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第二章“黄河的血脉”第一节(下)

第二章:黄河的血脉

第一节:历史上的黄河与德州(下)


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第二章“黄河的血脉”第一节(下)

正是由于黄河的影响,德州才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第二章“黄河的血脉”第一节(下)

首先德州是黄河冲积平原一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这片土地就是由黄河孕育而成。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了大量泥沙,在这里沉淀、聚集、铺展开来,形成了黄河冲积平原。黄河的众支流也把各自地域的土质元素随黄河一起带到这里,形成了冲积平原特有的土质层。这一土质层十分适宜于农作物的种植,对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自然环境看,相对于草原、山岳、海洋而言,河谷型平原更适宜于农耕。平坦宽阔的大平原,没有巨大的地理阻隔,易于土地开垦,这就形成了农耕生产方式扩大的环境基础。世世代代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德州黄河农耕文化的基本风貌,塑造了德州黄河农耕文化的人文特质。龙山文化时期,德州早期先民便在自己脚下这块松软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开始了原始的农耕定居生活。农耕定居生活促进了村落、城镇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商贸文化。

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第二章“黄河的血脉”第一节(下)

上世纪30年代东门内的海子

其次,历史上黄河频发的洪水和频繁的改道,为德州带来了平原多水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德州区域内地形高、坡、洼相间,微地貌差别较大。高地主要是由黄河决口泥沙淤积形成的,其表现形式不一,可划分为:河漫滩高地(堤防约束下泥沙沉积而成),决淤高地(黄河决口泥沙淤积而成),泛道微高地(黄河泛流泥沙淤积而成)等。这些高地呈带状广泛分布于今夏津、武城、平原、陵县、宁津、乐陵、禹城、临邑等地。坡地是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也是高地向洼地的单斜面,是区域内分布最广的地表形态。洼地主要由黄河决口浸流分割而成,一般由高地包围,呈封团或半封闭状态,如平原的金家洼、叶家洼,乐陵的蛤蜊洼、马颊洼、铁营洼, 临色的祥洼、石家洼,夏津的白马湖、莲花池、祝官屯洼,武城的四女寺大洼、刘辛洼、胡里长屯洼,陵县的南下洼、东下洼等。因洪水的冲刷,地表沟壑纵横、川濠交错,其间淀、塘、淖及水洼地星罗棋布。德州有水的大塘俗称“海子”,过去德州的“海子”特多,有“七十二海子”之说,今市中心的明月湖就是由“老海子”改造而成的。黄河频繁改道、决口,淹没、於塞了原有河流,使这些古河逐渐断流、干涸乃至绝迹。故德州区域内故河道颇多,除黃河故道外,另有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累、钩盘、鬲津等九河故道,以及笃马河、漯水、商河等古河道。

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第二章“黄河的血脉”第一节(下)

复次,临水而居的农耕生活很自然地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核心的群居社会,也形成了以血缘家族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血缘家族制度的社会关系非常讲求家族内部成员的和谐相处与秩序这其实就是中国后来民族建构和国家形成的基础。从这个基础之上,生长出了特别重视长幼之序、尊卑之别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以强调“仁”、“礼”等伦理关系为特征的思想意识。而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思想的儒家文化体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德州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一块重要的文化区域。过去在有关儒家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思想的起源地即为曲阜及其周边地区,这其实是不确切的。儒家思想的起源应该是在一个十分广泛的区域,这个区域应该包括了整个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也有德州。农耕文化与家族制度形成的这些思想观念,曾经长期在这些区域流传,经过了夏、商、周的朝代变迁向各方传播,最后在鲁西南地区形成了汇集,由孔子建构而形成体系。孔子只不过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

又次,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在德州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德州的每一个县几乎都可以见到废弃的黄河故道。大禹治水所疏通的“九河”本来就是上古时期黄河的下游分支河道;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黄河由“长寿津”即今之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境内入海,河道有一大部分流经德州区域;秦汉时期黄河虽曾一度夺淮人海,但山东境内的河道直保留并未废弃; 唐宋时期黄河主要在山东庆云(原无棣)附近人海,宋以后虽分为“北流”、东流”, 但二流流经的区域或在德州附近, 或在德州境内:南宋、元代、明代,黄河“北流”曾一度断绝,德州境内不再有流通的黄河河道,但徒骇河、马颊河、大清河(济水)作为黄河分流河道仍然发挥着作用;清朝之后黄河恢复了北流的河道,其下游基本上沿大清河(济水)人海,河道流经德州的齐河、济阳二县,此河道保留至今。德州今有一镇,名为 “黄河涯”镇,是中国少有的直接以黄河命名的村镇。德州夏津县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临邑县的红坛寺森林公园等都得益于黄河的恩赐。

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第二章“黄河的血脉”第一节(下)

德州这一名称的由来也与黄河有着密切关系。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宫有一位大学者,名字叫邹衍,他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土、水、火五德(五行)既相生也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代表一德,这就是“五德终始”说。秦朝信奉这一学说,认为周代为火德,秦朝为水德,因为水能克火,于是“更名河日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西汉在这里设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后改名广川。广川即水势流经广阔之义,也与黄河有关,因为在古代只有“河”才可称得上是广阔之川,其他小一点的河流难以担当此名;隋唐时期,德州名为长河,长河即指黄河;明清称德州,其“德"字也是从“德水”化用而来。

因此,从德州与黄河的历史关系来考察,所谓“德州”这一名称的含义,其实就是“德水”之州,亦即黄河之州,也就是指黄河岸边的一 座城市或一片区域。考“州”字本身,也与水有着密切关系。“州”是“洲”的本字,两者相通。“州”的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说文》中解释“州”字为“水中可居曰州”。《诗经.关雎》一诗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其中“洲”字原作“州”。这些都说明了德州与水、与黄河之间自古就有的亲密关系。

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第二章“黄河的血脉”第一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