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首輔(十三)彭時

大明王朝的首輔(十三)彭時

彭時(1416年——1475年),字純道,又稱宏道,號可齋,籍貫是號稱“首輔之鄉”的江西省吉安。他與之前的內閣首輔們,比如解縉、胡廣、楊士奇、陳循、陳文都是正兒八經的老鄉。筆者個人,由衷地讚歎江西吉安真乃人傑地靈。

彭時出生於一個農民的家庭,從小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靈性。但是,由於江西吉安歷來都崇文重教,所以彭時自小就接受了系統的文化教育。

1448年,默默無聞的彭時,竟然高中英宗皇帝戊辰科一甲頭名的狀元。真的是十年寒窗無人知,一朝成名天下聞。新科狀元彭時,瞬間就成了一名天子門生,準備步入仕途。

同年,依照大明朝的傳統,彭時被授翰林院修撰之職,成了一名國家的儲備幹部,開始苦熬資歷,等待空缺。

1449年,明朝爆發了影響深遠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一大批中上層官員殉國,呼啦啦騰出了好多優質崗位。郕王朱祁鈺在危局之中即位,大明王朝處於了搖搖欲墜之中。

但是,這件事對於彭時而言,卻成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因為,他不必像前輩們那樣在編修的位置上排隊等候了,始有“大亂”,方有“大治”。

當時的彭時,追隨於謙等主戰派的腳步,誓言死守北京城,擁立朱祁鈺登基稱帝。歷史證明,彭時的選擇是對的,在於謙的支持下,剛即位的明代宗朱祁鈺就下令彭時與商輅入閣參預機務。換句話說,在三十歲出頭的年紀,彭時就入閣了。

1450年,北京城守住了,瓦剌軍被擊退了,彭時還沒來得及受賞,就因為自己執意要回家守制而忤逆了明代宗。

當他守孝期滿後,明代宗只任命他為翰林院供事,不再參與內閣事務。換句話說,他被打入冷宮,“出閣”了!

不得不說,人必須信命!真的是“時也、運也、命也”。明代宗對他的降職任用,雖然成了他暫時的不幸,卻成為日後的大幸。

大明王朝的首輔(十三)彭時

因為!1457年,明廷發生了“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趕走了明代宗朱祁鈺,成功復位,重新登基為帝。於是乎!代宗時期的紅人們,什麼于謙、王文、陳循、商輅、範廣……,這些人輕則流放,重則砍頭,讓人感慨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彭時,卻因為曾經忤逆明代宗,被降職處罰而受到了明英宗信賴。反正,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明英宗朱祁鎮當時就是這麼認為的。

重新登基的明英宗,當即任命彭時為兵部尚書,同時兼翰林院學士。彭時因為捱過明代宗的板子,而在“奪門之變”後再次崛起,重新成為了內閣大臣,這段經歷實在是太過傳奇。

1457年,明英宗任命“奪門之變”的有功之臣徐有貞出任內閣首輔,不過,僅僅存續了數月就被罷免。之後,由許彬出任內閣首輔,同樣非常短命。直到由李賢出任首輔後,大明的朝政才算穩定下來。

李賢是“三楊”之後,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施政頗有建樹。期間,彭時與李賢相處的非常融洽,與他一同哲理朝政,輔佐明英宗。

一直以來,明英宗都寵信錦衣衛指揮使門達,此人也仗勢欺人,越發的恣意妄為,甚至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而且,自明太祖設立錦衣衛起,這個特務機構就只對皇帝本人負責,內閣或六部都無權干涉。

而身為首輔的李賢,出於對大明江山社稷的考量,還是選擇上書明英宗,請求予以約束和限制門達。朱祁鎮雖然訓誡了門達,但是並沒有進行太過嚴厲的懲處。

這樣,李賢與門達的樑子算是結下了。門達開始了對首輔李賢的不斷誣陷,在錦衣衛審理袁彬一案時,門達有意將李賢牽涉其中,並且上奏明英宗,構陷李賢存有不臣之心。若不是彭時的仗義執言,李賢當時幾乎就被罷職了。

等到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他有意尊自己的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后,藉口先帝的錢皇后重病已久,不宜稱太后。當時的首輔陳文,為了一味討好憲宗母子,竟然置禮教於不顧,違心的同意了。

彭時在此時挺身而出,力勸明憲宗應該在登基之初,以大孝治國。錢皇后雖不是生母,但卻是名義上的嫡母,對嫡母不敬,就是不孝。

最終,明憲宗做出讓步,同時尊錢皇后和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而且,兩位太后尊卑有別,尊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尊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后。

1468年,在陳文過世後,彭時接任內閣首輔一職,成為了大明歷史上的第十三位首輔。

在慈懿皇太后過世後,因為她不是憲宗皇帝的生母,所以明憲宗不願意將其與先帝合葬,而希望改葬別處。

大明王朝的首輔(十三)彭時

首輔彭時與商輅等閣臣,多次上書朱皇帝,直言力勸皇帝改變主意,准許名義上的嫡母慈懿皇太后與先帝一同合葬裕陵。彭時在奏摺中提到,這是禮,這是制,這是孝!最終,明憲宗同意內閣所請內容。

1471年,彭時發病而且日益嚴重,請求致仕並推薦商輅出任內閣首輔。明憲宗下旨慰留,不同意他致仕,只准許在生病期間不上朝議事。

太監劉永誠,曾經屢次追隨明成祖御駕北征,擔任偏將之職。之後,此人還協助明宣宗朱瞻基,一同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奪門之變中,他亦有擁立之功,協助明英宗復位。可以說,這個太監還不錯,前後歷經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和憲宗六任朱皇帝。

於是,宦官和朝臣中有人奏請,憲宗皇帝能否為劉永誠加諡號並給賜匾,以彰顯其功績。當時,明憲宗也有意准奏其事。

彭時冒著忤逆皇帝的危險,在內閣中依例將奏摺駁回。之後,彭時上奏,如果為劉永誠變更了祖宗之法,那之前和之後所有戍過邊,立過功的宦官,都將會援引此例來要封賞。那樣的話,大明如何能成為盛世之朝。

1475年,彭時晉升為少保,任兼前職。此時的明憲宗已經完全沉迷女色,怠於政事,信任宦官。別說是普通的六部官員,就是內閣首輔彭時,也都很難見皇帝一面。內閣的奏疏,要麼被憲宗“留中不發”,要麼被太監“尚未批紅”。

內閣首輔彭時開始憂心忡忡,使得舊有的病情更加嚴重,不久就因病去世,終年才五十九歲。明憲宗聞迅,下旨為他輟朝一日,追贈其光祿大夫、左柱國和太師銜,賜諡號“文憲”。

彭時為官二十多年,其人耿直不撓,公忠體國,顧全大局,不畏權貴,體恤百姓,敢於直諫,完全稱得上是明朝的一代賢相。《明史》記載:“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還有一點,非常難能可貴。我們都很清楚,明朝雖然官員的俸祿不高,但京官們歷來都不窮,尤其是內閣大臣們,個個都非常富裕。

大明王朝的首輔(十三)彭時

之前和之後的首輔們,無論是有能力的,還是沒能力的,個個都有灰色收入,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唯獨彭時是個例外,他的生活歷來都十分節儉,十分清貧。筆者個人認為,即便彭時不是大明朝最窮的首輔,那也是最窮的首輔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