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明宣德,高8.8cm,口徑9.9cm,足徑4.4cm。 碗撇口,深弧腹,豐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通體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紋。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條紅魚。內底青花雙線圈內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雙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端莊,魚紋刻畫生動活潑,彷彿三條紅魚首尾相隨於水中。瑩潤的橘皮紋白釉與明豔的釉裡紅紋飾互相襯托,相映成趣。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是明宣德時出現的新穎品種,這種高足碗在明代萬曆、天啟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製,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為亂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豐滿,高足線條略顯生硬。 值得一提的是,此種釉裡紅瓷器上的三魚紋系高溫銅紅釉的局部使用,其魚紋凸起,具有天然紅寶石般光澤,文獻稱之為“釉裡紅寶燒”,它與一般意義上以銅紅彩描繪圖案紋飾的釉裡紅瓷器有所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明宣德,高14.5cm,口徑5.7cm,足徑7.4cm。 瓶唇口,直頸,頸置對稱象首耳,象鼻自然彎曲呈半圓形,方腹折角為分稜錘狀,深圈足外撇。器身青花裝飾。繪纏枝牽牛花,以瓶腹為主,自然向頸部、腹部兩側延伸。雙耳染青。圈足內施白釉。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系模仿西亞伊斯蘭國家金屬器。瓶腹委角處過度自然。器足內呈臺階式,這種將外撇形高圈足的內部作成臺階式成為宣德時期的一個特徵。牽牛花是宣德時期常用的紋飾。畫筆自然生動,纏繞的藤蔓、盛開的花朵,將牽牛花的花、葉、蔓表現得活靈活現,別有新意。在青花料的使用方面,此瓶使用的是國產與進口的混合料,青花暈散自然,並有下沉的氧化鐵結晶斑。 此種委角瓶在明晚期和清雍正時多有仿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

青花松竹梅紋盤,明宣德,高4.2cm,口徑21.4cm,足徑13.6cm。

盤撇口,弧壁,圈足。內外皆有青花紋飾。盤心環以青花雙圈,內繪松、竹、梅、山石、靈芝等紋飾。外壁繪庭園景色,遠方仙山雲氣縹緲,近有悠閒的貴婦等人物憑欄而立,以山水、楊柳等景物相襯。口沿和足邊各飾青花弦紋兩道。圈足內施白釉,中間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宣德青花瓷器造型敦厚端莊,釉面青亮,紋飾細膩豪放,筆法瀟灑,一向被列為明代青花之冠。此盤主題紋飾為松竹梅紋。松竹梅世稱“歲寒三友” ,寓意高風亮節。外壁繪畫的庭園仕女圖為研究明代貴族婦女的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由於宣德時期青花原料數量較少,因此在青花器上繪製人物圖案者為數不多,此器則更顯珍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紋如意耳扁壺

青花折枝茶花紋如意耳扁壺,明宣德,高25cm,口徑3cm,足徑10cm×7.5cm。 壺直口,細頸,扁圓形腹,平底。頸、肩之間置對稱如意形耳。通體青花裝飾。頸上繪纏枝花紋,肩繪蕉葉紋,腹兩面均繪飾折枝茶花紋。素底無釉。無款識。 此器造型源自阿拉伯銅器,器形端莊,紋飾疏朗。 花卉題材在明代宣德瓷器裝飾中佔據主導地位,其中石榴花、菊花、蓮花、茶花、牡丹、百合、寶相花、牽牛花等較為常見。每種器物多由2種、4種、6種或更多種類花卉通過不同形式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化豐富的花紋裝飾。除花卉組合使用,也流行以單獨花卉為飾,此件扁壺即為一例。其腹部兩面各繪茶花一枝,筆觸細膩,圖案寫實,別有一番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三果紋執壺

青花三果紋執壺,明宣德,高27.5cm,口徑6.2cm,足徑10cm。

壺體為玉壺春瓶式,撇口,細頸,垂腹,圈足。一側有彎形長柄,柄上有小系,另一側附長流,流與頸間有云板相連。流、柄、口高低相若。壺蓋扣合於壺口,蓋面拱起,上飾寶珠鈕,可與柄上的小系用繩相連以防壺蓋滑落。通體青花為飾,頸部繪蕉葉紋,下飾纏枝蓮花一週,腹部兩面有菱形開光,一面開光內繪折枝桃,一面繪枇杷果,開光間繪纏枝花卉。蓋面及近底處均繪蓮瓣紋,流與足牆均飾忍冬紋,柄飾朵花紋。底白釉,無款。

