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作者簡介:楊世明,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定西文史資料研究員。

渭源地處漢唐絲綢南路的要衝,是西域通向中原的必經之地,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公元元年前後)內地的前哨。從東晉十六國(317—420)至唐開元天寶(713—742)時期,由於甘肅的社會經濟長期比較穩定發展,國際貿易的絲路暢通無阻,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產物的石窟藝術於是迅速發展起來。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從甘肅最西端的敦煌縣境內起,循絲路古道向東南行,穿過河西走廊,由黃河古渡炳靈寺渡河至臨洮,翻越鳥鼠山到渭河源頭——渭源縣。一連串石窟藝術群,像顆顆明珠,把渭源的山河點綴得分外妖嬈。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據筆者2005年編纂《渭源縣誌》時的調查考證。全縣現存有東晉十六國至隋唐時期的石窟6處,其中屬全縣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馬鹿山石窟、五竹寺石窟、雲盤寺石窟、高石崖石窟等。此外,還有蓮峰皇洞、鹿泉寺洞窟等一批分散在各地的中小石窟。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馬鹿山石窟: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處,北秦嶺北麓。基岩裸露,九峰環峙,形似蓮花,主峰海拔2421米,相對高程300——400米。常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間,故稱馬鹿山。是渭源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定西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寶庫。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它開鑿於南北朝時期(420—589),歷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在長達300米的萬丈懸崖峭壁上,開鑿了五個石窟。“蓮峰峰百丈,懸崖有石窟”。石窟是有建築、彩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統一體。其中以彩塑為主體,現存彩塑15尊,最大的睡佛高達3米以上。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鐘鼓石窟:因為步入洞中就會有鐘鼓之聲發出而得名。這個石窟裡面曾有明萬曆年間隴右道陝西按擦副使東魯任彥芬鐫刻的五嶽碑一塊,所以又稱“五嶽洞”。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文殊菩薩石窟:裡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神通廣大,救世無群,佛經稱之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是上首菩薩。我們最常見的形象是頂結五髻,騎一青獅,手持寶劍。這尊塑像神情逼真,姿態生動。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大佛石窟:這是早期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第三窟東龕的坐佛。這裡塑的是釋迦牟尼坐像,坐像前是佛陀的涅盤像,佛陀頭朝西方,象徵他圓寂後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尊佛像,閉目禪定,含蓄微笑,慈祥安靜。坐像後的是舍利塔,據說裡面有元代首陽山圓明寺主持的舍利子。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塔是中國佛寺建築的最初原形,建塔為了藏舍利,後來發展為殿和堂,舍利是修佛的人圓寂後人體內骨灰凝結成一種像玻璃又如珍珠的東西,分為舍利子和舍利花。在佛教中只有那些專心修佛的高僧才會有舍利。兩邊洞窟上有壁畫,後來由於各種原因脫落了一些,我們只能看到一部分。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到唐代,尤其是中唐,佛教塑像達到極盛期。高達3米以上的睡佛像,莊嚴雄偉,氣魄宏大,都是在中唐塑造的。這一時期最精美的是與人等高的群像,如第2、3、4窟等石窟的那些菩薩像,面部豐滿圓潤,眉眼和口角含有微笑,表情生動,及紋有飄動之感,欹斜玉立姿態,顯示出身體的曲線美。這實際是當代健美少女的寫照。其中第2窟的一位雙目微閉、端顏沉思的菩薩,面如滿月,眉假弓彎,手中帶秀,是盛唐塑像中的代表作。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又據當年掘佛的人說睡佛的龕內曾裝有套棺女屍一具,據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肅莊公朱瑛的妃子,朱瑛曾在隴西就藩,並在隴西納了個妃子,朱瑛死後,他的愛妃便帶發出家修行,圓寂後,家人將屍體藏於此處。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掘墓將屍體推下山崖,陪葬品被竊走,其中有風冠、霞帔等,現存於隴西博物館。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地藏石窟:這個石窟內供奉的是地藏菩薩,它是位大願菩薩,它的塑像一般是右手拿錫杖,左手拿如意寶珠,坐騎是“諦聽”,兩邊壁畫繪製的是它的兩位弟閔氏父子。“諦聽”據說可以通過地下聽到千里以外的人和事情。