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他是《琅琊榜》裡的靖王,是《歡樂頌》裡的趙醫生,是《偽裝者》裡的明誠,是《如果蝸牛有愛情》裡的季白,是《他來了請閉眼》裡的李燻然,是《英雄本色2018》裡的周凱,是《嫌疑人X的獻身》裡的唐川。他塑造了無數風格多樣、類型豐富的角色,他是王凱。王凱登上《時尚先生Esquire》2018年4月刊封面,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登上《時尚先生Esquire》

2018年4月刊封面

王凱挺直了背坐在米白色的沙發裡,高、瘦,肩膀上架著的鎖骨像兩條細長的竹竿,鬆鬆垮垮地支著衣服。為了新電視劇《大江大河》中宋運輝這個角色,他又“稍微瘦了一些”。“那會兒都吃不飽,肯定不會那麼胖”,王凱笑著解釋說。

3 月初採訪當晚,王凱剛剛結束了三場夜戲,匆忙趕回賓館時,他還沒來得及換下戲服——那是一身頗有年代感的裝扮,黑色布鞋、藏青色褲子、袖子上印著白色條紋的藍色開衫。他頂著蓬鬆的鍋蓋頭,活脫脫一個三十年前的年輕人。在 2 月開拍的《大江大河》中,王凱飾演一位從農村考上大學、自我奮鬥、因緣際會下不斷成長的時代弄潮兒。故事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王凱最近扮演的都是宋運輝 18 歲時候的樣子。

“按照目前的劇本,看到的就是一個內心很乾淨、農村考上大學的男孩變成了一個很有城府的人。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他都比別人付出的努力要多很多,每到重大的人生轉折點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貴人來幫他一把。我覺得宋運輝這個人物播出之後,大家就會覺得什麼樣的人能夠成功”,王凱說。他對這個最新角色充滿好感,談起人物脈絡時有一種不可阻擋的熱情。而事實上,宋運輝的沉浮故事與王凱本人也有不少相似之處:來自大城市以外的地方,每一步都靠自己的勤奮,得到過賞識抓住過機會,最終成為了某個行業中的翹楚。

2015 年,隨著《偽裝者》《琅琊榜》的熱播,王凱不可阻擋地紅了。既有翩翩公子的偶像氣質,又有沉著紮實的戲骨風采,王凱一時間被捧為了最受矚目的男演員。這兩年他被掌聲、鮮花、榮譽層層包裹,卻一直保持難得的天真和自持。他始終把演員二字當成前進的動力,也不曾在虛華以外迷失自己的方向。

“我知道大家為什麼喜歡我”,王凱坐在對面一字一句地說,“當然是喜歡我的角色,大家先喜歡靖王、喜歡明誠、喜歡趙醫生,才喜歡我的,不是因為我在臺上唱歌,對吧?大家都是通過角色喜歡我的,這是根源。那我往後就演好我的角色,不就好了嗎?”

對於很多後來才熟識王凱的人而言,他的成名故事早已被奉為了勵志的典範。 1982 年出生於湖北武漢,從小就愛好文藝,高中畢業後去了新華書店工作,又因難以割捨內心熱愛,最後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 2005 年,王凱拍攝了人生中第一部電視劇《寒秋》。他一度以為憑藉俊朗的外表、出眾的天賦以及中戲表演系的背景,自己能迅速在演藝圈站穩腳跟。但事與願違,讀書時中戲老師的預言成真了——“畢業即失業”,王凱很不幸地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他當時依靠父母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每個月既要為了溫飽發愁,也要為了還貸款焦慮。

2008 年,王凱接到都市喜劇《醜女無敵》劇組的邀請,出演廣告導演陳家明。雖然後來的王凱說“當時的片酬和線上的演員沒法比,也和現在的自己沒法比”,但這在當時,卻已經是他為數不多可以抓住的機會了。為了每四個月結一次的工資,王凱穿戴起了花花綠綠的衣服,翹起了蘭花指,讓陳家明結結實實地在身體裡住了四季(《醜女無敵》系列一共拍攝四季)。

