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一、被盜的耶律羽之墓

時光回溯到一九九二年夏天,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相關部門得到一個重要信息:一個古墓被盜了,墓位於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古日班呼嘎查朝格圖山南麓。而且這個古墓非常大,墓裡殉葬品眾多而且品位頗高。

當地政府有關領導高度重注,旗文管所第一時間趕到古墓現場,大部分殉葬品被盜,確看到了灰色砂岩石的墓誌,隨後公安部門追回被盜文物二百餘件,加上從當地牧民手中收回的四十餘件,共有三百餘件,

這些殉葬文物包括金銀器、玉器、陶瓷器、銅鐵器以及絲製品。其中最驚豔的是一件金花銀質龍紋硯臺,上面刻了三個顯赫的“萬歲臺”三個字,難道這是一座皇帝墓?要不怎麼會出現代表皇權,只有皇帝才用的龍紋硯臺?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並且這個墓葬主室十分豪華,頂部、四壁都砌有綠色琉璃磚,地面鋪的也是帶有花卉等圖案的綠色琉璃磚。規模之大,那麼,這個墓主人是誰?

墓誌楷書陰刻,字口勾金,首題:“大契丹國東京太傅相公墓誌銘並序”,落款是“薊門刑明遠撰並書”。

墓誌文中說:“公諱羽之,姓耶律氏”,耶律羽之《遼史》中有傳,契丹迭剌部人,是契丹六院部蒲古只夷離堇的後人,是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堂弟。

耶律羽之的祖父曷魯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是親兄弟,耶律羽之的父親漚思在契丹遙輦八部聯盟時為迭剌部部夷離堇(夷離堇,契丹官名,相當於軍事首領)。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二、耶律羽之出任渤海國右次相

耶律羽之比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小了十八歲,他的大哥曷魯與耶律阿保機同年。當時,他們的叔叔時為迭剌部首領的釋魯指著阿保機與曷魯對眾人說:“讓我們強盛起來,就寄託在這倆個小子身上。”於是,其兄曷魯開始與耶律阿保機創業,統一契丹各部,威服四鄰部族。

耶律羽之自小也顯示出超人的個性,倜儻不群,精通各部族語言,尤喜讀書,自少年起就跟隨阿保機左右,南征北戰,參謀軍機,得到阿保機的賞識與重用。

耶律阿保機的幾個弟弟陰謀奪機,發動反叛亂,他一直與兩個哥哥堅決支持耶律阿保機,建立起強大的契丹帝國。

契丹天顯元年(公926年),耶律阿保機率兵攻打渤海國,耶律羽之奉命帶領先鋒人馬,首先進入渤海境內,安營於今遼寧開原地界,其安營紮寨的地方形成了後來的郝裡太保城,人們又叫和倫檯布。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遼寧開原歷史名家劉興暉老師告知我郝裡太保城又稱和倫檯布。我的第一直覺認為是滿語。劉興曄老師說不是滿族,有可能是契丹語。契丹語幾類蒙古語,我便諮詢了兩位精通蒙古語的,他們都告訴我這不是蒙古語。一時間,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前兩天註釋耶律羽之墓誌銘,腦海一下閃現出“郝裡太傅”四個字,這“和倫檯布”是不是“郝裡太傅”的轉音異寫?如果是,這郝裡太保城的建立者就塵埃落定,確定是耶律羽之所建了。

休整一夜後,向渤海扶余府(今遼寧開原黃龍崗山城遺址)發起攻擊,一舉拿下渤海重鎮扶余府,又與眾將擊潰前來支援的,由渤海老相統領的援軍。

隨後耶律阿保機契丹兵馬勢如破竹揮兵直搗渤海國京城忽汗城,渤海國皇帝大諲譔投降,渤海國土成了大契丹的一部分。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為了有效治理新收復的渤海,耶律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國,成為契丹的附屬國,任命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人皇王,設置中臺省左右大相與左右次相,以皇弟迭剌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任命耶律羽之為右次相。

