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茶書禪:酒能忘憂,茶可悟道,書能潤心,禪意自生

酒茶書禪:酒能忘憂,茶可悟道,書能潤心,禪意自生

茶清,酒濁;茶甘,酒辣;酒外向,茶內斂。酒激情,茶安閒。酒,狂徒;茶,隱士。酒,流動之火;茶,靜穆之雲。酒要老,陳酒彌香;茶要新,舊茶味淡。酒,無色而蘊勁,薄積而後發;茶,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

古人認為,茶酒對立。茶清爽而滌心性,酒混沌而激情慾。茶可高潔人的心智,酒乃使人志亂神迷。茶乃高品,潔者自飲,品而飲其香;德者自飲,愛而慕其雅。休閒方能精心品茗,故有茶聯語: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且喝兩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三碗酒來。

酒茶書禪:酒能忘憂,茶可悟道,書能潤心,禪意自生

飲茶適於獨處,煎後悠啜,細品慢嘗,自能浸入一種快意之境。喝酒適於聚眾,暢談豪飲,借酒可澆心頭之塊壘。酒置杯中,鏗然有聲;人行世上,爽朗沉靜。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方為善飲者。曹孟德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李太白斗酒詩百篇,酒逼才氣橫溢而出。他大呼:“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會須一飲三百杯”!詩聖亦感慨“白日放歌須縱酒”、“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鄭谷說的更妙“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始知酒有權”。陸游則念念不忘大業未成,喃喃自語“萬事惟憑酒暫忘,寸心未與年俱老”。只是千萬不可學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可見天機深者徑得酒仙酒聖之雅號,天機淺者只能把盞忘憂,耽於酒精不知酒意者,只可算得酒鬼罷了!

茶,亦莊亦諧,亦雅亦俗。古人品茗論道,煮茶聽琴,為的是在嫋嫋幽香中揣摩世態炎涼,體味人生苦樂。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凡品茗者都知道:好茶都源自雲霧繚繞的靈山妙峰。那茶樹以其清靈之枝,蘊天地之精玄,秉曠野之華脈,受清風明月之靈性,浸山嵐朝露之潤澤,其葉必具超凡脫俗之雋秀。故文人喜歡以茶消閒,以茶增趣。

酒茶書禪:酒能忘憂,茶可悟道,書能潤心,禪意自生

酒附著男人的秉性,茶飄溢女人的靈性。“茶只能產生散文”,楊絳如是說,其實不然。古人云:詩清只為飲茶多。寒夜客來茶做酒。茶可以當酒,酒不可以當茶。酒後吐言狂歌,茶後深思熟慮。移茶入詩,茶詩得以並駕齊驅,全賴詩魔白居易。他說“閒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他言茶助詩興,茶能醒腦,“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蘇軾精於品茶、烹茶,功於茶史、茶道,深得茶中三味,他隨緣而適“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他茶色並提“從來佳茗似佳人”……

禪茶其實一味。“雲帶鐘聲採茶去,月移塔影啜茗來”,入此意境,似進清幽靜雅之境;用心品讀,頓覺仙風道骨之氣。“一壺茗茶道禪味,半塌茶煙養性靈”,茶讓人滌除煩惱,遠離紅塵;修身養性,超然物外。最讓人難忘的四川峨眉山禪院的茶聯:“泉聲茶韻,領略幾許禪機,過去未來現在。月色竹影,善寫無邊圓覺,碧蓮白象青獅。”上聯中充滿著佛法哲理:成熟之人,不問過去;聰明之輩,不問現在;豁達之人,不問未來。下聯中的碧蓮、白象、青獅,又分別指代了釋迦牟尼、普賢、文殊三位佛祖。在茶香的滋潤中,能讓茶香和墨韻同進心靈肺腑,那真是意愜意神爽,也就升堂入室,步入了品茗的最高境界了。

酒茶書禪:酒能忘憂,茶可悟道,書能潤心,禪意自生

好書如酒,讀之令人醉。讀書與飲酒,得趣都在陶然忘機,自有那不可言說的悠然神會。讀書,在有限中容受無限,在虛靜中映照一切。讀書,人的心靈便如琢玉日瑩,活水常澈。其實,善飲者愛的不是酒味,而是酒後酌友的俠肝義膽。有情方飲酒,無聊才讀書。一酒一書,一俠一隱。世間千百年舊物,無非飲酒;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酒能忘憂,茶可悟道,書能潤心。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心動如水時,是心靈在自潔著;心靜如鑑時,是心靈在觀照著。於是明白:虛空才高遠,渺茫才偉大,無我方永恆。

酒茶書禪:酒能忘憂,茶可悟道,書能潤心,禪意自生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您對本文有什麼看法?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吧!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收藏轉發!關注趙大明白,每天分享人生哲理,生活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