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想想也挺奇怪,古代中国,有那么悠长的文明史,可除了遥远的原始社会和先秦诸子百家时代,好像还从未有过一个舆论场,能够让人完全无顾忌,自由说话的。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写史,是一个危险的行业

所以,中国文化有一大特色,是国人们的太多隐秘言说,往往是要安全地借助稗官野史\\历史演义\\历史小说,这种“小说家言”形式去传达的。这是中国文人异常狡黠的强项,差不多也是本土历史小说极端发达的一个要因。

这种现象,搬句学术黑话来扯,就是通俗写史、民间讲史,其根底还不是文字娱乐,而是关涉到一种最隐晦的影射传统。啥叫“春秋笔法”,孔丘老师沉默不说,可这一定就是解释。


所谓“历史小说”,本质上是要运用巧方,对往昔社会铺陈议论,同时传送出我们对眼下人事的判断及态度,继而点醒读者。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历代数不清的野史

这心思,是不困于古今、无囿在新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以古鉴今,察往知来”。你瞧本土的历史演义写作史,从《左传》到《水浒传》,从吴晗《海瑞罢官》到熊召政《张居正》,到这些年风向草偃的《雍正王朝》、《明朝那些事儿》,你以为这些作者写来纯是自娱自乐自嗨自淫?别太天真了好么,失去明睿与清醒去读史书、去读演义小说,读的越多脑子多半也只会愈加浆糊吧。

在历史小说作者眼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所有人又都是“当代史”的缔造者与见证者。《封神榜》津津乐道于西周故事,《三国演义》渲染汉末群雄争霸赛,《水浒传》鼓动北宋农民起义,《西游记》无厘头恶搞唐僧取经,均是显例。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创下历史小说写作奇迹的当年明月(石悦)

即便是到了咸与革命的五四以后,这一传统照旧接续支给无恙。郑振铎嘲阮大铖,郭沫若赞司马迁,廖沫沙议信陵君,吴晗托海瑞论诤,都是著名公案。衍至当下,这一文人伎俩是更变本加厉了,凌力、二月河、唐浩明、林佩芬、刘斯奋、孙皓晖、熊召政诸家横空出世,在历史小说界,如圈地运动似的,如火如荼各自据地为王。

从这一点面看,过去西方某哲学家讲,“历史”这玩意,除去人、地、时是真实存在的,其余特么都是虚假的;而“历史小说”这文种,除了人、地、时是虚构,其余所有都是真的。这话低头寻思还真非鼓弄玄乎,而是我们接触历史小说时该记住的第一定律。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当代史家钱穆,晚年也认为史学有一翼当是通俗化

在中国,最聪明之人,必在读史。而弄历史演义的作者,非多智近妖基本也写不好。这话也不是俺危言耸听,也当时我们考察这类作者时最该知晓的一个量度标尺。


写“史”写“历史小说”,就文章笔法而言,最大区别可能在于,写史的第一准则是真实还原,而历史小说则首重在故事情节的出彩。

毕竟,任何历史时段,它的主干内容,都有文献记录,饶你生花妙笔也是没办法更改多少的了,剩下留给你能处心积虑去操弄的,只是对已有史实的表现形式、人物的解读方式、事件的阐释角度,如何去重新敷演的问题而已。高明的作家,是在此如来佛手掌心受限中,可伸可缩、能上能下、时紧时松、亦深亦浅。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历史剧题材名编剧刘和平谈改编感想

从这一层面而论,最通俗地讲,但凡符合史学高明、文笔高妙、见解高超三条件的,就是好的历史小说,不一定事事人人非得多真实,多“正史”化,才是好书。对于历史小说文体而言,你究竟多大程度上复原出秦皇汉武,真非重要,甚至你所写到底是武则天还是文则天,都非核心。不悖基本史实,而能铺陈精彩,不要味同嚼蜡,才是重心。

可在当今,要找出史学、文笔、思想均佳,史笔、诗心、文德俱惬的作者及作品,真的戛戛其难。即便是名家名作,如刘斯奋的《白门柳》、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等,不能说粗制滥造了,也且不说其思想问题如何了,只那文笔,就是有待提升的,口味挑一点的就读不下去。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已故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

所以,如今历史小说圈,表面繁荣,实际是萧条的,理由在于“垃圾小说”铺天盖地,而精品之作难得一见。好点的,无非套用旧时代的民间说书脉络化用而出,其最大弊端在于文笔过于庸陋,审美趣味过度迎合,更严重的是,思想倾向过分媚俗,极难袪去主流意识形态的钳制,或封建君臣主奴等腐尸观的笼罩,少有独立不羁的精神取向,兼乏现代价值的洗礼,多数可读未必可传。

