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美歸來種水稻,心願就是讓糧農享受再生稻種糧補貼

不忘初心 為國科研

——記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

與技術學院教授彭少兵

在海外求學工作25年,他曾是國際水稻研究所首位持中國護照的正式研究員,超前開展水稻減肥增效研究,在全球氣候變化與逆境生理研究方面取得過突出業績。

回國工作9年後,他已是國內再生稻協同創新攻關團隊的領軍人物,秉承服務三農理念,堅守公益性科學研究,教書育人培養農業精英,使我國再生稻產業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他就是國際著名的作物栽培生理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彭少兵。


他留美歸來種水稻,心願就是讓糧農享受再生稻種糧補貼


▲彭少兵正在國際再生稻學術研討會上作報告。劉濤 攝

小鎮青年成為國際專家,不忘家國母校情懷

40年前,17歲的彭少兵從家鄉湖北洪湖參加高考,到位於武漢的華中農學院讀書時,他或許未曾想過,自己未來20多年的時光會主要在海外度過。可能也未曾想到,後來他研究的再生稻,會成為家鄉的一張特色名片。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是真正的“天之驕子”,大學期間,彭少兵當了四年班長,鍛鍊了他的能力,開闊了他的眼界。畢業時,遇到了國家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派遣青年教師出國深造的機會。

外面的世界怎麼樣?趁年輕,闖了以後才知道。

1985年,華中農學院正式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在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張啟發、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等農學系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已留校任教2年的彭少兵懷揣一顆為國家農業科研做貢獻的樸素初心,啟程前往美國學習。他回憶說,那時候只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想證明中國人能行。

彭少兵先後在美國多個名校獲碩士、博士學位和從事博士後研究。在美期間,他聽到了同樣來自華中農大的學者有著很好的聲譽,即後來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鄧秀新的研究成果讓美國同行津津樂道,不斷激勵著他更為投入的學習工作。

1991年,彭少兵正式開始與水稻結緣,從美國來到位於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工作,一生的事業至此大致定型。特殊年代成長於洪湖小鎮的他,對飢餓和貧困有著深刻印象,他特別認同國際組織為減少全球饑荒而進行公益研究的定位。那一年,他成為國際水稻研究所第一個持中國護照的正式員工。

在此後近20年的科研生涯裡,彭少兵被聘為高級作物生理學家等職位,在水稻栽培生理,尤其是高產、氮肥高效利用,全球變暖給水稻生產帶來的挑戰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創新性成果,全球上百家媒體對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報道。

儘管人在異國他鄉,彭少兵仍心繫國內,他一直認為,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自己能從小鎮青年成長為國際上的科學家,離不開祖國、母校的培養,每每想起這些,他就會熱血沸騰,不忘初心。當年那一批留學青年學有所成後,有不少拿了國外護照,但他從沒申請別國國籍。2003年,華中農大委託他牽頭創建學校的作物生理與栽培研究中心,此後,他每年花大量的時間在中國農村的水稻試驗基地度過,2008年,中心新增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

2010年前後,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工作重點悄然變化,研究與發展的重心開始偏向後者,這讓彭少兵感覺到自己的科研優勢很難繼續發揮。而中國的快速崛起,對海外人員的吸引力不斷增強。9月,華中農大時任校長鄧秀新與他推心置腹的談話,堅定了他全職回國的決心,當年底,他攜全家再度回母校任教。


他留美歸來種水稻,心願就是讓糧農享受再生稻種糧補貼


▲彭少兵(右)與尚禾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歐陽斌在考察再生稻。

默默耕耘栽培學科,培養農業精英人才

相比遺傳育種等學科,作物栽培生理等學科所出成果屬於公益性的“公共產品”。也許在外人眼中,這些公益性的研究成果和技術並不是那麼耀眼。因此,育種科學家所獲社會榮譽和項目經費,明顯多於栽培科學家。

實際上,良種良法缺一不可,育種學家培育的作物新品種,需要栽培學家優化栽培管理技術來實現其高產潛力。彭少兵認為,栽培學對產量提升的貢獻至少應是50%。尤其是面對當前生態資源環境日益緊迫的嚴峻形勢,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研究是實現作物生產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科研、培養學生、團隊建設和學科發展等方面,彭少兵瞄準的都是國際、國內領先的目標。2012年,他主持了“主要農作物高產高效生理基礎及栽培新技術研究與應用”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集合了國內10家科研機構40多位栽培生理專家。

這些論文數據證明彭少兵在業內的影響力:他先後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32篇,其中201篇為SCI收錄論文。2002年在《中國農業科學》發表的一篇論文被國內學術期刊引用次數高達1339次,在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的農業科技領域被引頻次排名為第9位。他多次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入選科睿唯安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入選全球前10萬名科學家排名榜。國內外同行評價彭少兵,他開展的研究緊密結合當前農業生產和環境變化的重大問題,極富戰略眼光,身上卻有中國人典型的謙恭,容易團結人來做事。