此壺造型端莊古樸,釉質肥厚瑩潤,青花色澤深沉含蓄,色重處青花下凹,呈現出點點的黑疵斑痕,與濃豔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宣德時期使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燒成後的青花色澤濃重豔麗,深入胎骨,為宣德青花的顯著特徵。"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執壺

青花纏枝蓮紋執壺,通高15.3cm,口徑4.8cm,足徑7.7cm。 壺直口,腹部滾圓,圈足外撇。一側置彎流,為加固壺流,流、頸之間連以雲形橫板,另一側置曲柄。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纏枝蓮紋,柄上繪忍冬紋,流的根部繪龍頭,龍張口怒目作銜流狀。流的正面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外圍青花雙線長方框。壺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鈕,蓋面繪折枝花紋。 此壺大小適中,在結構上一改唐代執壺流部過短,宋、元執壺流部過長的弊端,更趨於合理化。其年款不署在底部而署於流上,審視中國曆代陶瓷執壺,此種署款方式唯宣德朝所獨有。此外,宣德官窯瓷器年款有些還署在器物的口沿、頸部、肩部、腹部等處,故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高4.5cm,口徑17.5cm,足徑14.2cm。 洗呈五葵瓣形,裡心微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內外飾青花雙線紋,裡心繪鳳、凰各一隻,間以朵雲。外壁繪團形鳳凰10組,與葵瓣式器身相對應。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器造型別致,釉質瑩潤,青花色調濃豔,工藝技法嫻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海水蕉葉紋尊

青花海水蕉葉紋尊,明宣德,高15.1cm,口徑16.5cm,足徑10.9cm。 尊廣口,扁圓腹,圈足。通體繪青花紋飾,頸部繪蕉葉紋,腹部繪海水波濤,海水上為如意雲頭紋。足底青花雙圈內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蕉葉與海水紋是宣德青花瓷器上的常見紋飾。此器紋飾以寫實與圖案化佈局相結合,自然而和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人物紋高足碗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徑15.5cm,足徑4.5cm。 碗撇口,下腹內收,下承以高足。碗內口繪青花雙線,內底中央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繪仕女賞月圖,一童子侍於側,輔以山水樹石,並繪有云氣紋。足柄上繪松竹梅紋。 明宣德青花使用進口青料,此種高鐵低錳料在燒成過程中青料易暈散,故所繪紋飾不夠清晰。此碗青色較為淡雅,紋飾比較清晰,實為難得。其雲氣紋用粗、細線勾畫輪廓,此畫法對後世瓷器紋飾亦有影響。明宣德時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紋為題材者較為少見,故此碗為宣德時期人物紋器物的代表作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高53.1cm,口徑8cm,足徑16.5cm。 梅瓶小口,圓唇外卷,短頸,豐肩,肩下漸收,圈足。肩及足部飾上覆下仰的蓮瓣紋各一週,蓮瓣紋為青花地上繪飾白色輪廓線及圈點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菊花、茶花等花卉圖案。肩部自右向左橫書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明宣德時期50cm以上的琢器傳世較少,此件梅瓶形體高大,端莊規整,紋飾精美,堪稱明宣德時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體現了宣德時期高度的制瓷技藝。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高46cm,口徑8.9cm,足徑15.2cm。 瓶唇口,長頸,球形腹,平底。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纏枝蓮紋和上仰變形如意頭紋,其內繪花蕾。腹部為纏枝花卉紋。素底無釉。肩部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橫排款。 此器形體高大端莊,紋飾細密嚴謹。 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而宣德朝則是明代青花瓷製作的頂峰階段。宣德年間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蘇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屬光澤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徵;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國產青料,其特點是青花髮色淡雅,少有暈散和結晶斑。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澤淡雅,當為使用國產青料描繪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瓶

青花纏枝蓮紋瓶,高19.8cm,口徑3.8cm,足徑7.1cm。 瓶直口,圓唇,細長頸,扁腹,圈足。通體青花紋飾。口沿下飾朵梅紋,身部飾纏枝花卉,足牆外飾卷枝紋。口沿下從右至左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器造型樸實,青花明豔,瓶口沿下橫書款者較為少見,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夔龍紋罐

青花夔龍紋罐,高19cm,口徑15.8cm,足徑13.8cm。 罐直口,鼓腹,內圈足。內外施白釉,外飾青花紋樣。頸與肩部飾如意頭紋。腹部繪2只首尾相連的夔龍銜花紋。近底處繪一週仰蓮瓣紋。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宣德青花圖案以線條流暢、紋飾豪放生動著稱。夔龍紋樣用於青花瓷始於宣德朝,至成化時已成為瓷器上的典型圖案,後世亦多延用。宣德時所用青料據明萬曆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後能呈現寶石藍般鮮豔的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晶斑點,與豔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徵。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藍釉白花魚蓮紋盤

