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她叫三毛,這是她在重慶的日與夜


三毛出生在1943年,戰火紛飛的重慶。三歲時,三毛跟隨家人一路東行,遷居南京。在南京生活的第二年,由於時局動盪,三毛一家離開了南京,一路向南,走到了臺北。

三毛從出生起,便已註定了一生漂泊的命運。三毛與文字的牽絆,似乎是早早註定的。三歲的三毛,便已從文字中尋找到自己所渴慕的人生。

從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裡,三毛找到了終生相伴的三個字符, “三毛”成了她自己的代稱,“流浪”成了她人生的方向,“記”則成了她生命呈現的方式。

將流浪與自由看作人生方向的三毛,註定了會與以管理和教化為目標的學校發生衝突,七年的學校生活,使得這個和學校格格不入的女孩,將學校視作“地獄”,在她眼中,上學無異於死亡。最終,在13歲這一年,三毛正式退學。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與分開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開始結集出書。 1976年5月,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潛水中意外事件喪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臺灣。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臺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法醫推斷三毛死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