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銅鼓,是起源於雲南的一種古老樂器,被譽為“青銅文明的最後一塊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仍在民間使用的最大的青銅樂器,廣泛用於娛樂、婚嫁、喪葬、祭祀、節日活動中。

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瑤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銅鼓仍然廣為流行。而在東南亞,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銅鼓均出土過這種樂器,其中有些民族至今還在使用銅鼓。那麼,小小的銅鼓,為何能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能在東南亞國家中廣為流傳呢?

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1974年在廣西藤縣出土的漢代銅鼓

一、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有利於銅鼓文化的傳播

銅鼓上,最精美的地方在於上面的紋飾。常見的銅鼓的裝飾花紋,文物上的紋飾,能夠十分生動地體現民族的生活環境與民族特徵。中國和中南半島等地出土的古代銅鼓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船紋。

比如廣西廣南縣南鄉阿章寨出土的銅鼓,上面的紋飾為四隻木船,每條船上都載有乘客,船尾有旗飾之物,雲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銅鼓上,有頭戴羽冠的人划船的圖飾。在馬來西亞出土的銅鼓上,也有類似的船紋,並且有的船上裝飾著蒼鷺、 鸚鵡、 蛇等圖案,與中國的銅鼓圖騰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羽人船紋的銅鼓

為什麼東南亞和中國的銅鼓上都有與船有關的紋飾呢?

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人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地理與自然條件對社會變化起著決定作用。在以水運為主的古代,水上交通直接決定了不同地域之間的關係。中國和東南亞一衣帶水,元江、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如同四條奔騰的巨龍,將我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聯繫起來。很可能在遠古時期,這些地區之間就開始了貿易往來。可以想見,當初中國的先民們乘著一條條船順江而下,伴著美妙的銅鼓聲,走向了中南半島的山山水水。

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二、共同的根基:百越文化

百越是指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佈的地區,它從長江下游一直覆蓋到兩廣和雲貴,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眾多越族支系。其中,西甌曾在秦軍攻打百越之戰中進行過頑強抵抗,在戰敗後,西甌人不斷地向西和南進行遷移,來到了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等地。留在原居住地之西甌人的後裔除了漢族,還有壯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傣族等。駱越支系則主要在越南的紅河三角洲一帶。

在不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西甌、駱越等支系演變為一些少數民族,一部分在現在中國境內,另一部分在東南亞或者南亞地區。

壯族與壯侗語族的布依、傣、侗、仫佬、毛南、水、黎等七個民族,與越南的岱、儂、泰、盧、布依、熱依等族,老撾的老龍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都有親緣關係。比如泰國的泰族,大約在秦漢以前,他們還是與壯族還生活在一起,在漢代以後才逐漸分化為不同的民族。

因此,這些民族共同的根都在百越,只是因為歷史的變遷才被分開。這樣,基於共同的百越文化之根,東南亞的諸多民族表現出相同的文化特徵。其中,銅鼓文化是最要的一部分,體現在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在先秦時期的百越和漢代以後的僚人部落群體。

在遷徙過程中,人們也將原始宗教信仰帶到異鄉,其中靈魂不滅與即使鬼神的觀念,在銅鼓文化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並傳遍了整個東南亞地區。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近代,銅鼓在東南亞地區常作為重器、寶物給死者隨葬。居住河邊的僚人,他們擊銅鼓的來祭祀鬼神。晉代裴淵《廣州記》中說:“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餘。”

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三、共同的命脈:稻作文化

我國南方地區與東南亞諸國,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地屬亞熱帶或熱帶,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十分適合種植水稻這種農作物。廣西、廣東等古越人居住的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大量含“麓”、“稻作”等發音或意思的地名,而這些詞彙正是古越語對“水田”等的稱呼。東南亞大多數國家至今仍是世界稻米的主產地,也保留有不少與“稻作”有關的地名。壯族民間在收藏銅鼓時,常用將鼓例置盛滿稻穀的習俗,人們認為此舉為“養鼓”以防稻穀飛跑。

農業,在古人看來是最重要的事情。鼓在古代祭祀活動中,是一件常用的道具,用來祈求豐收。《周禮·鑰章》中說:“凡國祈年于田祖,則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 ”人們向田祖祈求豐年,就吹奏豳雅,敲擊土鼓,以使田畯快樂。中國古人有薅田打鼓的習俗,用鼓聲把農民聚集起來,讓繁重的體力勞動在輕陣陣鼓聲中變得輕鬆一些。

銅鼓,這種樂器也常常被人們用來祭祀祖先、祈求稻穀豐收。因此,稻作文化是銅鼓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

銅鼓上富有各種各樣的圖像和紋飾,其中最常見的動物是青蛙和飛鳥。銅鼓上的青蛙裝飾與稻作有著直接的關係。在壯語中,青蛙又稱為螞拐,人們傳說青蛙是雷公的使者,不僅能預報天氣,還能消除蟲害,保證稻作的豐收。

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有青蛙裝飾的銅鼓

銅鼓上另一種重要紋飾是飛鳥,它與稻作文化又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壯族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有關於始祖布洛陀派出鳥等動物去為人類找谷種的內容,在鳥類的努力下,才使得人類進入了農耕時代。而在黎族的神話傳說中,鳥兒由於具備尋找穀物的能力,能夠將黎族的先祖撫養成人。

因此,鳥崇拜與銅鼓文化密不可分,銅鼓上常有以鷺鳥為代表的鳥紋飾。在雲南開化出土的銅鼓中,紋飾有船形屋頂上有一隻大鳥,廣西西林出土的銅鼓有數十個羽人,另一 端有兩隻站立的鳥。在東南亞地區的銅鼓上,也有著鳥的或是划船羽人紋飾圖像,並且與中國南方地區的一些銅鼓圖像非常相似。可見,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地區的銅鼓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

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有飛鳥圖像的銅鼓

四、銅鼓文化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我國曆代詩人,對銅鼓載歌載舞的情景有許多精彩的描繪。緬甸的驃國使團來到長安時,白居易曾作《驃國樂》說:“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曼斗藪龍蛇動。”這兩句詩生動地展現了當時驃國使用銅鼓伴舞的場面。

喜慶或節日交往走訪時,人們常常擊鼓迎客,饗客留飲。廣西的白褲瑤打銅鼓,每一面銅鼓,由一個人敲擊鼓面,另一人負責拿木桶往鼓腔裡來回接送鼓音,同時還有一人擊打皮鼓,打皮鼓的人模仿猴子的動作,充滿展示了少數民族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

銅鼓由於其聲響的迷人效果,又能吸引群眾參與,因此,這種文化對對人們有著特殊吸引力,十分容易傳播開來。

銅鼓,為何能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的共同文化信仰?

壯族銅鼓舞

結語

古代銅鼓文化起源於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傳向了東南亞地區,成了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與東南亞各族人民共同的寶貴歷史文化信仰。中國與東南亞的銅鼓文化之所以保持著共同的特徵,除了共同的根基百越文化之外,還有一衣帶水的地理環境,相同的稻作文化。當然,也離不開銅鼓文化的強烈感染力。因此,銅鼓文化不愧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