藍釉白花魚蓮紋盤,高4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弧壁,圈足。內外均以寶石藍釉為地,並飾白釉魚蓮紋裝飾。盤心在白色圈欄內繪蓮池游魚圖,兩尾游魚潛游於飄浮的水草與盛開的蓮花之間,外壁亦繪蓮池游魚紋,荷蓮與游魚規則地相間排列。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盤器型規整,胎體厚重,藍釉厚潤瑩亮,白釉魚蓮紋刻畫得精美生動,既有天然意趣,又富裝飾美感。魚紋是我國傳統的工藝裝飾題材,由於“魚”“餘”諧音,因而民間有“連年有餘(魚)”、“寶貴有餘”等吉語。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鮮紅釉描金雲龍紋碗

鮮紅釉描金雲龍紋碗,高8.8cm,口徑20.9cm,足徑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紅釉,口沿一週呈白色,稱“燈草邊”。內外壁均以金彩描繪二龍戲珠紋,外壁近底處以金彩繪變形蓮瓣紋一週,金彩雖已脫落,但圖案依稀可見,可以想見原初金彩與鮮紅釉相輝映的富麗氣度。足內施白釉,無款。

清乾隆帝曾於丁酉年作詩讚此宣德紅釉碗:

“雨過腳雲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

沼澄鐵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明宣德紅釉的胎、釉都較永樂時期略厚,紅釉髮色微深,有的呈暗紅色,器型也多於永樂時期。由於銅紅釉對窯室氣氛極度嚴格,燒製困難,宣德以後紅釉製品漸少。今日所見明永樂、宣德紅釉器物皆為精品,彌足珍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合碗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合碗,高7.4cm,口徑17.4cm,足徑9.3cm。 碗敞口,折底,圈足。碗外青花紅彩飾海水龍紋,以青花繪雲及海水,紅彩繪雙行龍,下腹部飾凸起的弦紋兩道。碗裡光素無紋飾,中心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這種類型的合碗應有蓋,此碗失蓋。 宣德青花加彩器物比較少見,此碗造型秀美,為當時首創。所繪龍紋下輔以海浪紋飾,愈顯生動。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明宣德,高28.7cm,口徑19.7cm;蓋口徑22cm,底徑24.7cm。 罐直口,豐肩,碩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個長方形出戟。胎體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濃豔並有黑疵。通體以青花為飾。罐身分層繪海水、八吉祥、藍查體梵文及蓮瓣紋。罐附圓蓋,蓋面中央書一藍查體梵文,周邊繪4朵雲紋,間以4個藍查體梵文。蓋之外壁飾海水紋。蓋內頂面雙線圈內繪一週9個蓮瓣,每個蓮瓣內均書一藍查體梵文,中央雙線圈內橫書“大德吉祥場”五個篆體字,與罐內底面同樣的五字相對應。 蓋內9字中,有5字為五方佛中的五佛種子字,另4字分別代表前四佛雙身像中的四女像種子字。罐外壁中間一週梵文為密咒真言,其上下各有8個相同的梵文,代表各方佛雙身像中的女像種子字。此種文字組合圖案被密宗信徒稱為“法曼荼羅”。 此器在宣德青花瓷中極為少見,其造型、花紋均充滿宗教含義,當為佛教徒作道場時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鎮專為宮廷燒製的佛事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鮮紅釉葵花式洗

鮮紅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徑15.9cm,足徑13cm。 洗通體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淨,色鮮豔。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後,紅釉趨於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製作,但成功者罕見。此洗憑其造型和紅釉特徵來判斷,應為稀有的宣德紅釉器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高45.3cm,口徑7.8cm,足徑14.5cm。 壺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通體青花為飾,壺口及頸部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各一週。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遊,白龍回首曲體,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青白相間的波濤上下翻滾,洶湧澎湃,又見點點黑斑,大有鋪天蓋地、水珠激濺、迎面而來之感。尤其是以青花點白龍雙睛,愈顯神采。 宣德時期,有“諸料悉備,青花為貴”之說。此壺的裝飾過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狀工具勾劃龍紋輪廓及龍之雙目、冠發、厚唇、牙齒、爪趾、鱗等細部,然後在龍身周圍用青花料滿繪波濤洶湧的海水並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 史載,宣德時青花多用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鈷料,呈色深豔明亮,如藍寶石一般,線條間往往有暈散現象,有如水墨畫的墨暈,加上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使畫面產生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正統青花麒麟翼龍紋盤

