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愛情,如何理解愛情?

冬至落雨



愛情,一種男女之間美妙的情懷。愛的激情性,使人感覺它可濃濃到天地融合,可淡淡到無影無蹤。愛的激情性具有的不確定感,致使人慾望愛又不信任愛,更不相信有永恆的愛。感覺愛情既令人銷魂也令人消志,既使人迷戀也使人迷失。從上帝造出人開始,愛情就成為人最深層的追求,它深刻到“對象一個可以代替主體生命的全部,而失去這個對象就失去主體的全部”。古往,許多戰爭是因奪愛而發生,許多英雄是為愛而殉情。今來,許多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是因仇而生,許多家與家,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是因情被傷,許多個人為了愛情而捨棄其他,因為愛情而喚起了生命的所有力量,也有的人因為沒啦愛情而殺人或自殺……


所以,愛情本是一個悖論,它既可拯救人也可摧毀人。愛情是上帝給人類的最高貴禮物,也是對人構成最傷痛的利劍。


生活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都集中在愛情裡,她似乎掌握了人性的秘密,成為支撐人實踐命運的原動力。但,愛情的悖論警示,人必須發展一種理性力量,以駕馭激情愛的悖論。


那麼,理性力量也是一種情,由愛的悖論所產生的不讓愛受傷的愛護之情。在此基礎上,愛情發展出了具有超越性的魅力:理解,寬容,接納,奉獻,創造等力量。人類發展到紛繁複雜與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愛情少了原有的激情和浪漫,多了理性的超越,人們對愛情(悖論)的駕馭,試圖建立在對對象優美的敬重、欣賞,對對象缺陷的尊重、接納能力的基礎上。


可這一理性的超越,理論上成立,現實中不存在。客觀說,只有極少數人能達到,多數人做不到。現實告訴我們,在兩性配對中,大多是從“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到“婚姻是互相攻擊的戰場”之現狀。人類在經營和駕馭事業的能力上,遠遠超過了經營和駕馭情愛的能力。你能見各領域的世界幾百強,並不斷刷新記錄的排行榜,卻不見有感情高手的排行榜,倒是聽說為情所困的比為錢所愁的人更多,看到婚姻破裂的比企業倒閉的人更多。


人啊,經營情愛的低能,只說明情愛這東西太高深莫測,它幾乎超越了人的理性能力所掌控的範圍。


熊玲心理諮詢


愛情是一種情感抑或一陣衝動?是大腦的化學反應,還是完全不同的其他東西?數百萬年來,這個問題主導著我們的文化和人際關係。

不過,愛情究竟是什麼呢?

愛情的力量強大到足以驅使我們創造新的生活,或者去毀滅它。儘管我們試著去破譯愛情,或者至少是表現愛情,並因此創作出了無數的書籍、詩歌、電影、戲劇,還催生了各種職業,但我們能不能確定愛情到底是什麼?

《連線》雜誌向神經科學家迦比婭·托勒凱特(Gabija Toleikyte)以及生物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諮詢了她們對此的看法。

愛情是什麼?

這兩位科學家都認同,愛情不是某種可控、可調或可開關的東西。相反,愛情源於我們潛意識的深處。“我們潛意識中的信息大約要比理性頭腦中的多10倍,”托勒凱特告訴說道,“所以,當我們真的愛上一個人時,感覺好像是一瞬間的體驗,但我們的大腦其實在非常努力地計算和產生那種感覺。”而費舍爾對浪漫愛情的定義是這樣的,她不那麼浪漫地將之描述為“人類在數百萬年前進化出來的一種基本內驅力,旨在讓我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唯一的配偶身上,並開始交配過程。”所以,愛情是人類潛意識進行的一系列複雜計算,讓我們獲得了一種自己無法控制的情感體驗。

我們如何辨別自己的情感體驗是不是愛情?

