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磨皮村,隶属云南省新平县平甸乡,位于新平县城以西,距县城26公里,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村。全村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11个自然村(小组),农户389户1557人,主要以种植烤烟、甘蔗为生,2013年人均纯收入3479元,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转变思路谋出路,在新平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2013年9月,磨皮村迎来了由褚时健和马静芬带队的褚柑考察队,也迎来了改天换地的崭新岁月。 故事,从一个果子说起无论是否从事农业,褚橙的故事几乎人人尽知,原红塔山集团董事长褚时健75岁时与妻子马静芬在哀牢山承包荒山二次创业,历经十载辛苦耕耘,一手打造红遍全国的“褚橙”品牌,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标杆,两位老人也由此成为了人们交口称赞的励志传奇人物,匠心独运、执著初心的褚马精神深受中国企业家推崇并广为传唱。褚橙天下闻名,有必要再拓展一个新品种吗?面对员工和外界的疑问,两位老人并没有太多犹豫,“扶贫,离不开产业。褚橙成功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对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磨皮村适合种沃柑,就不应该强行种冰糖橙。”在马静芬看来,一方面,褚橙每年11月份上市,沃柑则是3月份,时间上刚好错开。另一方面,3月份前后的水果市场缺少柑橘类产品,沃柑产品的推出也可以弥补这一市场空缺。看准市场,与老伴儿商量后,马静芬担起了磨皮村项目的担子。于是便有了褚柑的问世。褚柑的品种实为沃柑,是马静芬尝遍市场上所有柑橘品种,比较口感,考察产量和种植环境后,为磨皮村精心选择的新品种。2014年3月,新平励志果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马静芬任董事长,投资6000万,在磨皮村建立了磨皮褚柑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800亩地,种起了褚柑。“褚柑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橙子,是用橘子和橙子嫁接出来的,橘子上火,橙子多少有一点凉性,而褚柑为中性。”2018年,磨皮褚柑种植基地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4000吨褚柑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据蒋易明介绍,褚柑产业支撑“脱贫”成效显著,2018年磨皮村人均纯收入9642元,比褚柑项目入驻前的2013年翻了近两倍。办法总比磨难多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提及自己一手打造的褚柑,马静芬脸上满是自信而幸福的笑容。 不过,笑容的背后总是离不开辛苦的努力和付出。“原来这里满山都是甘蔗地,还有一部分荒地,由于缺少资金,当地的交通条件也比较差,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马睿讲道,他是褚柑种植基地负责人,五年前带着马静芬的殷殷嘱托,肩负着“开疆拓土”的使命来到磨皮村,没想到一干就是五年。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土地流转问题。2013年底褚柑与磨皮村委员会达成协议,正式启动褚柑种植基地筹备工作,土地流转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村委会对此非常积极,但是村民们却顾虑重重,土地流转进行缓慢,甚至一度错过柑橘树苗种植的最佳时期。“不管怎样,必须尽快完成土地流转。”接到二老指令,马睿倍感压力,“怎么办,只能是好好和人谈。”和村委会谈,和农户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土地流转问题最终得以按计划完成。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与褚柑的其他基地相比,磨皮村基地的签约条件相对比较苛刻。”马睿介绍道,为了打破农户顾虑,顺利完成土地流转,实现项目落地,褚柑不仅提高了租金标准,还提出了保障农民收入的多项措施。“马老为农民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帮助他们增收,还安定民心,创造性地提出了按户雇工的想法,想做基地管护员,必须夫妻一起上。”马睿表示,公司为农户修建房子,提供种植所需的工具,农户只需出力即可。农作物上市之后,公司按照水果的产量和质量与农户分成。“与农户通过两次分润,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半合伙人模式’,将公司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相互衔接。”在云南褚马昱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黎看来,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为褚橙、褚柑果品品质提供了保障。