青花麒麟翼龍紋盤,明正統,高10.7cm,口徑52.4cm,足徑28.7cm。 盤口微撇,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繪一麒麟駐足於松柏、山石與蕉葉間,麒麟所佔空間很大,幾乎佔滿盤裡心。內壁繪四行龍穿行於雲海之間。外壁繪纏枝蓮紋。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正統時期的青花呈色及畫法與明初已有所不同,不見明初那種普遍出現的鐵結晶斑。麒麟,作為古代一種祥瑞動物廣泛出現於明代各時期的瓷繪之中,它是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象徵著吉祥幸福。而紋飾中麒麟與龍紋組合在一件器物上,在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中卻比較少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正統青花孔雀紋大罐

青花孔雀紋大罐,明正統,高40cm,口徑20cm,足徑18.5cm。 廣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收。通體白釉,上以青花裝飾,頸部繪忍冬紋一週;肩部繪纏枝花;腹部通景繪孔雀牡丹紋,4只孔雀嬉戲於牡丹花中,牡丹花朵碩大,枝繁葉茂,周圍蝴蝶、蜻蜓、蜜蜂飛舞,近足處飾仰蓮紋,足牆處繪一週青花粗弦紋。 此罐造型端莊,青花色澤淡雅,筆法流暢,紋飾採用青花留白手法,使畫面具有立體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正統青花松竹梅紋罐

青花松竹梅紋罐,明正統,高33cm,口徑17.5cm,足徑17.5cm。 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圈足。造型端莊飽滿。通體青花裝飾。頸飾忍冬紋,肩飾纏枝牡丹紋,腹通景繪月映松竹梅紋,輔以花草、坡地、靈芝等。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代正統朝,瓷器的製作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青花色澤,所體現的時代風格均與宣德晚期署款的官窯器接近,是宣德制瓷風格的延續,但在生產中又有所演變和創新。正統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有兩種,一種為永樂、宣德時期使用的進口青料,青花色澤濃豔;另一種為國產青料,呈色較淡,為灰藍色,這一時期使用國產青料開始居多。造型則直接繼承宣德器物,器形飽滿,瓶、罐類大形器與宣德時期相比差異不大,只是器物口部在正統時期略收,與宣德時器口部外撇稍有不同;器身線條方面,正統時線條變化比較平緩,宣德時線條起伏明顯。紋飾佈局方面,正統器青花亦是宣德青花的延續,瓶、罐多采用三段式佈局方法:即肩、腹、足三部分。永樂、宣德時瓷器上出現的雲氣紋在正統朝被廣泛使用,一般亦採用外粗線、裡細線的畫法。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天順青花牡丹盤

青花牡丹盤,明天順,高6.9cm,口徑33.8cm,足徑21.3cm。 敞口,淺壁,圈足。青花紋飾,盤心繪山石牡丹紋,內外壁均繪8朵牡丹,足內白釉,無款。此盤胎體厚重,修胎規整,紋飾繁密,青花藍中泛灰,為一般民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天順青花攜琴訪友圖梅瓶

青花攜琴訪友圖梅瓶,明天順,高32.5cm,口徑5.4cm,足徑10.5cm。 瓶小口,頸部上收下闊,豐肩,長腹下收。通體青花裝飾。肩飾海水紋及海馬紋,腹繪攜琴訪友圖,近足處飾海水紋。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代天順時期的青花瓷器具有本朝的特點,以此件青花梅瓶為例,當時的的青花有濃豔的深藍色和泛灰的淡藍色的變化,此器採用的是進口青花鈷料,色澤濃豔,並帶有黑色結晶斑。畫面運筆自然,採用一筆勾勒,特別是中鋒運筆所繪流雲與人物有獨到之處,顯示出較高的繪畫水平。青花圖案不似宣德之暈散,亦不象成化之纖細,帶有一種飄逸感。而畫面中的人物多逆風而行,冠帶、衣衫拂揚,神情悠然。足前是疾風下的勁草,背後是雲氣掩映的峻嶺山林。所繪雲紋,粗重豪放,呈靈芝形,並有層層的小圈密佈於雲氣的一側。這種特殊的流雲紋,既與明代初期的疏簡風格不同,又與成化以後的圓柔風格有異,其時代特徵較為突出。天順青花瓷器在胎體及造型上也體現出時代特色,一般胎體較成化時期厚重,形體較宣德時高大,此瓶也無例外,風格古樸敦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天順青花八仙罐