費舍爾表示,關於心愛之人的一切都會對我們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開的車跟停車場的其他車是不一樣的,他們所在的街道,他們居住的房屋,他們喜歡的書籍,關於這個人的一切都會變得很特別。”雖然你或許能列出對方讓你不喜歡的地方,但你也有本事把這些方面全都拋諸腦後,只關注對方讓你心動的地方。再有就是由愛情帶來的強烈能量和情緒波動:一切進展順利時,你會興高采烈;當對方不發信息或者寫信給你,也不約你出去時,你會陷入可怕的絕望。

從生理上來看,愛情會讓人口乾舌燥、忐忑不安、膝蓋發軟、產生分離焦慮,以及渴望性愛和情感聯繫。“你會希望對方打來電話,寄來情書,你會有很大的動力去贏得那個人的心。在戀愛時,人們會做出一些相當了不得的事情。”費舍爾如是說。

在費舍爾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17名剛剛幸福戀愛了七個半月左右的被試者,並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顯示,被試者的腹側被蓋區(VTA)處在活躍狀態,而大腦中的這個區域負責產生多巴胺,並向其他區域發送刺激信號。“這個工廠是大腦獎賞系統的組成部分,是產生慾念、渴求、熱望、能量、專注和動力的大腦網絡,”費舍爾寫道。她發現,這意味著戀愛的人處在一種自然“嗨”的狀態。

愛情能長久嗎?

從蜜月期到七年之癢,很多理論認為愛情註定不長久,甚或不可能長久。但托勒凱特認為,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愛情。她說,作為一種情感,愛情具有後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深層次聯繫能夠產生承諾和某些習慣,並建立邊界,讓人可以確認自己在愛情關係中的位置。“因此,形成更豐富體驗的愛情是可以持久的。不過,如果其中有任何步驟遭到破壞,比如某個人發現了對方偽裝之下的真面目,那可能使體驗發生變化,”托勒凱特表示,從情感層面上說,愛情仍然是大腦化學過程的一個功能,而這個過程是一直變化的。“有時候我們無法感受愛情這樣的情感,有時候我們心無波瀾無法感受任何東西。”

費舍爾說,她完成的一項研究證明,愛情能夠長久(或者至少是在結婚幾十年後仍能存在)。在該研究中,被試者是15名已經50、60歲的已婚者,他們告訴費舍爾,在結婚這麼多年(平均21年)之後,他們仍然在戀愛。費舍爾對這些人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發現,被試者的某些大腦回路,那些強烈浪漫愛情的基本大腦通道,仍然是活躍的。“這些長期相處的伴侶仍然能夠感受到浪漫愛情早期階段的一些激情,所以,是的,愛情有可能長久,”費舍爾說道,但她也提了個醒,“你必須選對人。”

是否存在一見鍾情?

托勒凱特和費舍爾都篤信,一見鍾情確實存在。而且不止於此,這件事還很容易證明。

托勒凱特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跟丈夫就屬於一見鍾情,兩人在交往一年後就結婚了。“我認為,我們兩個人的大腦都計算得出,我們彼此以某種方式擊中了愛情中心的‘甜蜜點’。從那一刻起,我們就全身心地相愛了,”她說道。不過,對於托勒凱特所描述的體驗,你無法也不應該效仿。愛情如何發生並不重要,有時候自然而然就來了。

費舍爾把愛情跟大腦的恐懼系統進行了對比,“恐懼可以隨時被激活,憤怒是這樣,快樂是這樣,悲傷是這樣,浪漫愛情這種基本感覺也是這樣。”不僅如此,費舍爾表示,愛情來得太快可能有進化上的特別原因:我們的祖先是以小團體的形式生活在一起的,他們平時不會經常遇到很多人。“所以,如果一個年輕的女孩被家人帶到一處水潭,她看到水潭另一邊有一個可愛的男孩,那麼她立刻被男孩吸引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會經常跟其他人交往。”

愛情有不同的類型嗎?

