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互聯網,他說百度優勢是技術,阿里優勢是運營,騰訊優勢是營銷,這樣對嗎?

作者九公子


個人觀點是:阿里的優勢是運營、騰訊的優勢是投資、百度的優勢是玩搜索比較早吧(不是開玩笑)。

阿里之所以如此強大,就在於阿里的強運營能力。這種強大的運營能力,首先自於阿里的電商基因,從每筆交易裡幾分,幾毛的扣錢出來;用日益提高的服務水平,來賺中小企業的服務費,這本身就極不容易。運營能力的強大,用大白話講就是,大家在做一樣的事,我做的就是比你好。所以運營能力見的是真功夫。


與之構成鮮明對比的是百度,百度是搜索出身,客戶點一次廣告就進賬幾塊或者幾十塊,錢賺的容易。因為習慣了賺快錢,所以靠苦力賺慢錢的事百度做不來。早期百度靠自己的技術優勢,實現了在搜索領域的卡位,後來其他的搜索引擎出現後,百度又是靠在網民心中的卡位,保住今天的地位的。

所以百度所宣揚的技術,只是希望能通過能技術進行卡位,而在實際情況下,技術早期沒有與對手拉開足夠的差距;在技術應用期,迅速被阿里這樣的公司趕超。隨著與競爭對手發展上的此消彼長,百度慢慢的連技術優勢也沒有了。


最後說說較為綜合的騰訊,IM和遊戲業務都是自己孵化與運營的,體現了自己在產品孵化與運營的能力。

但騰訊生態的建設中,騰訊體現了與阿里完全不同的思路,騰訊是結盟,不深入介入管理。而阿里是對投資公司的整編。所以網上流傳著很多阿里把創始人掃地出門,把原公司玩死的故事,一定層面上是對的。但是對於阿里收購的公司來說,是放手不管的存活率高?還是用阿里的管理打通存活率高。從概率上應該是後者吧。

在這裡,還是不得不佩服騰訊的投資能力。雖然有時就是阿里的鐵腕,才把一部分公司推進了騰訊的懷抱,所以騰訊與阿里的關係才是相愛,相殺,又彼此成就。其實投資圈的實力和口碑就是騰訊的優勢。


最後,對互聯網公司來說,總是從技術到產品再到運營(營銷屬於運營的一種,頭條的內容運營也是運營),如果在技術與產品上,沒建立起絕對的壁壘,後期靠真刀真槍拼命時,還是強運營的公司會笑到最後。

這才是互聯網格局如現在的根本原因。


滄丘先生


我們在評估這三個巨頭的時候,首先需要評估下三巨頭的自有優勢業務,也是護城河,簡單看看這三家的護城河:

關鍵詞:搜索、無人駕駛技術等業務。眾所周知,百度的搜索做得好不是因為核心技術優勢,而是谷歌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也就是說百度的搜索業務是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充分競爭的。在與百度接觸的過程中,風格不知道大家是否體會過?大家猜猜看?


2、阿里:

關鍵詞:電商、支付、金融等業務。電商業務及關聯業務,無人可替代。大家如果體驗過抖音、微博等平臺的電商功能,就知道只有淘寶聯盟是可以無縫鏈接這些多平臺的,目前國內我還沒有看到第三家可以無縫對接多平臺。曾經也和阿里的人打過交道,都有鐵軍風格。如此龐大的企業,至今仍保持著一線戰鬥狀態,牛X。

此外,阿里第一個提出了DT的概念,做什麼就不是做什麼的,阿里的底層技術又何止電商及其關聯業務。

3、騰訊:社交、遊戲等業務,目前來看,騰訊在社交領域無可匹敵,2C的流量之王,毫無懸念。遊戲業務更是印鈔機,微信在用吧?已經從生活到工作,無孔不入。以微信目前在國內的影響力,如果單獨分拆,估計排名前五吧。

綜合下來,阿里和騰訊構建了絕對的優勢,百度在不飽和競爭條件下,優勢也是有目共睹的,只是......

上述文字只是從三家企業的主營業務闡述,衍生業務,還是奉上外網的圖片,供大家參考,歡迎朋友們補充和拍磚。


洪一二


作為在bat,tmd待過的開發可以告訴你

阿里的技術一騎絕塵。

1.成就方面,多的不說了。光是飛天 15年來第一個獲得科學進步特等獎

2.ai方面,不用想了,阿里是國家隊,負責雲智慧城市。舉個例子,實時分析車流量,進行調度與路線分析。同時阿里還有自己的soc芯片平臺,有ai芯片開發團隊

3.前沿科技探索方面,阿里有自己的量子實驗室。還有哪個公司有量子實驗室?

