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為何降低為矮行星?它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在太陽系中,最初我們一直認為有九大行星的存在,不過在2005年的時候,由於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顆鬩神星質量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最後九大行星就變成了八大行星,將冥王星重新定義為了矮行星(類冥天體)。而對於這個定義,科學家們也是一直爭議不斷,而根據最新的《伊卡洛斯》(Icarus)雜誌上報告稱,一組天文學家們再次發出聲明稱,冥王星應該是行星,而不應該“拋出”行星的行列,到底應不應該呢?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瞭解下。

冥王星為何降低為矮行星?它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最初冥王星為何被定義行星了?

冥王星的發現並不陌生,是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的,它是位於柯伊伯帶(Kuiper Belt)附近,在這個位置上,通常會被認為是太陽系其中的一個邊界區域,而該區域是一些小行星與小行星環的發展區域,整個柯伊伯帶(Kuiper Belt)是延伸到了海王星的軌跡,所以就在冥王星被定義為九大行星之一的時候,雖然具有長達76年的行星曆史,但是大家對它的存在都表示很有疑慮,因為冥王星是處於行星帶之中,並且被成千上萬的其他天體和大塊碎片包圍,任何一個物體都可能超過它的大小,只是人類未發現到。

冥王星為何降低為矮行星?它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到底柯伊伯帶是有什麼樣的特點?

柯伊伯帶的存在也有一個大概的預估數據,根據天文學家的預估數據顯示,柯伊伯帶起始於距太陽30至50天文單位(AU)之間的某個地方,最大範圍不會超多70AU或100 AU,而它的整個範圍大約是比小行星帶寬20倍,其質量可能約為小行星帶的200倍,整個太陽系內的行星幾乎都被它全部所環繞,所以柯伊伯帶也是具有太陽系起源的理論基礎,從柯伊伯帶可以找到關於太陽系行星的起源,而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就是處於該位置附近。

冥王星為何降低為矮行星?它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為什麼冥王星不是行星?

1、首先我們需要看下定義行星規則問題

第一、首先該行星是繞太陽公轉,並且是具有一個完整的軌道運行過程。

第二、該行星必要要具有足夠的質量,肯定是要比其他衛星等天體要大很多,保持具有圓形或接近圓形的外行特點

第三、不是另一個天體的衛星,也就是說這是一顆獨立的天體,如果是地球的衛星——月球的狀態,這肯定不能單獨的作為行星出現。

第四,在自己的運行軌道上,從其軌道周圍的區域沒有碎片和小物體、小天體的干擾,這裡當然要除去衛星的存在。

這就是行星的是個基本定義要求。

冥王星為何降低為矮行星?它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2、冥王星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而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在九大行星之中,其中只有冥王星是沒有滿足第四點的要求,也就是在軌道的附近保持許多其他物體的存在,也就是上面我們說的,冥王星不具有一個“潔淨”的運行軌道,它是存在與柯伊伯帶的區域,是小行星和小行星帶的區域上,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第二點不滿足,就是還有個質量的問題,通過研究Charon的報告指出,天文學家最初對冥王星的判定並沒有那麼精確,而在採用新技術之後,可以準確地確定冥王星的質量,令人驚訝地發現它比水星甚至我們自己的衛星小得多,所以這又是使得冥王星不滿足第二個條件了。

冥王星為何降低為矮行星?它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而在在20世紀後期,科學家們隨著科學技術的提升,開始發現更多的物體比我們以前預知的要大很多,它們的位置與冥王星的軌道相當,甚至更遠。其中之一埃里斯(Eris)甚至被認為比我們太陽系中的第九顆行星還要大。埃里斯(Eris)是在2005年由邁克·布朗(Mike Brown)和他的帕洛瑪天文臺團隊發現,再一次證明了冥王星的質量太小,所以國際天文學會最後不得不宣佈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因為它已經達到了兩個不滿足行星的規則了,所以就此冥王星就被重現定義了。

冥王星為何降低為矮行星?它不滿足行星的兩個特點

冥王星被降低為矮行星,重新塑造矮行星的新形象

冥王星雖然被重現定義了,但是冥王星還是具有行星(不是矮行星)一樣的特點,並且天文學家們通過新的模擬數據顯示,證明可冥王星存在水的跡象,在2015年7月,“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的時候,進行了對冥王星的全方位拍攝,並且將其觀測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傳回到了地球,在科學家們接收到照片之後,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證據,那就是冥王星在某個時間點有水,也就是矮行星也是具有存在水的可能性。但是,這個數據不能說明的是冥王星是否已經存在海洋。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如果存在的話,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冥王星的水可能已經凍結成了固體,只是在某個時段才可能出現。科學家們也從單個的預估角度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地球海洋最深處約7英里(約11公里)深,地球約是冥王星大小的150倍,這也說明了,冥王星存在水並且大片的水域完全是可能的。謝謝大家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