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銅鼓縣摩崖石刻群簡介

“銅鼓石” 石刻,是該縣聞名的石刻,該縣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聞名。據《義寧州志》載:“銅鼓石在武鄉二十四都,屹立數丈,形如銅鼓,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石中有聲,疑以為怪,揮劍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劍劈,縣諸石屹矗,森若列載,故因其勝而建官司馬。”

“試劍” 石刻,明末隆慶年鄧子龍書,與“銅鼓石”同一石體,又名“試劍”,下則署“武橋”二字,為鄧子龍之別號。

“潘周過化” 石刻,與“銅鼓石”同一石體,明末鄧子龍書,是該縣重要石刻之一。“潘周過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撫潘季馴,巡道周思敬派鄱陽守備鄧子龍到贛西邊陲,鎮壓了李大鑾農民起義之後,銅鼓地境才開化了,為表現潘周的功滿,特在石壁上刻下了“潘周過化”四字。

此石刻,反映了明末封建王朝與起義農民的一次浴血博鬥,說明銅鼓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鄧子龍過銅鼓石石刻詩” 石刻,明萬曆五年(1577年)鄧子龍書,詩曰:“定江巨石當路傍,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漢將軍止沒羽,乃不貫之何足數。又云此石名銅鼓,上應北辰開帥府,英雄一劍破中堅,撐柱乾坤鎮吳楚,落款為鄧子龍書。

“駐銅剿赤”石刻,系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夏,國民黨反動派圍剿銅鼓蘇區時,國民黨19師103團團長莊文樞,駐銅鼓時所寫下的反動鑿刻。

“寶山石” 石刻,形似棺材,古人皆呼為“棺材石”,沿稱甚久,相傳外人來銅鼓任官,多生來死去,裝棺運回桑梓。因此,縣丞戈銘猷,認為事不吉祥,稱呼亦惡,乃決定改為寶山石,故在原稱“棺材山“的峭壁上,鑿刻了“寶山石”。

“萬笏朝天”石刻,距縣城一華里處,石如蛋形直豎,高聳入雲。一條石階逶迤曲折,直至山巔。清朝嘉慶丁丑端午,有人在峭壁正面鑿刻了“萬笏朝天”四字。

“去思” 石刻,民國十四年,縣知事彭承苞(南昌人)奉調崇仁、邑人盧日藻等牽頭延清石工在縣城下倉街尾大道旁石峭壁上鑿刻“去思”二字,表示伸民對彭知事的調離銅鼓,長懷想念的深情。

“改路石” 石刻,位於“銅鼓石”左側。“萬曆戊戍季夏銅鼓營改修此路,江頭帥延禎助田”。為表彰江頭帥延禎慷慨助田鋪路的高尚行為而建立紀念性鑿刻。

“太平天國、天大王”石刻,在“寶山石”上端的半壁上,據《宜豐大事年表》載:“1855年,太平天國五年五月當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攻克義寧(也叫寧州,含修水、銅鼓、武寧等地)時,經義寧、攻八疊嶺、佔縣城,縣鄉設官。”此石刻是太平軍幾經銅鼓,攻佔銅鼓後,信手鑿刻。

以上十個石刻點位於銅鼓縣永寧鎮帥家壩境內。

“鄧子龍過仙羊寨詩”石刻,明末期間,銅鼓有一支以李大鑾為首的農民起義軍隊五七萬餘人,影響波及整個贛西地區,使明朝驚恐萬狀,命令江西巡撫潘季馴同巡道周思敬抓緊“征剿”。潘、周派鄱陽守備鄧子龍率領重兵向李大鑾農民起義軍進行大規模“圍剿”,在此期間,鄧子龍率部在此仙羊寨安營紮寨。並這仙羊寨的峭壁上題刻過仙羊寨詩。“仙羊已去何年許,我來重作仙羊主。呼仙酌酒仙童歌,仙花滿壑仙禽語。一笑仙風八面生,仙霞化作千山雨”。落款是明萬曆七年丁丑冬鄧子龍書。

此石刻位於銅鼓縣溫泉鎮新塘村境內。

“別有天”石刻,左落款為“湘卿朱剛偉”五字,朱剛偉是國民黨軍18師54旅旅長。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他率部駐紮在大塅,到靈石庵觀秀勝蹟時,羨慕這天然石窟之風景,因此,書寫下了“別有天”三字。

此石刻位於大塅鎮光相村境內。

江西銅鼓縣摩崖石刻群簡介

江西銅鼓縣摩崖石刻群簡介

江西銅鼓縣摩崖石刻群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