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主動和臺灣“切割”,這次咋這麼積極?

儘管距離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經迫不及待地向中國表明態度了。

10月23日,出席日本德仁天皇“即位禮正殿之儀”的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在會談期間,安倍首相說了這樣一句話,“日方……願妥善處理臺灣等敏感問題,與中方一道,加強頂層設計,保持高層交往勢頭,共同努力建設美麗和諧、面向未來和充滿活力的日中關係。”

如果僅從表述來看,只不過是安倍首相向中國政府就臺灣問題進行積極主動表態,但如果仔細分析2012年底再次擔任首相以來,安倍晉三與中國國家領導人歷次會談的內容,那麼這樣一句表態就別有深意了,特別是在當前中日關係不斷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

自2012年低至今,安倍晉三共與中國國家領導人進行了17次交流(包括正式會談、通話、簡短會談;交流對象目前有國家主席、總理、副主席),其中只有4次主動提及臺灣問題:

第一次是2017年7月8日,在與習主席的會談期間,安倍提到“日本在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中闡明的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

第二次是2018年5月9日,與李總理舉行會談時,安倍提到“日方將按照日中聯合聲明的規定,僅同臺灣保持民間往來”;

第三次是2018年9月12日,與習主席會談期間,安倍表示“在歷史和臺灣問題上,日方堅持在兩國政治文件中確認的立場,這一點沒有任何變化”;

第四次則是10月23日,與王岐山副主席會談上,安倍稱“日方……願意妥善處理臺灣等敏感問題。”

安倍主动和台湾“切割”,这次咋这么积极?

當地時間2019年10月22日,日本天皇德仁在東京皇宮宣告即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夫人安倍昭惠出席儀式。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也赴東京出席慶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安倍首相在不同的時間點就臺灣問題進行表態,似乎看不出什麼特別,但若結合當時中日關係的具體情況,那麼每一次表態都不是無心的,顯然都是為了向中方展現誠意,推進中日關係改善。

安倍首相第一次就臺灣問題表態是2017年7月,儘管目前學界和新聞界對本輪中日關係開始改善的起始時間有不同的判斷,但毫無疑問的是,2017年5月以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領的代表團出席完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中日關係改善的速度明顯加快,而安倍晉三適時就臺灣問題進行表態,無疑能夠增加彼此間的政治互信。

同樣,安倍首相第二次就臺灣問題表態,是在李克強總理訪問日本期間,而2018年10月,安倍晉三實現了再次上任以來的首次中國正式訪問,所以他在5月和9月兩次就臺灣問題向中國國家領導人表態,既是為給自己的訪華營造有利氛圍,也是為了向中方展現改善兩國關係的誠意。隨著明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臨近,安倍首相再次主動就臺灣問題表態,則是為了讓中方放心,不論誰當選都會恪守一箇中國原則。

通過安倍晉三4次主動就臺灣問題表態,其實完全可以看出,臺灣對日本而言始終是一枚棋子——中日關係走低的時候,日本將臺灣作為談判籌碼,通過打“臺灣牌”來吸引中國的注意;中日關係走高的時候,臺灣則被日本晾在一邊,有意無視。安倍首相先後4次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都是在中日關係改善發展的進程中,這其實也表明了國家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臺灣與日本的關係不過是中日關係框架下的一種民間關係,而臺灣民進黨和蔡英文當局的一些親日、媚日舉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除了就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表達自律外,安倍首相更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向中方展現改善雙邊關係的誠意,實現習主席對日本的首次國事訪問。當前,中日關係確實呈現出積極向好的改善勢頭,但潛在的干擾因素也一直存在,這或許正是習主席“原則”同意應邀明年春天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的原因。比如,在今年臺灣地區的“雙十慶典”期間,日本派出了200人的大團赴臺,其中國會議員高達30多名,而在10月10日當天的慶祝遊行中,就有包括自民黨議員在內的“日華議員懇談會”打著醒目的“日臺友好”橫幅參加遊行。

因此,安倍首相在與王岐山副主席會面期間,主動就臺灣問題積極表態,也是為了給中國吃定心丸,避免因臺灣地區選舉、藍綠競爭之小,錯失習主席訪日、深化中日關係發展之大。當然了,安倍晉三表態的背後似乎也包含了為此前國會議員赴臺行為尋求諒解的目的,即某些國會議員的行為不能代表安倍政權的政策,即使他們從屬於自民黨。

安倍晉三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的表態固然值得肯定,但自民黨內的“親臺派”勢力依然存在,這就需要安倍有所作為。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日本政界,特別是自民黨內部始終有“親臺派勢”力的存在,比如安倍晉三的胞弟岸信夫,他就是日本版“與臺灣關係法”的最主要推動者,並且依然蠢蠢欲動,還有如上提到的“日華議員懇談會”等。

誠然,作為首相的安倍晉三無權干涉國會議員在臺灣問題上具體言行,但如果從自民黨總裁的身份而言,那麼他完全可以對自民黨國會議員進行約束。時至今日,日本“親臺派”政客反覆鼓搗出來的一些小動作看起來很有聲勢,甚至讓民進黨和蔡英文當局以為“日本真的與自己同心”,但每到中日關係的重要時刻,則不難看出日本人還是有明確清晰的判斷。

安倍主动和台湾“切割”,这次咋这么积极?

2011年9月,蔡英文與安倍晉三握手。圖自網絡

實際上,自蔡英文上臺這幾年,民進黨和臺灣當局向日本展現出的親日、媚日行為並不少:

2016年11月,臺灣“農委會”在3天內舉辦了10場聽證會,內容就是推動實現解禁日本受核汙染災區的食品,而蔡英文當局的目的就是為鞏固與日本的關係;

2017年4月,時任臺南市長賴清德發現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在臺南的銅像被“斷頭”後,便立即向日本方面彙報;

同年8月,臺灣“立法院長”蘇嘉全訪日期間,鼓吹“臺日關係如夫妻”;

2018年8月,蔡英文當局“駐日代表”謝長廷在網上發文稱,臺灣內部的“中國政黨”不斷擴大臺日矛盾對立,並表示在臺灣設“慰安婦”銅像破壞臺灣與日本的關係;

2018年12月30日,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生效後,蔡英文當局再次表達了希望加入的意願,但卻被日本政府無情地拒絕了,理由就是臺灣沒有解禁日本受核汙染災區的農產品進口。

因此,筆者倒是希望安倍晉三能夠儘早管住自民黨內“親臺派”勢力,不讓他們胡作非為,畢竟這對日本好,對臺灣也好——能夠讓那些親日、媚日的臺灣政客儘早醒來,別因他們而斷送了臺灣的美好前程。

最後,通過安倍晉三此次主動在臺灣問題上表達自律,也希望臺灣當局今後在處理與日本關係上,能夠多點理性,少點感性,多培養些“知日派”,少依賴些“親日派”。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政府受到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閃電訪華的影響,選擇先於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要知道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對臺灣蔣介石當局是極為支持的,支持力度甚至超過了美國。然而,斷交與建交就是在頃刻之間的轉換,並沒有給臺灣留下任何心理準備的時間。

因此,在當前中日關係改善勢頭不斷向好的大背景下,臺灣需要找到自身在東亞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正確位置,不要有任何天真的幻想。民進黨和蔡英文當局若依然以意識形態為優先,那麼只會斷送臺灣未來的發展。希望安倍晉三的這次表態,能夠讓臺灣那些親日、媚日分子從夢中醒來,認清形勢、認清孰遠孰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