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01

好坏都有源头

最近《少年的你》在影院卖座,有的人流泪看完,在其中摸索自己青春的影子;有的人愤恨离席,怒斥校园暴力对少年一生的影响;有的人被周冬雨、易烊千玺的演技圈粉;有的人陷入对教育的沉思……

看完后,兹认为这看上去是一部对校园暴力反思为主题的电影,实则揭露了家庭教育对人性格极其一生的影响。仔细分析,会发现,那些“问题少年”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主角陈念和小北,两个心中有“爱”,藏着希望的孩子,在满是恶意的世界里奋力前行,只想杀出一条血路,最终被现实打败,以杀人坐牢为结局。而他们的悲剧,都是来源于家庭。

陈念独立却孤僻,不善于交流也不爱交朋友,因为那些同学给她的只有嘲笑和伤害,而家庭给她的,是母亲远在天边的问候和让她遭受排挤的“母亲是骗子”的罪名。

在最需要母亲陪伴和宽慰的年龄里,她得到的是电话传来的母亲的温柔。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小北,街头的混混,读书不多,在陈念这个高三生面前觉得自卑。提及自己的父母,哪怕是被群殴到血肉模糊也不会掉一滴泪的他,竟然哽咽到抽泣。从13岁起就被父母抛弃的他,悲剧似乎是注定的,他只能在残酷的社会底层凭借自己的蛮力求得一丝能活下去的希望。生而不养,是小北的父母最大的恶。

影片中那些反面角色,看上去“坏”得毫无理由,但还是能从一些细节中探寻到树木长歪得根源所在。

魏莱,对别人实施霸凌,逼胡小蝶跳楼自杀,势利伪善,如果你认为她的恶是天生的,那就错了,因为站在她身后的,是她的“熊家长”。面对警察的询问,她的父母没有责怪自己的孩子,而是一味袒护,坚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甚至希望警察从别人的身上找原因,想用钱解决问题。

魏莱也是这样,对于欺凌给陈念造成的伤害,她丝毫不觉得愧疚,反而觉得用钱就可以弥补别人。

谈到校园霸凌,总有人说,有些人身上的恶是天生的,但却往往忽略了背后的家庭教育的因素。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带任何特性和人格。

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执笔绘画的是一个叫作“家庭”的存在,有的家庭能画出完美蓝图,有的家庭却能残暴地将这张白纸毁掉。

家庭教育能将蠢材培养成天才,也能让天使坠落成魔鬼。对于任何人,家庭教育都是决定其一生的存在。

02

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而很多父母忘却自己养育的责任,以为吃饱穿暖就是养育,以为打骂呵斥就是教育。

最终,当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时,不去反思自己的“不作为”,反而怪罪孩子的“不成器”。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昨天,#豫章书院志愿者被死亡威胁#被冲上了热搜,使杨永信和他的电击疗法再一次上了热搜。

杨永信,这个号称拯救了无数问题少年、网瘾少年的人,这些年来,凭借一个所谓的“电击疗法”横走江湖。然而,哪怕是对这个荒唐事件有些许了解的人,都能知道,所谓的“电机疗法”,不过是“逼良从娼”,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利用孩子对电击的恐惧,逼迫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逼迫孩子感谢自己,逼迫孩子感谢父母。经过这病态的治疗,有多少孩子嘴上说着“感恩”,心里却满满仇恨。

然而,哪怕是被央视曝光,哪怕是被志愿者站出来指摘,这个书院还是风风火火的办着,因为背后撑腰的,是无数推卸责任并且“无能”的父母。

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叛逆,面对孩子对自己的不服从,他们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是否缺失,没有想过如何弥补,而是将这份责任推给别人,用一种近乎残暴的方式,企图唤醒迷途的孩子。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而有的父母却只会打骂教育。殊不知道棍棒之下得不到“孝子”,打骂只能埋下“仇恨”的种子。

“如果让我选择枪毙还是回家,我宁愿选择枪毙。”因为故意伤害罪接受法庭提讯时,荆州市一位未成年罪犯李某这样说。

他对家的印象,只有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父亲粗暴的殴打和母亲委屈的哭诉,从7岁开始,他就经常离家出走,而每次被父亲拉回来后,都是一顿痛打。

可能在他眼里,再冰冷不过的管教所也敌不过家的冰冷。

教育的初衷,应该是出于对孩子的爱。那些让孩子感受不到爱的教育,都应该定性为“虐待”。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有人说父母是唯一一个不用持证上岗的工作。确实如此,熊孩子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熊家长。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很多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的影响形成的。

