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談養生:藥補不如食補,中藥調補,並非適合每個人

所謂藥補,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應用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以達到扶助正氣、卻病糾偏、促進健康的養生手段。

李教授談養生:藥補不如食補,中藥調補,並非適合每個人

藥補具體方法:有單味藥調補,如人參、蟲草、鹿茸、阿膠等;有中成藥調補,如玉屏風顆粒、人參健脾丸、六味地黃丸等;有湯藥調補,由多味藥組合而成,需由中醫師經辨析體質、明確病證、因人而異確定處方。有膏方調補,由藥物煎熬而成的呈粘稠糊狀的特殊劑型,俗稱膏滋藥。

藥補功效分類:氣虛者補氣為主,單味藥如人參、黨參、黃芪等,方劑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丸等;血虛者養血為主,單味藥如當歸、熟地、阿膠等,方劑如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氣血兩虛者又當氣血雙補,如歸脾丸、八珍湯等。陰虛者滋陰為主,單味藥如石斛、生地、沙參等,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陽虛者溫陽為主,單味藥如紅參、鹿茸、肉蓯蓉等,方劑如附子理中丸、右歸丸等;陰陽俱虛者又當陰陽並補,如腎氣丸、地黃飲子等。

藥補適宜人群:先天不足、稟賦虧虛者,多屬素體稟質偏虛,如常見的偏於氣虛、陽虛、陰虛等體質;後天失養,脾胃虛弱者,多系長期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營養不良,氣血衰少的人群;過度勞累,身心疲憊者,多為體力精力長期透支,出現神疲乏力,腰痠耳鳴,失眠健忘等症狀;年邁之體,形神不支者,老年人群普遍出現生理性功能減退,或容易出現虛損為主的老年性疾病;病後體弱,正虛待復者,重病、大病後,人體正氣大量消耗,身體多見虛弱,亟待藥補,有助康復。

李教授談養生:藥補不如食補,中藥調補,並非適合每個人

虛損之體,合理藥補,毋庸置疑。然而,藥補並非人人適宜。所謂藥補“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實為兜售補藥的廣告詞而已,切切不可輕信。大凡如下群體不宜盲目藥補。

無虛之人,毋需藥補。臨床上經常見到並無虛損之象而要求服用調補方藥的,如體壯如牛的富有之人,執意要求服用配有多種名貴補藥的膏方。在他們看來,藥補總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殊不知,是藥三分毒,如濫用補氣藥容易壅滯氣機而出現胸悶腹脹,漫用溫陽藥容易助熱化火而出現煩躁便秘,峻用滋陰藥容易傷陽助溼而出現納呆腹瀉等。

因虛亂補,必多生害。有效的扶正調補,改善體質,就必須辨證施補,辨體施補,切不可一味亂補。如服用人參,由於培植、產地、炮製等的不同,便有多種不同品名、功效的區別,生曬參補氣,性味平和,適宜常服。西洋參性味偏涼,滋陰降火為主,體寒之人不宜服用。紅參性味偏溫,補氣溫陽為主,體熱之人理當慎用。當下不少人將參三七作為強身健體、祛斑美容、延緩衰老的補品長期服用,顯然是一種誤解(參三七本用於祛瘀消腫,療傷止痛)。

虛不受補,亦當慎辨。中醫臨床上虛不受補的案例並不少見,如患者確有氣血不足、陰陽偏虛的徵象,但又見其舌苔黏膩、納呆乏味、胸悶腹脹等溼濁偏盛之象,只能“先攻後補”,先宣化溼濁,疏通氣機,待溼去氣暢方可施補,否則定有助溼留邪之弊。再如熱病初愈,雖有體虛肢冷之象,斷然不可輕投溫補,誠如清代醫家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所言:其時爐灰雖熄,慎防死灰復燃。

李教授談養生:藥補不如食補,中藥調補,並非適合每個人

其實,補益身體遠非藥補一法。

睡眠是天然的補藥,確保足夠的睡眠時間和質量,是極有益於保健的方法,所謂“養生之要,睡眠居先”。而當今主動或被動熬夜,以致損害身心健康者比比皆是。

藥補不如食補,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食治》指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維持生命,強健身體,必須依賴食物,唯有治療疾病,救人於命,方須憑藉藥物。眼下非醫療行為的節制飲食,無道家養生指導的辟穀等,均屬自損後天之本、氣血之源的行為,斷然不可提倡。

娛樂養生,愉悅心情,不亦神補?清末朱錫綬所著《幽夢續影·養生之秘》載有“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之語,是說美妙動人的琴聲,嬌嫩豔麗的鮮花,撲鼻而來的芳香,千奇百怪的玉石,涓流清澈的泉水,動靜相宜的舞劍等,均有助於臟腑功能的正常調節。

修德養生,更不可忽視。“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千金要方·養性序》)”不注重修德的人,服用再多的補益湯方、名貴藥丹,也無助於延年益壽。古人以此告誡後人,不是單憑藥補就能達到長壽目的的。養生古訓指出,仁愛慈悲之人、寬容沉默之人、大智若愚之人多可長壽,此言不無道理。

李教授談養生:藥補不如食補,中藥調補,並非適合每個人

作者:李其忠 轉自簡書:16791b6d66a5 藥補並非人人適宜(李其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