但即便是這樣一個頗具挑戰的角色,王凱也用足了心思。他觀察了行業裡的其他人,揣摩他們說話時的“勁兒”。“這種人身上一般都有一種傲氣,他覺得他是最優秀的人。不論站著坐著,給人的氣場都是我很驕傲。我認為有一種無知者無畏在裡面。所以你得了解他心裡的那個核,支撐他外部的那個勁在哪兒。”

王凱對自己的角色有鑽研,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他對陳家明的出色詮釋自然引來了部分導演的關注,但遞到手上的劇本卻又清一色全是雷同的角色。王凱不願意重複自己,也擔心被定型,於是就冒著再次無戲可拍的風險拒絕了這些邀約。

後來在一次名為“在等待中讓自己變更好”的演講中,王凱曾這樣開解: “演員的一生都是在等待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他說: “這個世界上各行各業都有一條共通的真理,天賦和運氣不會眷顧所有的人,但時間是上天賜給人最好的禮物,因為它一視同仁,只要你肯堅持,它會使我們閱歷見識更加豐富,會使我們的精神面貌更加成熟。所以我一直信奉一點:男演員就像陳酒,一定是越熬越香。甚至,等待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意外收穫的過程,因為你可以思考,可以憧憬,還可以體驗酸甜苦辣,每一個坎坷,都有可能獲得意外的收穫。”

2010 年 9 月,這個“意外的收穫”終於來臨。王凱得到山東影視集團的垂青,在電視劇《知青》中飾演齊勇一角,而這部電視劇的製片人正是後來與王凱多次合作的侯鴻亮。 2013 年,王凱又在雲集了諸多實力派演員的歷史大劇《北平無戰事》中飾演冷靜自持卻又滿懷愛國熱血的北平警察局副局長方孟韋。憑藉這個角色,王凱獲得第 28 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歡的男演員獎提名。同年 10 月,他又憑藉在《黃克功案件》中的精彩發揮,斬獲第九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新銳男演員獎。至此, 31 歲的男演員王凱終於衝破漫長的等待期,正式走向自己人生中的巔峰時刻。

回頭來看, 2015 年是王凱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轉折點。年代懸疑諜戰劇《偽裝者》中,王凱飾演左右逢源以換取敵方情報的明誠,他看似靈活詭變,實則忠心耿耿。而在原班人馬打造的《琅琊榜》中,他又飾演了忠貞英武、重情重義的靖王蕭景琰。這部被稱為現象級的電視劇,囊括了當年幾乎所有的電視劇獎項,包括第 30 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第 12 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最佳中國電視劇和第 19 屆華鼎獎中國百強電視劇第一名。而蟄伏多年的“老戲骨”王凱,竟也趕上了“流量”的風潮,一時間擁有了無數粉絲。

剛紅那陣,有一次等飛機,王凱還和以前那樣大大方方地等在候機樓,沒想到粉絲蜂擁而上,硬生生把他堵在衛生間,直到廣播叫了好幾遍才敢登機。王凱逐漸失去了作為個體的自由,就連夜裡出門騎自行車散心,身後都會有助理跟著。“在家想幹嘛幹嘛,我在家是很自由的,但是出了這個家,我就會覺得有一點點沒有安全感。我不喜歡被人盯梢的感覺。”

而與讓渡個人空間相伴而來的是市場的熱烈追逐。

一個演員演某個角色火了,相同類型的角色就會絡繹不絕地找上門。比如《琅琊榜》剛播完,就有製片方拿著劇本過來找王凱說: “我們這個戲有《琅琊榜》的影子,這個角色找你,也是因為它和靖王很像。”

在王凱眼中,遞到手上的劇本里, 95% 都不是很合適。他不喜歡重複自己,相對於不斷演已經成功過的角色,他更願意接受新的挑戰。他說: “趁現在還比較年輕,就要多去嘗試一些自己沒有演過的角色。可能真的等哪一天力不從心的時候,你就安於平靜了,就覺得哪一類角色我比較得心應手,那就再演一演吧。可是現在有這個精力,多去嘗試一下,不挺好的嗎?”