托勒凱特認為,沒有。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愛情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即便通往愛情的道路肯定是千差萬別。“有時候人們需要相處很長時間才能彼此萌生愛意,有時候人們很快就檫出了愛情的火花,有時候愛情忽冷忽熱,於是我們給那些體驗起了不同的名字。”

費舍爾認為,有三種不同的腦區系統是面向交配和繁殖的——性驅力,浪漫愛情的強烈感覺,以及深度依戀的感覺——她說,它們經常被誤認為是逐步進行的,但其實可以以任何形式被激活,而且可以同時存在。“認為性驅力是起點,然後發展到浪漫愛情,再接著變成依戀,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她說,“你可以從自己對大學、單位或社交圈中某個人的深度依戀開始,然後時移事易,突然之間你就跟這個人產生了浪漫愛情。”

愛情的目的是什麼?

托勒凱特說,愛情是為了生存,“你無法獨自在非洲熱帶草原上生存,你也無法獨自在叢林中生存。因此,愛情或其他情感依戀也許是為了讓我們善待彼此,有時候能夠為別人奮不顧身,並真正考慮到別人的需求。”

費舍爾也認同,愛情在數百萬年前出現是為了推動物種的發展。“愛情進化出來是為了開啟交配過程,97%的哺乳動物都不會配成一對來照顧它們的下一代,但人類會這樣做。”她說,“人類配對結合是在大約400萬年前出現的,而浪漫愛情的腦區系統也隨之進化出來,從而讓我們能夠跟某個特定對象開始交配過程,以便我們的DNA能夠延續下去。”

翻譯:何無魚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 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造就


關於愛情在進化需求層次上的微觀經濟模型整合

賴仲達

愛情心理學目前仍是一門不完善的學科,在各國均有相關研究資料。本人通過對全世界各地學術研究資料的整合與分析,並加入了新的問卷調研、觀察實驗法得出的一些匹配佐證,提供一個目前較為完善的愛情科學模型。

我們知道,實則上,可用於愛情心理學分析的科學手段,主要為兩種:

①進化心理學②認知神經科學

在這裡,由於認知神經科學是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一個同類理論,因此,我們將認知心理學的原理,也加入到關於愛情的分析當中去。同時,在愛情層面上,可能出現的分析手段分別為生物學、心理學和經濟學模型,我們將其共同整合。

大家知道,愛情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研究方向。它本身存在大量差異,這是科學家第一步便認識到的問題:許多細節無法進行普適性的量化研究。如愛情本身存在文化差異,不同國家的文化方向、價值觀都存在差異,甚至有衝突的現象。因此,科學家並不認為愛情是一種普遍的生物共同現象,而認為,在心理層次上愛情應當是一種“心理偏差”效應。

既然是心理偏差,那麼肯定有決定偏差的因素存在。科學家發現兩個客觀存在的現象:

①人類愛情本身的價值觀各有偏差②但人類對於愛情本身的主觀感受存在完全一致的心境體驗

正因為有這種“完全一致”的心境體驗,上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提出了模塊化研究愛情的構思,即根據不同的心境體驗所帶來的激素水平的異同,看做量化條件,並以神經科學的模型來研究愛情。由此愛情心理學正式納入科學實證研究範疇。

在這裡,本文只總結科學家關於男女之間,“浪漫之愛”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存在科學實證研究結論,但是鑑於愛情的很多延伸現象,確實仍未有更好的量化研究方法,因此我們目前仍然要帶入一些人文層面上的心理學模型作為推理參數。

一、浪漫之愛的起源

既然愛情本身是人類共有的心理偏差,且記錄時間長達數千年,並有相同的心境體驗,那麼生物學家首先提出觀點:愛情應當是人類在進化層面上的一個心理–生理產物。它同時具有兩個特點:

①進化層面的產物②心理–生理現象

第一層面的結論便認為是人類為了某種進化問題,所產生的大腦機制,這意味著可以利用進化心理學作為研究;第二層面則是,這種機制同時具有心理生理的本能性反應,即利用認知神經科學作為研究工具。