这一类典型的,是熊召政、二月河、王跃文等一干名家。不要说严谨与否、好读与否了,连是否误人子弟、坏人心术,都还真算一个指控。


更等而下之的,压根不是在写啥历史小说,说穿了差不多是在瞎编“青少年版”《中国小说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这样的作者、作品,其问题还不仅是知识储备不足、写作功底不过关、语言逻辑性甚缺而已。对写作不谙、对历史瞽漏、对哲学外行、对人性理解芜浅,自身阅历也白纸一张,写的东西必然是愚妄的。有些网络上是红了,可取来一看,特么就是凑字数鬼扯啊,要想看完一章,都需祈求上帝赐我勇气和力量。

这类历史小说唯一的意义,大概是给平实的读者留下一道启发:好的作家,真不是人人都可成为的,写历史小说,其条件尤其要高。是的,表面上历史是具魔方,怎么解读都不过分,司马迁司马光都不敢说给出了标准答案,只要你可自圆其说。可是,落实到写历史小说,文笔、技艺、智商、学识、阅历、德行,时刻都要在线,这是很起码的前提。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过去人称“史家四长”,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第一

可以说,历史小说本身就是难写,到了当代,就更没多少妙手、多少佳作了,差不多到了大侠凋零、江湖沉寂之际。如今的历史小说圈,看着是红红火火的,但属于虚假繁荣。为什么?因为真堪经典、真能使人满意、真足以传世的,确实没有几部。连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孙皓晖这些作者,我都没有喜欢的,内心评价也不高。

理由还是很简单,“历史小说”这玩意,最简单拆解,那是“历史+文学”。它的任务,绝非简单地去罗列史料,渲染之些,通俗合众。假若你对历史的分析很浮浅,你的文学价值也不大高,你小说的写法、修辞、结构、语言、描摹都不太过关,你对故事的洞悉、你对人性的伺探、你对世事的领略,都平淡无奇,固然或能迎合时俗行销一阵,可如何能够称为好作品呢!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有趣,也是历史小说的核心要素

这不是我无聊充大,非得装蒜跟百晓生排列兵器谱一般评点作品,实情是如此的呀,大佬们!


所以,如果要我去筛选“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也许大部分名家都会落榜。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我对当代历史小说的看法,是整体悲观,可也无意一概抹杀——即便是如上评点及的二月河、孙皓晖、熊召政诸老师的作品,我要意也绝非攻排,甚至大都是较为推重的。不作重点推介,仅仅只是觉得他们未能臻至我心目中的一流水准,读来若有所欠,实话实说而已。

况且,盘点本土现当代历史小说,我也确实有私家珍爱的作品,只是为数不多。我这里斗胆推荐几部:

1,蔡东潘:《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在这里,首列大家都熟稔的老蔡,似乎有点不大对劲,毕竟他都属民国时期的老古董了。可执意“插播”他进来,委实有致敬的意思。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

蔡的历史小说系列,体量极庞大,现存11部,总有1040回,达600多万字,所叙从秦始皇一路铲到民初的1920年,结集为著名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一整套。好坏高下且不论,真是杀出了仁者无敌的气魄。

他的历史小说,我意最宜好学之士垫底。何以故,因他的文字功夫贼好,中心旨趣又落在对史实的严苛追求,且至于枯燥,高中以上读者即可翻的有味。读他的作品数种,保管你史论宏博,文章亦能学的不错。

老蔡所延续的说史传统,其实接续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等作而来的,可又绝不是只将文言绎为白话那么浅薄。他毕竟后出,有他自己的创造思路。语言上、结构上、观念上,即便不好说完全独张一帜,特色也是显在的。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论及缺点,可能还在“老旧”吧:形式上是旧派演义章回体,观点也不免落入正统窠臼。此外,是文笔固佳,可表述也偏文言化,会对一般读者形成阻碍。毕竟,如今不说能写擅写文言的人寥寥无几了,能看爱读文言的人都是“遗老”了。

2,高阳:《慈禧全传》

毫不犹豫地说,当代中国人写历史小说,高阳(即许晏骈)肯定是最好的,堪称现代版罗贯中。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高阳高足张大春,头条也有号

我自己对历史小说,最服“野翰林”高阳。他写的也极多,论质论数都要超过蔡东潘,只是遗憾的是,因了各种缘由,其作水准参差不齐。比如,他最享盛名的《胡雪岩》,我就觉得不好。私以为,《慈禧全传》才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正常水准的发挥,甚至堪称中国历史小说的巅峰。因偏爱,那么大的部头,我都不厌其烦看了数遍。