王凱並未在粉絲和資本的雙重擁戴下失去本心,相反,他一直提醒著自己作為一個演員的本分。蟄伏時沒有走向急功近利的歧途,機會來臨時更不能為了彎道超車而自亂陣腳。除了參加過《全員加速中》《跨界歌王》《我們戰鬥吧》等少數幾檔綜藝節目以外,王凱的所有時間都用在了拍戲上。從電視劇《歡樂頌》《如果蝸牛有愛情》《放棄我,抓緊我》到電影《鐵道飛虎》《嫌疑人 X 的獻身》《英雄本色 2018 》,王凱的角色跨度,從男子氣概十足的資深警察延伸到了腹黑深情的霸道總裁,從性格高冷的神槍手、高智商的物理學教授延伸到了有膽有識的江湖大佬。為了詮釋《英雄本色 2018 》中周凱一角的狠厲,他甚至剃了從未嘗試過的圓寸頭。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說,無論飾演怎樣的角色,每一次的過程都是非常艱難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一點一點磨出來的”。王凱舉了《英雄本色 2018 》中周凱的例子。

“我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好多處理方式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但到底是怎麼個不一樣法,表演分寸感怎麼去把握,都是要表演過程中去想的。有時候難就難在導演跟我說之後,我得去思考怎麼把它表現出來,所以每天都在重複地琢磨這些事兒。”

王凱說,“我們評價表演,其實沒有好與不好的區分,就是準確與不準確的區分。普通觀眾看影視劇,就是看你這個度拿捏得好不好。拿捏得準確,大家看的是舒服的,把握得不好,觀眾只有兩種感覺:一是欠點意思,二是哎呀媽嚇死我了。所以我們永遠在揣摩表演的分寸感。”

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演員,王凱對於表演這件事從來都有自己的執著。

比如最近飾演《大江大河》中 18 歲時候的宋運輝,對於 36 歲的王凱而言,就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因為演年輕是最忌諱的”,王凱笑著說。每次演完一條,他就跑去問導演: “沒有覺得我是在‘演’年輕吧?”得到導演“沒有”的回答後,他才會放鬆下來。

在王凱的概念中,演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有我”成分較多的是本色演員,“無我”成分較多的是本能演員。前者更屬意與演員本人更為接近的角色,而後者則更擅長通過閱歷和想象去構建角色。王凱並不輕易將自己歸置於哪一流派,只說會根據角色需要不斷調節自我在角色中的佔比。他善於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也能從中獲取經驗。比如現實中看到戴眼鏡的助理時常拱鼻子推眼鏡,他就將這一招運用到表演中,比如想起小時候規矩多,吃飯夾菜都要拿碗接好,他就會在年代劇裡結結實實地按照規矩走。

他覺得將生活中的這些細節放到表演中,人物才會從二維的劇本走向真實。他享受在劇組的生活,因為“拍戲的時候完全沉浸在劇本里,不用考慮那麼多私心雜念的東西”。王凱露出一絲無奈的微笑,身體後仰,陷在沙發裡說: “但在生活當中的時候,我會把自己包裹得很嚴實。”赫然成名,他需要調節太多東西了。

有一次去參加米蘭時裝週的活動,王凱有兩三個小時自由活動的時間。他以為在國外沒人認識自己,想安安心心獨自散步的時候,才發現“華人到處都是”。剛開始他會有些想不通,會“為其所累”,會天真地想“我奉獻的是我的表演,不是我的私生活”,可慢慢地,他也理解了這一切的邏輯。“其實這就是一場遊戲,你要尊重這個遊戲規則。如果你能在其中玩得很溜,就會活得很自如,如果老是跟這個規則擰著來,那就會徒增很多煩惱,而且也解決不了什麼事情。”

除了鑽研角色,他並不想把時間花費在花邊小事上。回想這兩年的時光,他最懷念的還是意識到自己在進步的時刻。

以前拍打戲,王凱總記不得招數和套路,但到了拍《如果蝸牛有愛情》時,打戲竟然兩三條就能過了。“以前短板的地方突然成長了,這種成就感會讓我很懷念”,王凱說。

在很多個場合,他都提過自己最喜歡的演員是陳道明。但對於表演和未來,王凱所想的並不僅僅是成為誰。他說: “沒有一個人會變成第二個誰誰誰,我的終極目標是做最好的自己。作為今天我們坐在這兒,聊到比較欣賞的演員是誰,會說陳道明、陳寶國這些藝術家。我也想有一天,大家會說,我想成為王凱那樣的人。”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王凱講述角色鑽研狂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