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貨郎石窟:相傳有一個貨郎肩挑貨擔,走遍天涯,閱盡人間滄桑,有一天他悟出了取利於人間的罪孽,於是遁入空門,在這個石窟內修佛,直到終生。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壁畫是馬鹿山石窟藝術的精華,其數量之多,內容豐富,填稱定西之最。如果把這幾個石窟的壁畫展開,可達100多平方米。這些壁畫主要以佛教故事為題材,包括佛像畫,宗教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題材畫,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畫等。其中唐代的壁畫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色彩富麗絢爛,而且形象生動;菩薩端莊凝思,豐碩秀美;飛天飄然多姿,衣帶當風;本生經變故事,變幻神妙,氣象萬千。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各類人物如帝王將相,皇后嬪妃,外國使節,西域商人,販夫走卒,供養人等,莫不多彩多姿,栩栩如生。在“經變”故事中還夾雜著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場面,如狩獵、耕種、收穫、伐木、製陶、釀酒、打鐵、嫁娶、送殯、治病和中外貿易等。是對當時社會歷史面貌的真實寫照,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五竹寺石窟:位於渭源縣西南15公里處。是渭源境內除馬鹿山石窟以外的最大的石窟,是渭源四大石窟之一。五竹寺石窟創建於五世紀(502—557)初,它建造在秀峰巖距山基100——12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現存窟龕6個,共有五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佛像10尊、壁畫80多平方米,有“渭源雕塑館”之稱。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這裡的壁畫是唐人吳道子所畫,壁畫和彩塑卻可與蓮峰山石窟媲美。五竹寺石窟的塑像,體現出千餘年來各個朝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渭源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各種塑像把喜、怒、哀、樂、虔誠、天真、慈祥等種種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富生活情趣。從高達4米的睡佛到60釐米的影塑,個個精巧細膩,生動逼真,將“神”人格化了,使人感到親切而不神秘,莊嚴而富有情趣。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第4號石窟的觀世音菩薩是唐代的典型塑像,全身微微向左傾斜,重心落於右腳,頭部也略向右傾,眼向左凝神,口角似微動,雙手扶於胸前,腰肢柔軟,顯示出一種和諧的曲線美,那種安詳而又愉快的姿態與心情,富有極大感染力。五竹寺石窟採用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和“重在寫神”的傳統手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獨特風格,也體現了中外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雲盤寺石窟(俗稱營盤寺):位於五竹鎮陸麻灘村北的雲盤山中,也是定西市著名的道教石窟之一。以境內有寺廟而得名。石窟創建於東晉十六國(317—420)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現存石窟4個,1號窟為三宵殿,內存三宵娘娘塑像3身。2號窟為黑虎龍官王壁畫、3號窟為如來佛殿,內有壁畫,4窟為陳道長住宅。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塑像大的雄健魁梧,莊嚴肅穆,小的玲瓏別緻,巧奪天工。雲盤寺石窟形式與馬鹿山、五竹寺相似,塑像構思奇巧,壁畫色彩鮮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雲盤寺地處清源河北岸的雲盤山中,附近在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通道,西蜀大將軍姜維曾在此設伏,同時又位於唐蕃故道,所以也是漢藏文化的交匯。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高石崖石窟:

八盤梁西支,位於縣城西南35公里處,東經103º54′。北緯35º05′,海拔2417米,山勢雄偉壯觀。田家河鄉高石崖村,因境內有高石崖而得名。高石崖石窟開鑿於隋唐時期,現存石窟5個。供奉有“西牛帶海”等諸神佛塑像和壁畫等。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定西渭源的石窟藝術,是定西市乃至甘肅省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一個輝煌燦爛的組成部分,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也是渭源兒女聰明、智慧的偉大結晶,建議有關部門應將這些石窟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佛教石窟藝術之鄉”。

探秘甘肅渭源遠古歷史文化——石窟藝術

目的及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目的只為信息共享,無其他目的;

備註: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處理,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