青花八仙罐,明天順,高37.5cm,口徑20.5cm,足徑21.5cm。 直口,短頸,圓肩,瘦脛,圈足外撇。裡白釉泛青,外壁以青花為飾,頸部飾錦紋一週,肩部繪折枝花卉,腹部繪八仙人物圖。 八仙人物是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器皿上常見的裝飾圖案,八仙人物常常輔以大片的雲紋,多為如意形或靈芝形,使人物具有飄逸之感。此罐雖殘缺,但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景泰青花八寶勾蓮大罐

青花八寶勾蓮大罐,明景泰,高43cm,口23cm,足24cm。 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收,足外撇。青花裝飾,頸部繪梅花錦紋一週, 肩部環繞纏枝牡丹花,腹部通景繪纏枝花托八寶紋,近足處飾蓮瓣紋。每層紋飾以青花雙線相隔,佈局錯落有致。足內澀胎,無釉。 明正統、景泰、天順青花瓷器以瓶、罐、碗、盤居多,其中罐的造型多承襲明宣德規整端莊的風格,但部分器物也略有變化,罐身較宣德罐略高。主題圖案多繪孔雀牡丹、人物故事、仙山樓閣、蓮花八寶等寓意吉祥的圖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天順青花荷蓮大碗

青花荷蓮大碗,明天順,高13.5cm,口徑33.2cm,足徑17cm。 碗撇口,斂腹,平切淺圈足。胎體略厚,釉麵肥潤,白釉泛青,青花紋飾,裡口沿飾格錦紋邊,內底青花雙圈內繪荷蓮圖,青花釉色淺淡。內壁繪有4組折枝牡丹、月季、菊花、山茶紋。外口沿近足處及足牆均繪青花雙弦紋,外壁亦繪荷蓮圖,池塘中水波盪漾,蓮花盛開,隨風擺動。 此碗形制較大,紋飾繁密,用筆圓渾遒勁,青花色澤濃豔,為天順時期精美之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天順青花波斯文三足爐

青花波斯文三足爐,明天順,高11.5cm,口徑15.3cm,足距14cm。 爐呈筒形,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內光素無紋飾,外青花裝飾。口沿處繪青花單線連續回紋一週,爐底邊有兩條青花絃線橫越三足。腹部以青花料書寫有三行波斯文,取自波斯詩人薩迪的詩集《果園》。譯文為:“年輕人啊,要敬主就應在今天,明朝人老青春一去不還。只自己守齋還不算真主的穆斯林,還應分出食物賙濟貧人。如今你心無煩擾,身體有力,身在寬廣球場應把馬球猛擊。為政萬萬不可刺傷平民百姓的心,欺壓百姓就是在掘自家的根。謙遜的智者宛如果樹一棵,掛果越多枝頭越加彎曲。”內底署青花 楷書“天順年”三字款。 這件筒式三足爐造型比例適度,胎體厚薄適中,修胎規整。釉面白中閃青。波斯文字書寫流暢,既起到裝飾的效果,又以優美的文字內容表達了製作者的思想境界。“天順年”三字書體既具有宣德以來的渾厚風格,也初具成化一朝的矜持面貌,尤其是“天”字,逼肖成化“天”字罐上“天”字的書法。另外,此爐也是文獻上“天順丁丑(1457年),委中官燒造”記載的實物證明。此爐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楊永德先生在1988年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與此爐基本相似的一件天順青花爐現藏於山西博物院,署“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款。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明景泰青花八仙慶壽紋罐

青花八仙慶壽紋罐,明景泰,高35.3cm,口徑21.5cm,足徑20cm。 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收,近足處外撇,足邊斜削,淺寬圈足。通體青花裝飾。頸繪菱形錦紋,肩繪雲鶴間雜寶紋。腹通景繪八仙慶壽圖,老者中有執杖者、下棋者、觀棋者、執板者、吹笛者、進香者等。童子有的持物,有的執傘,有的執果盤。人物處於山石、小橋、流水的環境中,並有鶴、鹿、松等相伴,空中為大片靈芝狀祥雲,圖案寓意長壽福祿。近足處繪海水江崖紋。青花色澤濃重偏灰,釉面泛青,並有明顯的開片紋。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代景泰時期的青花瓷延續正統青花瓷的風格,造型敦厚,釉面青白,青花色澤藍中泛灰黑。其紋飾佈局疏朗,畫風緩柔,圖案形象概括,繁簡得當,但畫面整體卻略顯簡潔,空間較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