4.貢獻方面。這就不說了,國內其他公司合起來也不及阿里的零頭,阿里有自己的龍井jdk,有各種Apache頂級項目

5.人才方面,獲得過理論計算機最高獎的馬里奧賽格德,進入工程院院士二輪評審,不好意思你們吹的百度李彥宏已經落選了。以前吹百度的陸奇,知不知道阿里還有facebook的首席ai科學家。亞馬遜頂尖科學家的任小楓,世界知名的量子計算科學家施堯耘

6.培養人才方面,阿里有云谷學校,湖畔大學




IT小鱷魚


很顯然只是錯誤的。除了百度是正確的,剩下阿里和騰訊是錯誤的,正確的應該是阿里強營銷,騰訊是強的產品。

1、阿里強營銷:阿里是做電商起家的,因此其核心能力是強營銷。大家不妨來回顧下阿里這些年的造節運動,大家熟悉的雙11,雙12這些購物狂歡節,都是阿里硬生生給人為製造出來的。雙11本身是簡單的光棍節,但在阿里手裡完全變成了另一副模樣,和原來的本意完全風馬不相及了。

另外,阿里公關在業內是一等一的,他說第二,就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能打造出如此強勢的公告,核心還是阿里的強營銷,外加阿里手裡控制的一波媒體資源。馬雲對媒體的掌控很早就佈局,做營銷起家的顯然很清楚掌控傳播資源的重要性。所以,阿里的優勢就是營銷,也包括運營。

2、騰訊強產品:騰訊是起家靠的是QQ,而馬化騰又是技術人員出身,因此其的核心優勢還是靠的產品。騰訊早年的競爭對手很多,即時通訊領域一抓一把,MSN、雅虎通、新浪UC、網易泡泡、百度HI、飛信,這裡面哪一家是省油的燈?但是就產品而言,這些都競爭不過騰訊,最後無一是QQ的對手。而騰訊發家是靠的QQ,營收則靠的是創新的搞出了各種增值服務,而這些服務本質上仍舊是圍繞這產品自身來的。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再度能持續輝煌,靠的是微信的崛起,而這仍舊是一款APP產品。從單一的社交工具打造成了一個超級APP,一個相對封閉的平臺。顯然騰訊靠的是產品崛起,這才是其的強項。騰訊的營銷其實很爛,根本就不是阿里的對手。

3、百度靠技術:這點是沒說錯的,百度起家靠的就是技術,中文搜索引擎國內就其最強,否則早年就不會獨此一家。即便谷歌在國內時,百度還是能和其乾的半斤八兩。百度現在的問題就是過於依賴搜索,賺錢就指望它了,搞的烏煙瘴氣。但是,別因為這樣就覺得百度的技術就很差。另外從今年春節的紅包活動也能看出百度技術上的底蘊,短時間的爆發的流量盡然沒有讓百度癱瘓,可見技術上做足了準備。而前些年阿里、騰訊和春晚搞互動紅包時,都是曾經出過問題的。

總結:你朋友怕是不是互聯網行業的人,或者是95後剛入行,對BAT三家都只知道點皮毛而已,對他們的發展史一無所知。



Lscssh科技官


企業成敗與否最重要是企業的舵手,掌門人。

阿里,騰訊,百度它們之間最大的差距,其實是掌門人的視野及胸懷之間的差距。

蘋果離開喬布斯,它就開始走下坡,因為喬布斯帶走企業的靈魂。

如果阿里離開馬雲,那阿里肯定會逐步走下坡,因為企業靈魂帶走了。

企業不是單純戰術,單純營銷,還要有思想靈魂。阿里離開馬雲後還有多少最初的夢想與靈魂,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至少從世界歷史,無論政界,商界重要人物離開,都出現一些波折。

在我看來阿里最擅長的不是運營,而是戰略佈局,其次才是運營。

騰訊最擅長不是營銷,而且開發出優秀產品QQ及微信,但是騰訊其實除了微信,QQ外好像也沒有好的產品(害人的遊戲不算),在5G到來後,微信還能否踏準節奏還很難說。在我看來,5G會有一個全新的社交模式出現,其實現在有一些技術已經突破,新的社交模式肯定會很大不一樣。