以技术做支撑,以品质求发展提及褚橙,人们最常说起的便是它的互联网营销,2012年,褚橙与本来生活网首次合作,在网上进行销售,在首发的5分钟内销售了800余箱,在24小时内销售了约1500箱,三天半时间,首批3000余箱售罄,不得不临时调货。2013年网销继续火爆,本来生活网50左右的时间卖出了近1500吨褚橙。于是,在很多人眼中,褚橙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励志橙”的互联网营销。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北大教授黄铁鹰在《褚橙你也学不会》一书中曾提及他在赴云南褚橙果园前进行的两次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褚橙之所以能够热销,成为爆款,在没吃过褚橙的群体的群体看来主要是因为名声大,而在吃过的群里中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是因为褚橙的果品真的比其他橙子好。“褚橙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我们的果子真的好吃。”对于这一点,马静芬和褚橙的管理层非常坚定。褚橙庄园办公室主任林安追随褚马二老多年,深深地被他们坚守品质第一的匠心精神所感动。“褚老在红塔山工作的时候,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创立烟田第一车间’的战略思想,大胆改革创新,从源头抓品质。褚橙的品质管理,其实是‘烟田第一车间’的延续,每一个果树怎么施肥、怎么修剪,甚至每个枝头挂几个果子都有精准的量化标准。”
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这是北京天下星农创始人,褚橙品牌策划人胡海卿先生为马静芬老人的褚柑品牌题写的一段推广语,若说“人生终有起落,精神终有传承”的褚橙是褚老一生跌宕起伏的人生写照的话,那么褚柑则是一种于艰难面前的不离不弃,这是马静芬女士人生的最真实写照,也是两位老人对于相守,对于岁月留痕满含深情的诗。在褚橙不远处种下一片褚柑,或许是她内心期待的,另一种方式的相伴相守。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2018年4月,马静芬奶奶(图中)开心地举办了首次褚柑开摘节。胡海卿(左三)为褚柑题写新推广语:相伴

2019年3月26日,褚马学院成立,并在昆明世博园中国馆举行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燃点论坛,王石和吴晓波担任名誉院长,胡海卿先生受邀担任褚马学院首席品牌文化顾问,成立褚马学院一直是褚橙庄园董事长马静芬的心愿,作为褚橙品牌策划人,胡海卿先生应邀发表了《伟大的品牌能够触动心灵》的主题演讲,带领大家重温了褚马二老打造和培育褚橙及褚柑品牌的历程,并为马静芬老人刚刚成果的“褚柑”做了新品牌发布。对一个产品进行品牌塑造,并非很多人认为的:不就是讲个故事,让更多人来买单吗?胡海卿做了一个更朴素的表述:我们的努力,只是不希望那些认真做农产品,并把农产品做好的人吃亏,要为他们和他们的产品做“正向差异化”的表达,让农产品回归本质。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2012年,“褚老十年种橙哀牢山”的故事感人肺腑;2019年,年逾86岁的马静芬老人种出的传情“褚柑”的故事也别样动人,只有这样真实的“故事”才更能触动人心,广为流传。1955-2019,褚时健、马静芬两位老人相伴相守64载,他们的人生如此默契,以至于,褚老85岁时,褚橙进京引爆全国,成为了“励志褚橙”,而马静芬老人种出来的“褚柑”也是在她86岁时,终于结出了“头茬果”。 坚守初心,助力云品出滇

“如果说褚橙是以励志的‘甜’感动中国,那么,褚柑就是以甜心的‘情’触动中国。‘褚橙励志,褚柑传情’是褚柑的核心主张和甜蜜赋能。”产业扶贫,对接市场是关键的一环。云南褚马昱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黎向记者介绍了褚柑的整套品牌宣传方案,“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女人,毫无疑问,褚时健背后的这个伟大的女人马静芬,用她‘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的商业智慧和‘理解忍让’的爱情哲学,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褚柑的香甜,其中饱含着二位老人相濡以沫六十多年的传奇味道。2019年2月,褚柑上市,虽然时逢种植“小”年,却依然成就了丰收“大”年。“去年的终端价格是6元多,今年卖到了15元一斤。”马静芬自豪地告诉记者,“但是,还是不够卖,我们销售一空。”褚柑供不应求,农户们同样受益得实惠。易忠华是磨皮基地的一个普通管理员,“以前我们种甘蔗、烤烟,除去农资成本、劳力、物料,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钱,纯收入近三千多元。但是现在除了14亩土地流转租金每年1万元,管护费2万多元,采果还有提成,勤快点,1个月时间,近摘果子就能多拿1万多元。”

“云品出滇”——褚柑,相伴人生起落,相守岁月回甘

“以前,对我们很多村民来说,翻盖新房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土地流转不到五年时间,200多户当中80%已经翻盖新房,现在少数还没有翻盖也计划在明年全部翻盖。”对于褚柑项目给村子带来的变化,磨皮村委会主任普朝忠也是感触良多,往昔的省级贫困村已然变成了令人刮目的“小康村”。“下一步,我们计划借助褚柑等项目基地,以保护、传承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磨皮花鼓舞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站在村口,望着郁郁葱葱的褚柑林,普朝忠许下了新的愿望。 相比普朝忠,马静芬与褚柑的心愿更加宏大。褚橙庄园旗下两个品牌共有6个种植基地,40000亩地,按户均20-30亩地,大概带动了2000-3000户脱贫致富。不过,马静芬并未将自己局限在这40000亩土地上,“云南的好产品,应该走出云南去”这是除了谈及褚橙、褚柑和褚橙庄园的发展,马静芬还经常提及的一句话。她一直心系云品产业发展和品牌发展,希望可以为“云品出滇”寻找更多的资源平台和渠道机会,为云品出滇,贡献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