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时,鱼是怎么受到惊吓的?

鱼究竟是如何受惊的?可以打个比喻,如一群人聚在一起闲谈,一会儿来一个,一会儿走一个谁也不会在意。但是,如果猛然从头顶掉下个人来,这群人还有不受惊的吗?这段话既说明了鱼是如何受惊的,又表明了一种常见现象,即:鱼大多是被钓线拽至鱼群头顶上方才脱钩的。

钓鱼时,鱼是怎么受到惊吓的?

至于如何惊到鱼,我们不妨做个小实验:鱼缸中放养的二龄鲫鱼4尾。

1 用手从鱼缸的四壁接近鱼缸,缸内鲫鱼反应较迟钝。这表明鲫鱼的正常视觉很一般,虽然鲫鱼的视觉能力在池养鱼类当中是较强的(对于处在水平线上的运动物体)。

2 用手从鱼缸顶部接近水面,缸内的鯽鱼立刻惊慌乱窜,这说明鲫鱼对来自头顶上方的运动物体具有敏锐的视觉能力。为什么会如此呢?

原来,鲫鱼的眼球外凸、无眼睑。这种构造特性极有利于视觉向头部上方进行扫描,而不需要像有蹄动物那样,靠转动或昂起头部来完成视觉搜索。而且对处在头顶上方的景象通过水的折射具有放大功能。

钓鱼时,鱼是怎么受到惊吓的?

一直以来,鱼类脊背上的保护色被认为是用于隐蔽自身,躲避水中敌害的。但是,在鱼类具有了先进的侧线雷达系统(对运动中猎物鱼的水波振频的接收),以及发达的嗅觉功能后(对隐蔽中猎物鱼皮肤黏液上的味觉辨别),鱼类的这种保护色又能有什么意义呢?除非,它是用于迷惑空中异类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鲫鱼为什么只对在头顶上方的运动物体独具超常的视觉能力。脱钩的鱼儿在鱼群头顶上方的异常反应,被鱼群误认为是它在躲避天敌,因而,对整个鱼群的惊扰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钓鱼时,鱼是怎么受到惊吓的?

通过声响的传导试验,可证明鱼缸内的鲫鱼听觉的灵敏度也是极高的。鲫鱼头部皮下生有内耳,鱼的内耳不仅能清晰地分辨出在水中传递的高低不同频率的声波,而且能通过大脑及时地识别出声源的方向、距离和发声的出处,还能通过声波辨别出同伴是在捕食还是在逃避敌害。

此外,鱼类的侧线神经系统非常发达,它是靠侧线内孔的感觉细胞上的神经末梢,通过侧线神经直达脑部形成的一个统一的神经网。所以,鱼类的侧线系统不仅能弥补鱼类视线的不足,而且还能感受内耳所不能感受的低频振动,并能通过侧线及时了解同伴的动向,起到保持通讯联络的作用。

钓鱼时,鱼是怎么受到惊吓的?

受惊的鱼群实际上应该是受到了这三方面的于扰,用单一的条件去解释鱼的受惊现象是不科学的。

关于“惊液”一说,并无科学依据。但我并不否认“惊液”观点。鱼类在动物体系中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全世界约有2万余种,仅我国就有2000多个种类,这些鱼类的亲缘关系有远有近,进化期有先有后,不能一概而论。也许有些鱼类也同人类一样,在受到惊吓时会出一身冷汗;也许有的鱼类的确有“惊液”存在于血液当中。但“惊液”会惊到鱼一说并不切合实际。否则,中钩的鱼即使不脱钩也会惊跑鱼群的。

钓鱼时,鱼是怎么受到惊吓的?

至于“惊液”存在于窝点扰鱼,我想更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鱼类具有洄游习性,惊走的鱼群重新返回窝点的时间间隔,应该是受垂钓水体边缘的长短影响。水域的岸边周长长,惊走的鱼群乃至受其影响的其他鱼群洄游到窝点的时间就长,反之则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