這四位輔弼大臣,皇弟迭剌是當年反對耶律阿保機,陰謀叛亂的首惡之一,耶律阿保機根本就不相信這個弟弟,僅僅是給他一份榮耀而已,沒有實權,右大相與左次相都是渤海舊臣,讓他們擔任職務,也是有職無權,起到安撫渤海臣民的作用,真正擁有實權的,但是耶律羽之,“雖居四輔之末班,獨承一人之顧命”,耶律阿保機私下把治理渤海的重任全權交給耶律羽之。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三、述律平操縱耶律德光當上皇帝

不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去世,本來皇長子耶律倍已經被耶律阿保機立為太子,明確了皇儲的地位,然而耶律阿保機皇后述律平不喜歡耶律倍,想讓二子耶律德光即位。於是,在皇后述律平的策劃下,述律平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上京,讓長子耶律倍與次子耶律德光騎馬並排站在百官面前,對百官說:“先皇駕崩了,國不可一日無主呀,必須選擇一個皇子繼位。耶律倍與耶律德光都是我生的兒子,我對他們同樣喜歡,讓誰當皇帝,令我十分為難。現在我請各位大臣選擇你們認為的人選,去牽他的馬韁繩。”

這文武百官自然領會述律平的弦外之音,心知肚明,便爭先恐後地拉住耶律德光的馬韁繩,高喊:“願事元帥太子(耶律德光)!”

述律平走了一個過場,裝模作樣地說:“大家的意圖是擁立耶律德光為皇帝,我怎能違背呢,就按百官的意見來!”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由之,在述律平的操縱下耶律阿保機的次子耶律德光登上皇位,讓做為皇長子的耶律倍倍感失落,心中有苦說不出。

耶律德光登上皇位,耶律倍失意地回到自己的封地渤海國,內心氣惱又窩囊,還不敢表現出來,但還是處處受到剛即位的弟弟耶律德光的猜疑與限制,僅僅空有渤海人皇王之名,所有的渤海軍政都落到耶律羽之身上。

剛剛收復的渤海境內,反叛不斷,耶律羽之率兵四下平叛征討,招撫四鄰各部,在渤海境內威望極高,也得到遼太宗耶律德光的信任,名正言順地升任渤海國左大相。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四、耶律羽之渤海國的實際“皇帝”

轉眼來到天顯四年(公元929年),耶律羽之上表建議把渤海都城遷往遼陽一帶,便於統治與安撫,奏章說渤海民眾叛服無常,“遼地形便,可建幫家於是”,把他們遷徙,“成聖祖未集之功,貽後世無疆之福”。耶律羽之的奏章恰合耶律德光之意,不由龍顏大喜,完全採納耶律羽之的建議,下詔把東丹國國都遷到梁水一帶,由耶律羽之全權代理。

耶律羽之授命,深感遼太宗對他的信任,主持在原有的城池基礎上擴建遼陽城,然後把渤海京城連同大量渤海老百姓遷到遼陽,歷時一年,遷渤海都城順利完成。

契丹天顯五年(公元930年),東丹人皇王耶律倍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徹底被架空,處處受到耶律德光的監視,唯恐不測,便帶著自己寵愛的妃子高美人以及親信隨從,從渤海逃往後唐的都城洛陽,並立木海上,刻了一首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耶律倍出逃後,遼太宗耶律德光並沒有再任命新的東丹國主,耶律羽之成了渤海國實際的“國主”,全面執政渤海國,軍國大事有條不紊,充分體現了他卓越的才幹,此後一直管理渤海八年之久。

據民間流傳,有人曾經見到從耶律羽之墓中流出的一方東丹國螭龍鈕玉心金印,鐫刻的是四個陽文契丹小字,經懂契丹文的專家辨認,這四個契丹小字刻的是“主事大相”。如果此消息屬實,這“主事大相”。

分明就是說是東丹國主持軍事大權的首相,也旁證了耶律羽之是東丹國實際“國主”的位置。

契丹會同元年(公元938年),遼陽城升為遼東京,耶律羽之任東京宰相,不久奉詔入朝,加授他為特進,晉階上柱國,成了契丹王朝的最高統治集團的一員,直接參與契丹王朝的軍事大事,參政議政,也實際上剝奪了他渤海國的“國主”權力。

941年,耶律羽之病死,終年52歲。

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