學習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文明“有容乃大”的氣質,凡是有利於思想活躍、有利於創造、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都拿來為我所用。吸取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發展科技也是有益的,中華文明終將在兼收幷蓄中“涅槃重生”。

(說明:部分觀點引用,孫小淳(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發表在北京日報《中國古代科技中的思想智慧》)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易中天說,中華古代文化沒有科學思想,對嗎?

不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科學思想應該有它完整的科學體系。但是中國古代有實證科學可以佐證。比如說,中國的四大發明。都領先於西方300多年,中國的古陶器,有7000來年的歷史。中國古代製造的青銅器。有的用現代科學技術來仿製都很難。歷史上張衡預測的天氣預報的方法,早於世界幾百年。《易經》的內容,被萊布尼斯引進了計算機的二進制。《易經》圖的天地分界線,與數學上的黃金分割線相差無幾。大禹治水都具有科學的根據。等等。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一直貫穿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歷史之中。考古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充分佐證了這一點。


慈音1


這就奇怪了,既然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思想,那為啥中國在歷史很長一個時期里科技發明反而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呢?

古代中國紡織品、陶瓷等工業品和今天的半導體差不多,是當時的高技術。歐洲人弄明白陶瓷是怎麼做出來的是最近三百多年的事情。而且,歐洲陶瓷工業至今也不敢說能超越中國明朝時候的水平。

歐洲雖然也從6世紀開始學會了養蠶,但繅紡織技術一直和中國相差很遠。

在冶金方面也是如此,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普及了鐵器,最晚到西漢初就已經出現了高爐鍊鋼,最晚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焦炭。歐洲開始用高爐量產鋼鐵是12世紀(瑞典),開始使用焦炭是18世紀(英國)。

如果把中國最近三千年的科學技術史去掉,您會發現,人類會少了很多東西。因為很多大家司空見慣的技術創新和發明都是中國人在這三千年的某一時間想出來的。比如沒有中國的技術,就不可能有大航海時代。因為櫓、舵、多桅帆、船體隔艙、指南針等這些遠洋航行必須的技術都是中國人發明、由阿拉伯人帶到歐洲的。

如果按易中天的說法,解釋不通啊!


深圳小峰峰


不可以與夏蟲語冰,這個正常;可是夏蟲和你語冰那就太搞笑了!

看過他的節目,總體感覺是諸如此類者--

1. 讀過書、有口才。善尋非善卻無心求善之道,似乎那是別人的事、而他似乎天生就是一個超脫的評論家--就好比一個既不屑、又不會做家務的人,在他夠得著的門套上方用手指頭一抹然後大喊大叫: 這不是灰塵嗎? 這不是環境問題嗎? 這不是文明衛生意識落後嗎?

2. 不可否認易中天們也可能紅起來,事實上他也紅過--那又怎麼樣?,終究只是一個感覺良好的甩手掌櫃、終究無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自以為是的胡言亂語,聽聽就好不必認真的。


幸福美麗中國人


這是不正確的,說明易中天本人不懂中國古代文明思想。

中國古代文明始終有科學思想。

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貫穿科學思想,而思想本身就是一門科學。

中國古代文明中的黃帝內經,墨子,本草鋼目,九章算術等本身是科學,也是思想,中國古代科學始終居世界前列,包括農學,醫學,數學,水利學,天文學,“四大發明”本身就是科學思想的結晶。

就是諸子百家,玄學,理學,兵學等傳統學派中無不閃耀科學思想,儒學,道學及中國化的佛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當然包含科學思想,包含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易中天也許不懂“思想本身就是一門科學"的道理,因此說出完全錯誤的話。


宋和平談天說地


現在的一些“專家、教授”眼中,只有西方的才是科學的!有著五千多年曆史的中華民族都是不懂科學的!這些人動不動就拿西方的所謂“科學”“標準”或嚇唬或忽悠國人。”我就奇了怪了:作為一箇中國人(而且還算的上是一箇中國文人)為什麼非要信守甚至迷信所謂的西方標準?就連寫文章往往也是引用西方一些所謂“聖賢”“大家”之說辭。憑這些“專家教授”的學歷、知識不可能不知道,在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的各朝各代有多少個大家?怎麼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呢?中國人有句話叫“數典忘祖”,不知道用在這些人身上恰不恰當?


