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企業家|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一粒種子”的承諾

編者按: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迅速成長,他們在積累社會財富、創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即日起,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將推出《山東企業家》新媒體專欄,帶您認識這樣一批艱苦創業的山東優秀企業家,瞭解他們耕耘背後的奮鬥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31日訊(記者 梁金鳳)“對每一個育種材料,從設計到選育,都以望子成龍的心情,寄託著成功的希望”。早在1989年,李登海就曾在給好友的書信中這樣寫道。

不畏艱難 俯身紮根只為“一粒種子” 位於山東半島的萊州是著名的“膠東糧倉”。1966年,初中畢業的李登海回到家鄉山東省萊州市後鄧家村務農,當時心中只有一個願望:多打糧,吃飽飯。

然而,1972年,一則美國農民創造了春玉米畝產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時,我國玉米平均畝產量只有一兩百公斤。“美國農民能做到的,我們中國農民也一定能做到!”徘徊在青紗帳邊,李登海暗下決心: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於是一無參考資料,二無借鑑經驗的李登海,開始不分晝夜地啃書本,騎著自行車各地拜師,來彌補基礎理論的“先天不足”。

終於,老師的20粒種子以及專家的點撥,讓李登海找到了緊湊型玉米品種的科研方向。1979年,“掖單2號”緊湊型品種,創下我國夏玉米單產776.9公斤最高紀錄。此後,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1096.29公斤!開創了我國1畝地可以養活4個人的新紀元,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山东企业家|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一粒种子”的承诺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創新中。”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創新中。”育種,李登海一生的事業,也是一生的追求。

北方玉米一年只能收穫一次,為加快育種速度,1978年李登海決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可保證1年育種3次,相當於把生命延長3倍。

每一年,李登海都像呵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每株玉米,期待它的每次發芽、抽穗、結果。平均每天站立8小時以上,忘記了北京時間、只有育種時間,忘記了節假日、只有工作日。海南育種40年,從家鄉到異鄉,從少年到白頭,李登海吃盡了苦,流盡了汗,遭夠了罪。

寒來暑往,愈挫彌堅。李登海每年帶領育種團隊套袋150萬—200萬個,並親自在田間選擇20—30萬個果穗。在玉米新品種成功率只有12萬分之一的機會面前,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從1973年到現在共進行了147代的選育過程,成為我國擁有審定品種最多的農業育種家。

山东企业家|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一粒种子”的承诺

“後半生再為國家增產糧食1000億公斤”

“誰能掌握種子,誰就能掌握世界。”李登海深知種子的力量。

李登海帶領他的創新團隊,快步前進,迅速構建起與全球最大種業公司比肩齊名的種業集團,對振興和發展民族種業企業、保證我國種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後半生再為國家增產糧食1000億公斤。”在永無止境的創業路上,李登海始終雄心萬丈,從一個農村青年逐漸成為資深科學家,從一名農科隊隊長成為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從一個普通的農民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的玉米種子已遍撒神州大地,最多時年種植面積佔全國1/3以上,40年來累計推廣面積達13多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300多億元。

“當前,登海種業有兩個主攻方向,一是繼續探索玉米高產道路,向每畝土地要產量。二是研究適宜機械化作業的新品種,便於新型經營主體轉軌需求。”李登海說,他將跟團隊同心協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帶領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

山东企业家|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一粒种子”的承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