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偵技術戰線上的“老黃牛”楊前


刑偵技術戰線上的“老黃牛”楊前

不高的個頭,留著乾淨利落寸頭的楊前總是挎著一個黑色電腦包。他為人樸實,工作認真,是同事眼裡的“老黃牛”、心中的老大哥。

用光影的語言取證

刑偵技術戰線上的“老黃牛”楊前

1984年從警校畢業的楊前被分配到都蘭縣公安局刑警隊,成為一名刑警。從警35年,他一直從未離開過刑偵隊伍。

“刑事影像技術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就是照相,按按快門。”楊前介紹說,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熟悉刑偵工作的人都知道,幹刑事技術工作需要很好的體力、耐力和洞察力,必須得吃得了苦、熬得了累,要時刻保持鎮定,要有清晰的思路、嚴謹的態度,不然漏掉一個小小指紋、足跡都會影響到整個案件的偵辦。

作為警隊為數不多的刑事影像人員,楊前參與勘查的各類現場有6000餘次、重特大案件300餘起,為各類案件提供了幾十萬餘張照片,通過刑偵技術協助破獲案件800餘起。從最早的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從黑白相片沖印到彩色照片打印時代,楊前在繁忙、複雜的工作中,用光和影作為語言,客觀、真實、準確地拍攝記錄了許許多多案件的現場、痕跡、物證,為偵查破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楊哥出了數以千計的現場,拍了數以萬計的照片,卻無法留下一張自己的工作照。”格爾木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民警李新軍說,雖然楊前拍的照片沒有獲過獎,但他用手中相機拍下的鐵證卻讓犯罪分子接受法律的嚴懲。

身經百戰的刑偵技術能手

刑偵技術戰線上的“老黃牛”楊前

自打從事了刑偵影像技術工作,只要有案件發生,楊前總是第一個到,他用手中的相機還原著最真實案發現場,為後續偵破工作提供著最真實有力的證據。

時間回溯到1988年,那時楊前還在都蘭縣公安局刑警隊工作。當時都蘭縣宗加鄉一戶牧民丟失了80餘匹馬,牧民心急如焚。接案後,楊前和一名同事前往案發現場勘查,根據現場馬匹遺留在草場的蹄印,楊前判定馬匹被趕往果洛州方向,為了不耽誤找回馬匹的時間,楊前顧不上回到局裡彙報案情,與同事騎著馬一路追蹤上去。

這一去就是一個多月,路上他和同事風餐露宿,時常借宿在牧民的賬房和牛圈,吃喝也靠沿途牧民的接濟。通過沿路調查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為5名持槍男子,將馬匹趕往果洛州達日縣上洪科鄉附近的草場方向。

為抓獲犯罪嫌疑人、趕回被盜馬匹,楊前又騎著馬趕回局裡彙報案情,請求支援。而後,楊前和3名同事又再次騎馬奔赴果洛州達日縣上洪科鄉,但由於大雪封山,他和同事們只能無功而返。直到第二年開春,楊前和同事們又踏上追捕之路,歷時四個多月,騎馬三下草場後,成功抓獲2名犯罪嫌疑人,追回了部分被盜馬匹。

“那會兒不像現在這麼方便,路上沒飯館,為了填飽肚子,基本上都靠沿路的牧民接濟,我們還給拉菜的大車卸過菜,當時賺了24元錢買東西吃。”想起當時的情景,楊前記憶猶新。

2006年1月,正逢寒冬,格爾木市郊區一廢棄平房內發現一具女性屍體,後經勘查為他殺案,當時離案發已是第三天,現場周邊人員稀少,死者身份不詳,案件毫無進展,一度進入僵局。細心的楊前在照現場方位時在不遠處的牆角發現一枚較新鮮的鞋印,從而擴展了案件方向。從中午到凌晨,在近零下20℃的室外,一寸一尺地照相固定物證,一手握著手電,一手抓著相機,一點一點攝錄現場。由於穿得單薄,第二天感冒發高燒需要打針治療,但楊前擔心新民警對解剖照相拿捏不準,堅持把工作幹完再去看病,此舉讓在場的所有民警頓時肅然起敬。

2012年2月,格爾木市發生一起綁架殺人焚屍案,案件性質惡劣,社會影響大。格爾木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了專案組,當時正在過年值班調休的楊前一得知消息,便主動要求投入到工作中。他到專案組後與偵查民警們一同分析案情、運籌謀劃、協同合作,案發後的幾天裡晝夜奮戰,徒步取證近40公里,拍攝千餘張照片,從蛛絲馬跡中尋找證據、固定證據,最終以鐵證,讓犯罪嫌疑人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默默奉獻的“老黃牛”

楊前是格爾木市唯一一個在刑偵部門獲得“刑警三十年榮譽勳章”的人。工作中,楊前總是把最苦最累的活留給自己,他是挎上相機趕赴現場的第一人,也是下班關燈離開辦公室的最後一人,但他卻習慣把榮譽留給別人。

每逢隊裡分配獎勵名額,看到身邊幾名年輕同志平時都非常努力,楊前總會說:“把名額先讓給其他同志吧!我還有機會”。

類似的情況在他參加公安工作的35年來不知出現過多少次,在每個重大疑難案件中省、州刑偵技術專家總是會對他的敬業精神給予高度好評,每屆領導也多次提出新民警要向楊前這樣的優秀老民警、老黨員學習。

“楊哥,又收新徒弟了,您這也是桃李滿天下呀。”李新軍看著楊前身後的民警說道。楊前很謙遜地說:“不敢不敢。”

在他的培養下,一個又一個刑事技術人才走向領導崗位,而他始終握著手中的相機,用鏡頭取證,用影像作證。提起這個,他說,“沒啥,任何時候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他總說,“相機就是我的‘筆桿子’‘槍桿子’,拿著它,就得用它打好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