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寧崗上五嶽廟

柏寧崗上五嶽廟

我們一行離開北舞渡,過了沙河大橋,從侯集鎮向西而去,前往傳說中的柏寧崗。

車子在舞陽鄉間道路穿行,經過多次問路,奔波幾十裡後,終於到了襄城縣柏寧崗。我們那兒的人提起柏寧崗,都叫做“百嶺崗”,是不是諧音叫錯了不得而知,但柏寧崗從來不叫什麼“百嶺崗”。據《襄城縣誌》記載:柏寧崗最初叫百牛崗,傳說遠古時,這裡是一片平地,一天夜間,不知何故,地闢一道鴻溝,且生出許多成精害人的裂礓石,把百姓襲擾得寢食不安。為收伏怪石,除掉孽障,一仙翁特意借崗下莊的百頭耕牛,搬來一架山樑填溝鎮妖,還一方平安。神仙借百牛搬山的故事不脛而走,流傳四方,此崗遂名“百牛崗"。到了明萬曆年間,崗上常有毛賊出沒,攔路搶劫,殺人越貨,鬧得路斷人稀,雞犬不寧。後有提督杜百寧率兵到此平賊,經剿捕,賊眾大多被擒,餘者也望風遠遁,不敢為患。附近村寨才又安謐如常,路不拾遺。村民為紀念百寧提督平賊功勳,把“百牛崗”改為“百寧崗”,至於什麼時候又改名柏寧崗並不清楚,感覺現在這名字不如“百寧崗”更有意義。

柏寧崗上五嶽廟

我們在當地人的引領下,來到了五嶽廟。五嶽廟的山門給人一種有點破舊的感覺。但進了山門,眼前豁然一亮,只見院內殿宇巍峨,氣勢磅礴,紅牆碧瓦,金頂輝煌,松柏參天,花木蔽日,清靜幽雅,令人心曠神怡。有五嶽寶殿、三清殿、玉皇殿、南海觀音殿……大小殿堂25座,佔地60餘畝。敬奉玉皇大帝、五嶽神、財神、土地神等所有天神、地神、海神,還有西天如來佛祖、南海觀音菩薩、萬世師表孔子等等。廟院內,大院套小院,院院相通,小殿拱大殿,殿殿生輝。王羲之、黃庭堅、鄭板橋等名人石刻為廟宇平添幾分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這個既不在京城,又不在名山大川的“五嶽廟”,曾惹得帝王將相頻頻光顧,才子雅士屢屢留墨,顯貴富賈不斷捐建,經千百年而不衰,奧妙在於它敬奉的不僅僅是道教神,還以“一道化三教”、“三教合一”為立廟宗旨,涵蓋儒、釋、道三教的聖、佛、神。

柏寧崗上五嶽廟

三月三五嶽廟會是柏寧崗五嶽廟的千年古剎大會。據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廟內道眾舉行道教祭祀活動儀式熱鬧壯觀,是人們祈禱、祝福、許願、還願的最佳時節,期間萬商雲集,香火鼎盛,吸引著本省、山東、湖北、陝西、河北等地的上萬名善男信女和遊客觀光旅遊。除了三月三外,每個月初一、十五大祀,三六九小祀,香火都很隆盛。我們這兒一帶的鄉親,好多老頭老太去過柏寧崗,去那兒唯一的目的,就是燒香,祈願神靈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如意。

柏寧崗上五嶽廟

我們在五嶽廟裡轉了一圈,除了這些廟宇之外,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廟裡道士和工作人員住宿休憩的東配殿簷下,張掛著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由不同身份的鄉紳名士所貢匾額,上面內容或榮升,或祝壽,或登科,不一而足。更有一塊匾額是皇帝欽命祝氏“節烈維風”的貞節牌坊,雖然當年的朱漆已經被歲月風雨侵蝕殆盡,剝落得成了灰白色木板一塊,但還是能夠依稀看見上面的字跡。這些匾額能夠至今保存完好,充分體現了襄城縣特別是柏寧崗當地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和保護,也難怪這裡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延續至今。

太陽西斜,我們一行打算回去時到龍城化身臺興國寺看看,於是,出了五嶽廟,下了柏寧崗,踏上返程的路。(作者:雲飛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