高阳的“野史”,以《慈禧全传》为例,可称道的优点难以道尽。比如,他虽是学术圈外的小说家,可他的文史积累,当远在海内外绝大多数专业学者之上,尤其明清典章制度之类,实举世罕匹。倘若不是正史野乘烂熟于心、世情百态通透于怀,断然写不出他那种平淡之隙展露真学问的文字来。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慈禧全传》大陆版

他的一些高明之作,对历史人物的熟稔度、对生活细节的还原度,对复杂人性的刻划度,对处世之道的探测度,对官场微妙的把握度,都是神级的。高阳之笔,旨在收取残山剩水,时常让人叹为观止。

3,廖心一:《正德皇帝全传》

作者廖心一,常居香江。他的《正德皇帝全传》属“明史纪实系列”一种,听说的人似乎都不多,但是有大手笔气象。

廖心一本身就是知名的明史学者。他的这部书,不是读史札记,是纪实小说笔调。其好处,不止是有极谨严的史家风范,也处处显露作者极好的文学之才,写得情怀温厚又世故沧桑,书斋学者的研究思索,社会人的淬厉眼光,出史入诗的文笔,某种程度上是给明史小说再创新景观。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本为明史专家的朱氏

边翻阅此书,边拿去和朱永嘉《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吴晗的明史著作对读,相信您必定多会心之笑,与黯然之伤。

4,林鹏:《咸阳宫》

作者林鹏1924年生人,论龄是老先生了。河北人,据说在西安定居。14岁就参与革命,戎马沙场半生,后投笔从文,在文史、小说、书法诸方面都有斐然成果。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林鹏,原名张德臣,1941就参军的老革命,后以作家、书法家名世

以他这种年龄段与经历,能写出《咸阳宫》这等大作,委实不易,迄今不见第二人。他在国内似乎并没啥名气,似乎也由此让《咸阳宫》这部好书埋没了好些年 。这份作品,在我瞧来,是有实力以孤篇尝试单挑一下高阳的。

作者宛然一位博通智慧、冷眼看穿的说书人。其好,足以打破任何一位读者,对于本土当下历史小说的偏见;它的缺陷,比如戏剧腔、比喻老套等等,也可让后来者避开误区。

这部书,内容上专写始皇嬴政冠礼前后事件,围绕那还不到一年的那段时光展开。取景截面似乎有意取径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主旨都是从小切面看大历史。轻轻展开,可布衣之怒、圣贤之心、暴政之酷、都汇在笔下。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这部书的文笔也是好的。人事评说固珠玑遍布,那些寓言式的金句也是随时蹦出,意味深长。比较之下,同是写秦,同在陕西,孙皓晖的《大秦帝国》虽名闻遐迩,其实笔力是非常弱的。


汗颜,一开写就是长篇大论,啰里啰嗦。为了不太败人胃口,过于讨人嫌,不得已,还有一些我以为尚可的作品,我权且只举书名备案吧:

徐兴业《金瓯缺》(对宋史料掌握的娴熟与丰富,历史小说界难有比拟,缺在行文太闷,殊少灵气);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电视剧《大秦帝国》

蓝云舒《大唐明月》(作者女性,迄今写唐代穿越最好看的一部。对唐习俗等描写都很用心);

王跃文 《大清相国》(写史功底缺乏,写官场差可一看,比如说“完人”陈廷敬的做官五字诀:等、忍、稳、狠、隐);

木令耆《竹林引幻》(当代写竹林七贤的最好的小说)、阿越《新宋》(目前最好最严谨的历史穿越小说之一);

丁三《蓝衣社》(一个自称“流民和小商人”的年轻人,志在“恢复纪实报告类文学的诚实声誉”,确实不错)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唐浩明与他的“曾国藩”

张大春《大唐李白》、二月河《雍正皇帝》、南宫搏《韩信》、黎汝清《碧血黄沙》、林佩芬《努尔哈赤》与《天问》、柳存仁《大都》;

还有,像唐浩明《曾国藩》、《杨度》、史杰鹏《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楚汉争霸》、孙皓晖《大秦帝国》等,都是大众所熟悉的,也值得一看吧。

当然,好作品是举不完的。我的阅读更是极狭窄,狂妄敢所推介,也必仅沧海一粟。我只能负责地说,我认真而无聊地罗列出的,算是我自己觉得确实还行的,我所说也是一自之见的大实话。偏激,溢美,可没有欺骗。

这几部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你能看完一部都算牛人

田野里的历史.网友“秦人尚武”摄

若有刚上路的朋友,你信了、读了、买了,应该不大会骂我。至于还有哪些名单遗漏的,诸位留言教我,继续完善。所有才华横溢的作家作品,我们都不应该让它异常孤独地沉默,消失,死去,化为灰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