wdg0810


易的說法很對呀,中國人能發明一些應用型的東西或發現一些現象,但很少研究出理論體系,特別是在科技方面,如古人知道勾三股四弦五,卻不能總結出a方十b方=c方的勾股定理,聯想到最近的四大發明爭論,中國人對歷史既是盲目的自大,造紙術被證明同等的紙張埃及是公元前三千年出現的,司南至今造不出來,真偽存疑,大航海時代中國缺席了,有人說鄭和下西洋,但早於鄭和就有大批阿拉伯船隊來華貿易。活字印刷在當時亳無用處早早夭折,因為銅活字造價高且鑄造工藝不行,字跡模糊,木活字用不了幾次,印出來的書無人買(這是褻瀆聖人書籍)且無證據證實西方的活字印刷是從中國傳過去,實際上這門技術是個大師級工匠都能想到,無非是有無適用材料和鑄造工藝。至於中國的黑火藥只能聽個響,西方的黃火藥成了炸藥,並且有了明確的用量配比(鍊金士厲害吧)。這四大發明就算是老祖宗第一個發明的,但可以看出對中華文明是沒有產生多少推動作用。相反,西方是成體系的研究和應用,對西方文明進程的推動作大於中國。文化的自大和自卑往往是同存的,所以應該客觀地認識本民族的歷史發展。

題外話,一個古埃及的金字塔所韻含的科技文明就輾壓世界上其它所有科技文明(我一直認為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

中華文明的優勢在於人文,在於延續不斷的傳承,在科技方面,應用科學的發明有優勢,但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持(中國人也不屑於研究這些個奇技淫巧),所以在近現代遠遠落後於西方。


李子木


看看世界科學史,公元前希臘就對哲學自然科學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和許多重大發現,中國一直到18世紀通過傳教士傳入中國,清初順治和康熙對傳教士比較信任,西學在中國得到一定範圍對流傳,雍正登基後西學受阻,直到20世紀初留學潮,科學概念才開始進入中國,五四運動就是對西方科學的認可和宣楊。中國古代文明缺少科學文明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只不過中國人自己不願意承認並盡力迴避罷了。其實,不僅是古代的中國,現代的中國又有多少科學精神?如果有科學精神,哪裡還會有什麼“正”能量“負”能量的流行?


大梁570393983


不是你幫著編造出來的說法吧?

中華文明最早期如果沒有科學思想,恐怕早就像其他古文明一樣消失了。

這一點,我想欲要重新編寫歷史書的易教授應該比誰都清楚。

不管誰提出我國古代沒有科學思想,這個說法都是不對的。

科學思想其實至少有兩個含義:

一個是符合實際的思想,比如大禹治水,堵疏結合,這就是從實踐中發現並總結出來,也就是想法本身具有科學性,後來發展為社會治理的人文科學,可以概括為儒釋道。

一個是包含有科學含義思想,比如古代制定曆法指導農耕,編制曆法必然有一套科學思想,也就是對自然規律的總結,進一步發展就是自然科學思想,表現為發明發現創造新的生產工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古代的科學思想盡管與現代科學有較大距離,但在古代有這些思想其實是很了不起的。

不能用今天的認識審視古代,認為幼稚膚淺,最多算想法,不構成“思想”。

也許有人認為科學思想應該有大部頭專著加以記載,這個我國古代還真沒有。

沒有是沒見到有專著。

換個思路,今天沒見闡述科學思想的專著不等於古代就沒有。

今天能見到的是,科學思想散見於各家各派的學說裡。

按照常規推論,有比較成系統的科學思想應該是墨家,可惜,墨家文獻幾乎盡失,只能從其他學派與墨家交集裡反證。

反證雖然缺乏直接說服力,但也比說我國古代沒有科學思想還是要有說服力。

最簡單理解,人類文明史就是科學史。

假如人類沒有科學思想,就應該和其他動物一樣。


布衣吳新建


老百姓有句話叫“誰也不是說話的把式”,意思就是誰都有可能說錯話。

“中華古代文明沒有科學思想”這麼弱智的話其實就是主觀武斷的錯話。其思路就是由一個點而否定了全部,這不是什麼高明的創舉,是剛愎自用的愚昧。

舉幾個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吧。

一、古建築中,木結構的榫卯是不是科學思想?你可以說不是,那麼一座幾十米高的木結構,其主結構的承載力是怎麼算出來的?能夠在千百年裡經受住各種災難的考驗而屹立不倒,難道只是憑空想象?

二、一年四季的確定、重量的計量換算、勾股定理等這些科學難道是易中天發明的?中醫學、天文學難道是古人在瞎說?幾千年驗證的科學他想一句話就要否認,他咋不上天呢?嗨!就是上天了也是孤魂野鬼一個。

三、如果說思想不科學也不對,現在全世界不少人都在努力學說中國話,而在中國話中,其思想精髓絕大部分傳承於古文明思想,難道這些外國人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學不科學的思想?一個人蠢可以理解,不會都蠢吧?我認為不會。應該是一個人蠢才說的通。

四、中華古代文明比較注重現實,如果說注重現實不科學,那麼什麼才叫科學呢?我似乎有點兒明白了,現在的中國學術界,教授、專家最科學,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沒腦子的一句話能讓你研究半個世紀,你說科學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