興趣是教學與科研的根本,回國工作以來,彭少兵不僅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日常的課堂教學,還在世界糧食日前夕,為武漢市格魯伯實驗學校的小學生做科普,通過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把科學傳達給學生,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彭少兵認為,只有把更多的人聚集起來,才有可能把事做的更好,而人才培養是師生的共同探索、教學相長之旅。他除了要求學生多閱讀中英文文獻,打牢基礎、培養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來提升科研水平,還要求學生到“大田”裡摸爬滾打,參與水稻從種到收的全生長週期過程,熟練掌握大田作物研究技能。從他擔任華中農大客座教授起,他和他的團隊,已培養碩、博人才60多名。

2017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為組長等10名院士專家,對彭少兵回國後的首聘期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審。經評議,專家組高度評價了他取得的各項工作成績,特別指出其在再生稻產量形成生態生理與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該突破引領了我國再生稻產業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華中農大黨委書記高翅表示,彭少兵教授以實際行動豐富了“勤讀力耕 立己達人”的校訓精神,是學校教師傳道授業解惑、頂天立地育人的典範和榜樣。


他留美歸來種水稻,心願就是讓糧農享受再生稻種糧補貼


▲彭少兵與種糧大戶在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再生稻田裡共話發展。

用心為農民做實事,再生稻成為湖北又一張特色名片

2019年國慶,彭少兵基本沒有休假,關注閱兵等時政新聞之餘,實驗室及試驗田是必去的地方。10月5日,他到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鄢崗鎮曹寨村,考察再生稻第二季的長勢情況,“沒想到這裡整村都種了再生稻,還帶動周邊多個村種了近萬畝。”他高興的說,現在再生稻不止成為了湖北的一張特色名片,還帶動了中部其他四省再生稻的快速發展。

再生稻,即水稻“一種兩收”,是指在頭季水稻收穫後,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採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發為再生櫱,進而抽穗、開花、結實,最終再收穫一季水稻。

彭少兵將再生稻選為回國後的主要研究方向,大到國家層面的戰略性建議,小到幫大米企業設計包裝、幫農戶選擇合適的機械,都在他的“操心”範圍之內。每年他和團隊成員都要把湖北再生稻主產區跑遍,幫助農民解決再生稻生產中的問題。

“喜看稻菽千重浪,洪湖再生稻米香”。洪湖老家是彭少兵常去的地方,目前,洪湖再生稻生產穩步發展,與他合作多年的洪湖春露合作聯社已開發出再生稻米的系列產品。

“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要推廣給農民使用,選擇再生稻不僅是為栽培學科做事,更是為農民做事,一定要用心”。彭少兵認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大勢所趨,而機收再生稻順應了這一趨勢。

2013年,湖北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時任省農業廳領導拍板,湖北水稻創新體系就只做再生稻,彭少兵任首席專家。

針對傳統再生稻生產頭季人工收割費工費力、再生季產量不穩、產業化開發不足等技術和產業問題,彭少兵領銜的再生稻創新團隊聯合作物栽培、育種、植保、土壤肥料、食品加工和農業工程等多學科的專家,與一線對接,開展協作攻關。

經過幾年努力,彭少兵團隊構建了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解決了再生稻生產優質品種配套、頭季機械收割、頭季和再生季水肥協同和綠色防控、再生稻專用收割機研發等技術難關;推進了再生稻米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促進再生稻米產業化。被農業農村部連續幾年列為主推技術,人民日報、新華網、農民日報、科技日報等媒體持續關注和報道。

近幾年,袁隆平等8位院士先後考察了湖北再生稻大面積示範現場,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和相關建議。“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2018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10月18日,再生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北蘄春縣舉行,12個國家的相關專家就神奇的再生稻進行了學術交流。


他留美歸來種水稻,心願就是讓糧農享受再生稻種糧補貼


▲參加2018國際再生稻學術研討會的代表在田間觀摩留影。劉濤 攝

彭少兵介紹,2013年以來,再生稻已在湖北、湖南、四川、重慶、福建、安徽、江西等南方稻區及河南信陽累計推廣近5千萬畝。2019年,全國再生稻種植面積已接近1500萬畝,為我國水稻種植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統計項目主要分早、中、晚稻,各級統計部門還沒有將再生稻種植面積作為專項統計。隨著再生稻的種植區域越來越廣,面積越來越大,彭少兵有一個心願,希望國家統計層面能將再生稻作為一個獨立專項,納入糧食種植面積統計,享受種糧補貼,助推再生稻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內容: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何紅衛 樂明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