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與德行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話百歲。這句話完全可以套用如下:有德不在年高,無德亦空活百歲。人,不會僅僅因為年紀老歲數大而受人們尊敬。如果不思學習、不講修身,反而倚老賣老、為老不尊,可能會招致晚輩們更大的失望、更深的輕視,導致社會尊老愛老的道德要求和道德風尚無法真正地實現和建立。因為晚輩缺乏對老人們發自內心的由衷敬意和愛戴,所謂的尊老愛老,最後剩下的頂多只是年輕人出於義務、責任與教養的憐憫與同情罷了。

為了家庭的幸福安穩、社會的穩定和諧、物種的繁衍生息,古今中外,幾乎每個時代、每個社會的道德倫理都無一例外地要求人們孝敬長輩、尊老愛老,更不用說向來以孝道著稱的中華民族了。《孝經》有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之事,也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起點。因為孩子,基於親子關係的血緣基礎和自然情感,比較容易理解和體悟孝親敬親的道德要求和實踐內涵。所以,以孝為切入點,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修身養性、成人成才,教育孩子從孝親開始,自然而然,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後逐漸形成良好的尊老愛老的社會道德風尚,實在是自然而明智的富有教育智慧的教育方法。

然而,愚以為,一切理論倡導,似乎都是有某種隱含的前提的。尊老愛老,也不例外。這個隱含的前提就是:老人象老人,長輩像長輩。也就是說,老人,要有老人的樣子:德高望重、仁愛慈悲、恬淡寧靜、豁達包容。德高才會望重,如果德高再加上才高,德才皆備的老人,就更能得到晚輩們由衷的敬仰和愛戴。老人,即使不曾權傾朝野、即使沒有豐功偉業、即使沒有滿腹經綸、即使缺乏萬貫家財,只要天性淳樸善良、正直美好,不失赤子之心,存有長者之風,亦會贏得晚輩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

然而,現實生活永遠跟不上理想世界的腳步,很多老年人也像長不大的巨嬰。他們,不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不論是品德性情還是言語行為似乎都乏善可陳。我們看到,家庭中婆媳母女之間的瑣碎紛爭,街坊鄰里之間的雞毛蒜皮,市場上貪圖小利不顧臉面的老年婦女,大街上赤裸上身四處逛蕩的老年男子,遊樂場所心血來潮、旁若無人、猛然高歌的大叔,一旦無人為其讓座便滿臉慍色、黑臉秋風的公交車大媽······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當今中國的若干老年人彷彿普遍缺乏長者之風,達不到人們對老年人的內心期許,因而難以得到晚輩和社會的由衷尊敬,或者說,能得到晚輩由衷敬仰者,少之又少。

然而,沒有敬字,家庭之內的孝,便失去了核心內涵,社會的尊老愛老之風也終難形成。《論語》有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僅僅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質上的豐富的贍養和供養,沒有發自內心、和顏悅色的敬仰、愛戴、呵護和順從,贍養老人和餵養犬馬寵物之間,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可是,敬仰與愛一樣,真的無法偽裝。所以,提高自身人格修養,成為一個慈悲長者,真真正正地贏得晚輩們發自內心的敬意與愛意,大概是目前中國若干老年人真正應該去努力的方向。今天中國的老年人,對於身體健康的追逐與熱衷近乎狂熱。大街上,到處都是時時刻刻、孜孜不倦地健身的老年人。然而,如若不思修身養性,內心粗陋淺薄,僅僅拼命健身,即使長命百歲,沒有尊嚴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無論一個人年紀多大,都要樂於學習、不斷成長、修身養性、自我完善。否則,人若不能通情達理、知書識禮,若沒有終生學習的習慣、能力和熱情,本性又不足夠美好、善良、純正的話,一旦進入老年階段,伴隨著行動不便、閉目塞聽、耳聾眼花等等身體的衰落,心智的昏聵糊塗、胸懷的狹隘偏頗也就愈發嚴重,不進則退,必然導致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願天下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活到老學到老”。願天下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都能像孔聖那樣,“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果真那樣的話,真的將是家庭之福、社會之幸。果真那樣的話,天下哪裡還會有不肖子孫,哪裡還會有家庭紛爭、鄰里失和、社會不安?

當然,要求長輩像長輩,自然對應著相應的要求——晚輩像晚輩。老幼、上下、父子、尊卑,父慈子孝,各司其職、各守本分、各有擔當、各負其責、各安其位,父像父,子像子,上行下效,言傳身教,才是和諧美好的人生圖景。

老年與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