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七步诗原来不存在?我们都被骗了数百年

七步诗

两汉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七步诗原来不存在?我们都被骗了数百年

前言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二)

曹植的《七步诗》情采并茂,语言精练,用语浅显。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关于这首诗,关于曹植的故事我们都烂熟于心,说是整个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不为过,但这首诗人人皆知的《七步诗》却仅为《世说新语》所录,并未见于曹植诗集中。曹丕已被这黑锅压倒,黑锅上镌刻着“残害同胞骨肉”几个大字……

《七步诗》:七步诗原来不存在?我们都被骗了数百年

《七步诗》真的不存在吗?

既然曹丕要谋曹植性命,干脆就以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世说新语》载),给曹植带上“大不孝”这么硬的帽子,杀他便可,为什么还要节外生枝,搞个七步诗?

真要害曹植,曹丕大可阴险地笑着说:“贤弟,限你七步之内作首七言诗,否则…...

此外,传说中的七步诗,到底是哪几首诗呢?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还有一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相煎何太急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我们所熟知的《七步诗》,是二首五言诗。汉末魏初,五言诗成熟不久,是最流行的诗体。曹植善做五言诗,而七言诗是曹丕首创,曹植从未尝试过。直接要求必须作七言诗,来为难曹植,岂不更能迫害曹植?

若不限诗体,曹植完全还可以作首三言诗:“燃豆萁,豆釜泣,同根生,煎何急。”

或者,曹丕再阴险些,“贤弟,限你一步之内作首七言诗,否则……

汉魏时“六尺为一步”,六尺大概是一米四,七步则将近十米。曹丕有那么傻吗?让十岁就已诵读诗论辞赋数十万言,出口成章,落笔生花的曹植悠悠地走十米之远来做首诗,以决定曹植的生死?

无论是从古籍中,还是从逻辑上,曹植因为一首《七步诗》才侥幸活下来的故事都太过荒谬。更何况曹丕曹植的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曹丕上位之后,曹植乖巧的不得了,还把曹操赏给他的许多宝物都献给了曹丕。曹丕也对曹植分外照顾,东征孙权回来路过曹植封地,也赏钱赏马给曹植,兄弟两人“欣笑和乐”,气氛上十分融洽。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这首并不存在的《七步诗》究竟是为何传名盛远的呢?

《七步诗》:七步诗原来不存在?我们都被骗了数百年

《七步诗》流传盛广的原因

许多从《三国演义》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可能在接触史料后发现,曹操其实不是阴险狡诈的啊,这就和反曹风波有关了,《七步诗》也是一样。

第一次反曹高峰是在刘宋时期,也就是南朝。有个叫习凿齿的人,写了本《汉晋春秋》,首次提出了曹操是“篡逆”的说法,他把蜀国列为正统,把魏国列为反贼。而刘宋王朝自称是汉王的后裔,曹操夺了汉朝的权,那就相当于打了他祖宗,自然是各种不开心。《世说新语》 的作者是刘义庆,算起来是刘宋开朝皇帝刘裕的侄子,他写书,对曹操父子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话的。除了《七步诗》描写曹植曹丕的矛盾,他还写了曹操曹丕争夺甄姬的事儿,但这些实际上都是不太准确的。

而到了宋朝,曹操的反贼形象更加清晰。官府牵头大肆贬低曹氏,后来的《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七步诗》也就给写了进去,放在了第七十九回。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及《七步诗》就越来越深入人心,于是假的便成了真的。

回头来看,《七步诗》 的创作流传其实也是政治需求,真真假假,人们想要的或许也只是个态度,心里觉得帝王争权,恰好有这么个感人的诗,附和着说几句也就心满意足了。但事实就是事实,假的还就是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