百度,在一些AI技術方面走在前面,但是5G時代AI技術是百花齊放,百度也是小小一部分,只要稍不留神,現有一些AI及無人駕駛技術,就會新的工業智能物聯網取代。

在我看來5G初期戰略佈局最重要,佈局一定要以人為本出發點去做戰略佈局。不管是技術研發、產品開發、還是運營等,一切以人為本。


老字號品牌


並不是,我的結論在技術方面的話,是阿里>騰訊>百度。就說一下現在市場風生水起的AI技術,說白了就是人才+數據的組合。

人才方面,阿里有達摩院,匯聚了全世界10多名IEEE FELLOW、20多位頂尖世界頂尖大學的教授,一半科學家擁有頂級大學博士及以上學歷,而至於數據方面,阿里的移動應用平臺幾乎覆蓋了超過20個領域,一手掌握真實、有效、新鮮的數據,使得自己的AI能夠在實戰訓練中摸爬滾打,不斷盡心自我強化。相比於地平線、商湯這一類需要自己買數據或者蒐集數據的團隊的數據更多且更真實有效,無需擔心經過二手處理的。

40多項目全球第一不是誰都能輕易做到的,阿里除了是當年那個商業奇才,已經逐步在向技術大亨轉變了。真正實現了把基建與AI貫穿一條線,並且率先落地商業化。

騰訊選擇AI其實做的也不錯,但是和先發制人的阿里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無論從人才方面,還是數據的規模來說都不及阿里。騰訊主要集中在OCR和人臉識別這樣的視覺領域,但阿里已經可以做到語言方面的突破了,注意,是語言而非語音,譬如輸入一段文字,自動合成名人和客服的配音,還有望能夠突破圖靈測試,讓世界AI技術達到一個新高度。

而百度之所以選擇搞AI是形勢所迫之前的戰略層面失誤的積累,而非主動選擇,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變成了“潑水節”,從2013年開始的PC向移動端轉移開始,百度進入市場就晚了,而後開始打外賣的主意,百度外賣一副好牌打得稀爛,甚至因為貪腐問題、內部矛盾敗了自己的名聲。而至於百度引以為傲的搜索技術,現在也是內憂外患,在外有360、搜狗等這樣的後起之秀,在內魏則西事件影響頗大,其後百度的名聲一落千丈。


筱說家


還記得前段時間@吳軍的評價:

百度從七八年前起,其實基本上已經屬於一個僵化的公司了,已經沒有希望了。百度的二號人物永遠是離職的。很多技術它都是起的大早,趕了個晚集。


騰訊從來沒有過To B的基因。事實上,前兩天還跟一些朋友講,就說他們就一直堵在人家那個做雲計算,堵在人家這個企業的門口,甚至主動給人家企業先打個一百萬進去,說你把數據遷移到我這。


以前的事,應該說已經過去,在“後BAT時代”,百度已經被字節跳動給取代了。現在叫TAT時代,及“騰訊”+“阿里”+“頭條”。

馬雲確實是運營高手,一個不懂技術,在沒有錢的時候,讓一幫兄弟願意跟隨,更有像蔡崇信放棄當年的70萬美金的待遇投奔馬雲,足以說明這位領袖一定很有組織和運營方面的魅力。

馬化騰是技術出身,而微信之父的張小龍也是技術出身,有沒有發現,真正的社交產品都是一幫宅男給作出來的,因為這種人很懶,不想社交,他們的想法是,能不能坐在家裡社交呢???所以說騰訊的優勢不是營銷,而是產品能力。

而李彥宏雖然也是技術出身,但是他喜歡社交,於是感覺什麼都自己行,再也沒有在公司出現真正的二號人物了。


瞭解上面的特點之後,不難發現,一個公司的基因,其實也創始人是分不開的。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有什麼樣的下手。

百度是為錢而生的公司,阿里是一幫人的公司,騰訊是朋友關係網的公司。


汽車智能分析


如果單純的從產品的角度出發,我想這樣分析是對的,但是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迭代更新,如果站在一個普通戶的理解上,BAT這麼定位, 我都不認同。

百度:當初李彥宏從華爾街帶來了讓全體國人都耳目一新的搜索引擎,方便.快捷.高效.那時候人們都親切的稱之為“度娘”。面對長期霸佔搜索引擎第一位的同時,百度做了什麼?是不是誰給的錢多,誰就可以上第一位,不管你是幹什麼的,甚至你搜索一個問題,頭幾位置出來的並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各種應用類APP下載,好不容易往下翻到了答案,一打開可能又是一番景象。面對用戶,百度到底是站在了什麼角度,APP需要變現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沒有底線的變現就是有毒產品,早晚被用戶遺棄。