在湖北省荆州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里,谈及自己的罪行,一个少年是这样叙述的:“父亲对我的顽皮行为从来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都是拳打脚踢,我看他痛打我以后,心情好像舒服些,于是我对他人不满意时也用这法子对付他们,最后发展为杀人。”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生物,你是什么样,孩子也会变成什么样。日本作家木村久一就曾说过:“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禽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孩子出生于家庭且对自己的家庭绝对忠诚,家庭的好与坏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烙下印记,终生存在。只希望每一个父母,能对自己孕育出来的生命负责,能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为自己的骄傲。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03

教育的本质是“爱”

那些性格完整而且优秀的孩子,往往都是在“爱”中长大的。

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虽然成绩不好,却有爱心有温度,发现同桌的中风,她赶走围观的同学,而且用往常的方式对待她,不让她心生芥蒂。平常生活里也处处替别人着想。

“爱”能让一个孩子学会爱,学会共情,有共情力的孩子,差也差不到哪去。就像往瓶子里灌水,水多了才会溢出来。爱多了才会去爱。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刘昊然演的小混混,刚开始也是“油盐不进”,偷钱不上进,最终还是被族长的爱感化。“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爱。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生至高的幸福,便是感到自己有人爱。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而充满“爱”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好以下三点:

1、 给孩子有效陪伴


心理学家罗洛梅有言:爱的本质,其实是以一种关注。

孩子渴求被别人关注,尤其来自父母的关注,这样他们才会认可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作者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周末,他陪孩子看电影,习惯性地拿着熨斗熨衣服。本应该是快乐的家庭聚会,结果孩子不满意地说:“我觉得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不应该熨衣服。”

作者这才意识到,你给了孩子多少关注,他都是知道的。这个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摆明了告诉孩子“你还没那么重要”。无效的陪伴是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爱的。

从此以后,作者陪伴孩子的时候便一心陪伴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放下,给孩子百分百的有效陪伴。

我们陪伴孩子的时候也应如此。你坐在旁边滑着手机,孩子在一旁做着自己的事情,这绝对不是陪伴。

有效的陪伴应该有参与有互动。全心铺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与孩子交流,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孩子讨论某个事情,让孩子感受自己全部的关注,这才是有效陪伴。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2、 有思想沟通,营造好的家庭氛围


在中国法网发布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中得出的结果,有问题的家庭除了溺爱,管教不当,还有一种占大多数,那就是缺少思想沟通型的家庭。

有的父母不善于去倾听,从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而是一味地去说,去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再去说。

这种缺少情感双向互动的家庭,或许看上去热气腾腾,实则冷似冰窟。

如果仔细分析杜江霍思燕对嗯哼的教育,那就会发现,他们始终鼓励嗯哼说出来,去倾听嗯哼的想法,和嗯哼讨论,从来不把他当孩子看。就像嗯哼发脾气的时候,霍思燕没有放任他,而是一直引导他说出来。

这种教育下的嗯哼,情商高,会表达,重点是会“爱”。

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想法,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执念,认真和孩子讨论他们的想法。

可以每周选取固定的时间作为家庭论坛会,听听孩子在学校的故事,讲讲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互相交流看法,交流想法。有效的沟通是一切问题的良药。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3、 做孩子的榜样

《家庭教育》的作者说过:“一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贡献是:你活得很精彩!因为他会从你的身上发现人生是那么美好。”

不论什么时候,孩子总会在你身上汲取养分。你浑浑噩噩,他便学会浑浑噩噩。

在这一点上,杨绛先生就曾说过。杨绛的父亲是知识分子,出口成章,《申报》的评论一篇接一篇。她很羡慕爸爸,便学爸爸的样子,拿来书本去啃,一代才女就这样孕育出来。

如果想要孩子多读书,就闭上嘴,自己拿起书本来读;想要孩子学会善良,苦口婆心告诉他善良有多伟大都不如自己去照顾流浪猫狗,照顾孤单的老人来得有效。这是言传身教,更是榜样的力量。

稍微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认真反思自己希望孩子拥有什么,写下来,然后自己去做。而孩子总有一天,会奇迹地变成你想要的样子,或者说,变成你的样子。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为恶找个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教育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取决于教育,特别是父母教导。

希望我们能够担得起身为父母的责任,做孩子成长的底气,给孩子“爱”,不让“少年”的悲剧再上演。



作者简介:包子,手写育儿情感,望有一天笔下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