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設置“重點班”弊大於利

大約2004年後,我所在的小鎮颳起“擇校風”,就近大城市的一些小有名氣的中學開始向農村地區的孩子們伸出橄欖枝。抱著“上好高中=考好大學”這個信條的家長,開始想方設法孩子送進“好高中”就讀,造成小鎮高分段學生大量外流,嚴重影響了學校聲譽。

為了應對這一現象,本地的中學開始實施“重點班”策略——把成績較高的學生集中到幾個教學班裡,挑選學校裡較優秀的老師來給他們授課他們。(以往實行“平行班”制度。所有學生,分數不論高低,按照成績蛇形分配到不同班級裡,老師也按照業務能力強弱進行合理搭配,這樣的班級均分相差無幾。)

之後“重點班”制度愈演愈烈,波及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小學;且由原來的2-3個平行重點班,演化成現在的幾乎一個分數段劃分一個班級的狀況。

筆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一位曾經為孩子擇過校的家長,作為一位普通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利,而是它的危害。

中小學校設置“重點班”弊大於利

一、“重點班”制度影響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因材施教”這一教育主張體現在教學上就是“分層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實現教育最大化。在實踐中就演化成了“分數段分班教學”,似乎解決了“層次多不便於實施”的問題,但帶來的卻是大多數老師積極性的喪失。

“我們覺得現在的學校,就是那幾個人撐著的,我們付出再大的努力都可以忽略不計。”這是“普通班”教師的心聲,“受表揚的是人家,拿獎金的是人家,評優評先進也是人家,我們只有捱罵受氣。”

為什麼捱罵受氣?大多數是跟著學生受累。

我所在的小鎮,普通高中的入學成績近十年來一直維持在250分左右(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體十個科目總成績是640分),排頭的班級學生成績一般是在480分以上,之後依照每班45人的標準,按照分數從高到低一直往下安排班級,到最後一個時,學生的成績就只有250—260分了。

“好”班的學生比較聽話,行為比較規範,管理起來容易些;“差”班的學生習慣養成較差,再加上青春期的反抗權威、追求個性的年齡段特點,管理起來就很費勁,遲到、早退、曠課、上課說話睡覺、打架等等不規範行為時有發生,老師們常常因為學生的行為而被冠以“管理不嚴”“教育不得法”的帽子,吃訓面是常事。班主任費也因此會少拿一些——在班主任評定等級中因班級量化分靠後而成為末等。

今年的高考獎勵下來後,更是讓這些“普通”老師扎心——帶“重點班”的幾個“重點班老師”拿到的獎金至少2萬元,最高的甚至可達6萬;而普通班老師最高也不足萬元,甚至還有幾百的。一樣辛辛苦苦付出三年,這巨大的差距怎能不讓人失落、沮喪甚至得過且過呢?

中小學校設置“重點班”弊大於利

二、“重點班”制度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重點班”制度給老師個人會到來不少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教師隊伍整體的團結協作。因為差異巨大,所以“爭位置”的現象時有發生,或光明正大地據理力爭,或按照潛規則去爭帶好班。

面對“好”與“壞”兩種標籤,成人尚且不那麼淡定,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們?

單從學習成績這一個方面看,高分的學生幾乎從小學就是高分,而低分的也幾乎從小就是低分。在好多低分學生那裡,“差生”的標籤至少貼了有九年,他們想掙脫,但僅僅靠分數談何容易?於是,他們有的自暴自棄,整天趴在桌子上睡覺,認為再怎麼努力也是白搭,變得極其無助;有的想辦法彌補,“東邊不亮西邊亮”靠唱歌、跳舞、繪畫、體育、電腦技術等其他才藝贏得一些些尊嚴;有的則走上奇裝異服、另類搞怪、校園霸凌等尋求關注尋求認同的偏激道路上,甚至犯下嚴重錯誤。我的一位學生曾經寫過一篇題目叫做《我是差生我怕誰》的作文,文中描述的差生的心態與下文如出一轍,讀來讓人心痛。

……是呀!我們是差生,我們很想表現自己,卻只換來更多不屑的眼光;我們也很想引起老師的注意,卻只換來一兩句不冷不熱的回覆;我們也曾表現好過,卻得不到肯定;我們也曾希望過,像報紙上所說那樣的老師和同學來幫助自己,可是得到的卻終都只是故事。我們不清楚榮譽到底是什麼,也不清楚如果成績好又是如何,我們不敢奢望。因為與我們有緣的永遠是站在講臺上作檢查時的感受。那種內心的寂寞,那種掩蓋在嬉戲外表下的蒼涼,也許是身為好生的同學一輩子都無法體會的。我們的打算,正如一個女孩子對我說的:混一天算一天吧。

如果將好學生比作將來祖國的脊樑,那我們是什麼?尾椎骨?沒有絲毫用處,碰到了卻很痛。也許,我們沒有未來,因為我們是差生。

負向的評價,壓抑的心靈,被歧視的痛苦,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憤怒——如此重壓,對培養健康高尚的人格恐怕極為不利。

而那些好學生呢?也會因為總在前面奔跑而心生疲憊。有的到了大學,分數不再是唯一評判標準時,不少同學會不適應,會焦慮、抑鬱,覺得人生無價值無意義,患上“空心病”,有的甚至走上自殺道路(從世界範圍看,大學生自殺率排名靠前的都是名校的好學生)。

中小學校設置“重點班”弊大於利

三、“重點班”制度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創建

教育是關係到每一個家庭的大事。你的孩子被冠以“好”或“差”時,你能正確認識你的孩子從而泰然處之嗎?我想,絕大部分家長是做不到的。“好孩子”的家長也許會好受一些,但也絕不會坦然——因為還有更好的,所以會焦慮;“差孩子”的家長就會更焦慮,會給孩子報補習班,會責備孩子,甚至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整個社會都被裹挾著進入焦慮的漩渦而難以自拔。由此而派生出的攀比心伴隨孩子讀書的每一個階段。有比較就會有優劣,就會引起羨慕嫉妒恨,貪婪、暴力、使絆子等等暗黑行為就會滋生,嚴重影響社會和諧。

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

一對好友,各有一個女兒,一個好動一個好靜,倆家人常在一起聚會玩耍,很開心。

孩子們上學後,好動的孩子成績不如好靜的孩子,朋友之間交流起來就有了些不和諧。 “好學生”的家長常會給 “差學生”的家長傳授經驗。被傳授者表面接受,內心卻感覺到了壓迫,於是交流越來越少。等到孩子上了高中,成績的差距自然更大,小時候的玩伴已經斷了聯繫,過去的好友也是“面和心不和”了,關係也只是見面打個招呼而已,與之前相差十萬八千里。

這樣的故事你應該不陌生吧?

中小學校設置“重點班”弊大於利

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崇尚“中庸之道”,平衡、均衡、不偏不倚是我們的行為準則,也是長久以來讓很多人感覺“舒服”的一種處事態度; “過”與“不及”都遠離了平衡,不能使事物保持最佳狀態。

“重點班”制度恰恰打破了這個“平衡”,使師資配備不均衡,使教育面前人人不再平等,使人心失衡,使教育過多的傾向於高考功利性,而忘記了“立德樹人”的根本。

總之——“重點班”制度不可取!

中小學校設置“重點班”弊大於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