請問現在還有多少人用百度搜索,今日頭條的搜索是不是更乾淨更方便。

阿里:阿里最初的想法就是搭建一個為賣方和買方提供一個可以交流的平臺,讓有產品的企業賣貨不在難,讓消費者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但是做著做著我們發現,阿里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迭代了很多產品,所有產品都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最大化的提升用戶的體驗度,我曾經多次講過,阿里即是一個公司,更是一個時代的創新者和改革者。

請問,國內有幾個這樣的公司,可以實實在在的為用戶帶來真正的變革。

騰訊:騰訊的優勢在於互聯網創業初期,靠著社交軟件快捷和方便積累的大量的用戶群體,應該說是絕對的技術大牛,隨後又在支付領域打破了支付寶的一家獨大。但是對於用戶而言,除了兩款社交軟件,騰訊可能就剩遊戲了,遊戲這個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騰訊的產品優勢依然很好,迭代的速度也快,,如果單純的從一個技術公司的角度出發,騰訊很優秀。但是作為用戶我們仔細想想騰訊給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效益,一個公司之所以能成為大公司,我想絕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公司能賺多少錢,而是為這個社會帶來多少正確的價值觀。

希望。騰訊在做好技術的同時,更多的應該從社會的價值來考量。


家居海邊


題主朋友說出這番話看來是還停留在傳統印象中吧,現在BTA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就拿阿里巴巴來講,還拿人家當作一家電商公司嗎?他們的優勢其實是技術。

大家仔細想想,現在提到阿里巴巴,第一印象已經不再只是淘寶、天貓,還會想到阿里雲、螞蟻金服等等,阿里巴巴早已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此前,畢馬威KPMG就發佈了2018年全球科技創新報告,對科技顛覆式創新者進行分析。其中,阿里巴巴超越Facebook、亞馬遜、谷歌等美國科技企業,成為全球最具顛覆能力科技企業。足以見阿里巴巴的技術實力,已經為全球公認。

在科技研發方面,阿里雲也是首屈一指。去年年底普華永道發佈了一份名為《2018全球創新企業1000強》的報告,其中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的研發支出連續三年居中國上市企業之首。普華永道表示研發費用的投入其實就是是衡量企業創新力的關鍵標準。2018年阿里巴巴的研發支出達247億元,是騰訊的1.3倍、百度的1.8倍,研發費用更是佔到總收入的比例15.65%。

而這也使得阿里巴巴的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在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一,相當於每兩名員工中就有一名是技術人才,這樣的高比例就連亞馬遜、微軟、英特爾等科技名企都排列其後。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巴巴有了全球排名前三的阿里雲,還有具備全球領先研發技術的達摩院。不僅如此,阿里巴巴還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今年將推出神經網絡芯片。看到這,你還覺得阿里的優勢是運營嗎?

總結:研發方面不斷的投入、對人才友好的科研氛圍、以及世界領先的技術能力,阿里巴巴的科技才是它最大的秘密武器!


掀開互聯網面紗


你朋友說的原則上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除了騰訊的優勢是營銷這句話我不太認同,首先說一下百度吧,因為谷歌也有一些技術是從李彥宏的論文裡面獲得的,比如李彥宏的“超鏈分析”技術, 當年谷歌剛起步的時候,也參考了很多李彥宏對搜索引擎技術上的分析建議。正是因為百度屬於一個技術派的公司,所以,他們有很多本身可以經營的很好的產品,卻因為缺乏營銷思維概念,而夭折了很多產品,比如說曾經的百度有啊、百度空間等產品,雖然百度擁有非常龐大的用戶體系和用戶粘性,卻依然失敗了一個又一個產品。

阿里的優勢確實是運營和超前的市場分析,馬雲並不懂技術,但是他能凝聚一群人才,這為他後期的運營風格奠定了基礎,前期能夠讓一群食不果腹的人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一起去創業,足以說明這位領袖一定很有組織和運營方面的魅力,所以,阿里在後期的運營模式上做的就非常優秀。

至於騰訊,說他營銷做的好,說實話,還不如人家攜程的一半做的好,騰訊主要是依賴龐大的用戶群體,不斷的開發一些虛擬類商品來盈利,比如QQ會員、藍鑽、綠鑽、遊戲等產品,這些東西不能說營銷厲害,而是利益化太嚴重,營銷這個詞是個褒義詞,我感覺用在騰訊身上,總感覺很彆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