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一凉都”六盘水旅游从无到有

“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一凉都”六盘水旅游从无到有

游客与少数民族群众跳起欢快的舞蹈。宋 迪 摄

“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一凉都”。

行走在凉都大地,耳畔听到的是《行走凉都》优美的旋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美景。一座以“江南煤都”闻名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数年后成为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有景的旅游胜地。

作为工业城市,六盘水旅游业发展历来是“短板”。虽然守着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六盘水却一直 “藏在深闺人未识”。

改变,从2012年开始。这一年,国发2号文件将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列为贵州省5个战略定位之一,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层面,其中,将我市定位为全省重点打造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之一。

2013年,我市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曾经“吃煤饭、念煤经”的工业城市成功推出了牂牁江、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野玉海、韭菜坪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推动了六盘水进入“后旅发时代”。2014年,六盘水市第一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举办,相继推出哒啦仙谷、娘娘山湿地公园等一批文旅、农旅融合的景区,旅游产业从小到大、旅游业态从少到多,实现了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一次嬗变。犹如“黑马”的旅游业成为推动全市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六盘水一跃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精品景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休闲、运动、康养、度假等主题,打造了牂牁江、妥乐银杏、娘娘山、野玉海、梅花山等10余个纳入省“1+5个100工程”名录的重点景区,全市省级旅游度假区6个、4A级景区8个,正在积极推进野玉海、梅花山创建国家5A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景区。

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一批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建成投运,旅游通达性显著提高。六枝、盘州旅游集散中心和一大批品牌酒店、星级乡村旅游客栈等陆续投入使用,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在全省率先启动并上线运营“玩转六盘水”智慧旅游APP,切实让游客行之顺心、游之舒心、娱之开心。

旅游扶贫作用逐渐凸显。2018年8月,我市已录入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8万人,带动4.7万贫困人口受益,其中A级景区带动14858人增收,乡村旅游带动26841人增收,越来越多群众正在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红利”。

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坚持打好“气候牌”、做好“康养”文章,除了让凉都夏季成为火炉城市游客心驰神往的避暑天堂、冬季成为北纬26度以南唯一的滑雪胜地,我市还打造了温泉、索道、山地运动、低空飞行、水上娱乐等新业态新产品,六盘水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凉都”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旅游市场风生水起,可以由成绩来见证。

2012年,全市接待游客4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88亿元;2013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36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10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2015年,接待游客1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82亿元;2016年,接待游客18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亿元;2017年,接待游客3000.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49亿元;2018年,接待游客42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10600万元……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节节攀升,六盘水旅游业发展持续“井喷”。

春有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的浩瀚林海,夏有七彩花田、野鸡坪的百花齐放,秋有世界古银杏之乡的满目金黄,冬有银装素裹的雪国风光……六盘水还把旅游业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发展的突出位置进行深度谋划部署,从理念、产品、业态、格局、营销、服务等全方位打造旅游升级版,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和向往。

旅游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百业兴。六盘水,正在以“中国凉都”这张名片,开出了四季绽放的“旅游之花”。站在新的起点上,六盘水旅游发展步履将更加铿锵,旅游事业一定会再抒灼灼华章。

村民吃上“旅游饭”

走进乌蒙大草原,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一朵朵随风飘扬的云彩,仿佛都在向人们招手,这里不仅有绵延无际的高原草场、翻涌奔腾的云海,还有神秘的“佛光”。放眼望去,广阔的大草原连接天际,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盘州市乌蒙镇坡上村便位于此。

这样风景如画、游人络绎不绝的地方,曾经却因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僻而贫穷,村民都以务农和出门打工为主,是个名副其实的穷山村。

“以前就连赶个场,去趟乡政府都很难。”村民杨光铁老人对以前的日子记忆犹新。

乌蒙大草原独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度假、休闲旅游,也让坡上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通过就近就业、开农家乐、乡村客栈等,烤全羊、乌洋芋、乌骨鸡、土鸡蛋、水拌酒、苦荞粑等农家土特产齐上阵,让游人既饱尝高原美色,又饱尝乡村土特产的美味,村民们由此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陈金开在林间养起了绿壳蛋鸡。“现在到坡上草原旅游的人多了,人们都离不开吃,我养殖的绿壳蛋鸡正好可以供应。”陈金开说。

开农家乐的张协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五一’、春节等节日,游玩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张协说,她家的农家乐常常是座无虚席,节假日高峰期毛收入达到上万元,最低时毛收入也在4000元钱左右。

“这几年,镇里大力发展旅游,而我们村又正好在必经路上,环境和条件一年比一年好。”张协乐滋滋地说,现在开农家乐、乡村旅馆的村民很多,以前破破烂烂的坡上村因为旅游开发变美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记者手记

从无到有的嬗变

作为工业城市,六盘水的旅游业发展历来是“短板”。如何让六盘水成为旅游胜地?近年来,六盘水围绕“凉”字推出了消夏文化节、夏季马拉松等一系列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吸引世人注目,“江南煤海”以崭新的形象走入大众视野。

2013年,我市借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机遇,以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从“无”到“有”、借梯登高,培育了冬季滑雪、温泉度假、户外运动、农旅文融合发展等旅游新业态。六盘水的景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嬗变,野玉海、梅花山、牂牁江、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韭菜坪、月照养生谷等精品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并开放, “山地、健康、运动、养生、消夏”成为凉都旅游特有的“标签”和“符号”。

从没有景区景点可玩,到不愁找不到地方玩;从无人问津,到纷至沓来;从旅游业态单一,到满足多元化需求,这些变化,折射出六盘水的的景区变美了、游客变多了、百姓变富了,旅游业正成为六盘水转型发展的新载体、新路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