在對愛情進行實證研究中,科學家進一步在實驗法和調研法中,發現實驗數據明顯支持進化心理–生理機制這個結論,幾乎每種實驗都指向尋求生育和激素水平提升這兩個需求。科學家認為,愛情應當是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進化需求上的缺陷,而利用自己進化當中的優勢,與異性進行互補的尋求–交換過程。這層面的解釋可以總結為:

愛情是進化層次上的認知偏差。

在認知偏差的前提下,我們必須要指出,造成認知偏差的原因有許多,但既然指向生物進化,我們便可以從進化論(生物傳遞向下一代傳遞最適宜環境的基因)中總結生物的一些本能需求:

①生物有存活的需求

②生物有保證基因優質性的需求(即控制突變是否符合環境有利性的需求)

③生物有生育的需求(保證適應環境的基因可以正常複製轉錄)

④對以上一切的增強性保護、延續

由於基因以性狀體現出來,因此,②可以解釋為對於性狀本身的管理,即身體本身的管理,根據環境來控制是否突變;由於人類社會已經基本喪失了明顯個體差異的突變,因此,②可以解釋為對於身體、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

科學家認為,在當代中,①是男女共同擁有的優勢,②③則是女性具有一定優勢(原則上③的優勢為男女共有,但因為男性在②基因優質性保證上並不具有太大優勢,因此降低了③生育上的優勢),④則是男性具有較大優勢。

同時,科學家認為,進化優勢以顏值和行為表達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理論:當代男女在這四個層面並不是真正具有優勢,而是具有“潛能優勢”,即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心理潛能來解釋:現代人類只是具有趨向進化需求價值完美體現的潛能而已,但真正實現優勢,則需要長時間的自我價值提升。

簡單而言,我具有為女性增強保護能力的潛能,但目前還不能稱之為“優勢”。這點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進階:

1、生理需要→存活需要

2、安全需要→身體、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需要

3、愛與歸屬感的需要→生育需要

4、尊重需要→對全體進化需要的保護增強獲得的心理體驗

最後的自我實現需要被認為不屬於進化需求層次,而是社會心理產生。也就是說,人類是在不斷的提升在“進化需求”上的自我價值,但浪漫之愛產生時,人類其實還不具有足夠多的自我價值。

簡而言之,現代生物學普遍認為,浪漫之愛起源於青春期,而青春期的孩子,卻並不具有足夠多的“身體、心理健康管理能力”和“對於進化的保護能力”。

這種價值不對等,被認為正是男女分手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在有關愛情的一個基礎理論當中,科學家就曾經探索過“真愛”究竟是什麼。下面我們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提供一個社會認知層面的“真愛”可能原理。

二、真愛—讓渡價值模型

科學家也曾經長期探索過人類關於真愛的認知。

事實上,在早期,心理學家曾普遍認為,真愛或許的確並不存在,只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進化需求,進行幻想出的一個“美好框架”而已,或者說真愛是理想化模型。

但有一批科學家卻始終認為真愛或許存在,因為他們在許多自我認知的年老者調研數據中,發現確實存在一種符合社會“真愛”認知的愛情經歷:

①一對情侶之間可以形成長期不分手的現象,甚至直到生命晚年。②情侶之間始終有斷續的激情(縱然被科學家認為並沒有激素水平了)存在。

科學家首先從神經遞質水平來研究這種現象,他們發現,事實上,在神經遞質水平層次上,人類的愛情是這樣一個過程(以初戀→多次戀愛→結婚為進程):

①初戀的形成期,即我們通俗講的“撩妹撩漢”,由苯基乙胺的大量分泌進行神經衝動的主導。

②初戀的過程期,情侶感受到的浪漫美好,由多巴胺、5–羥色胺大量分泌為主進行主導。

③當情侶之間的浪漫之愛進行到一個時期後,大腦會逐漸停止這種大量分泌,並開始迴歸正常認知,從浪漫之愛開始→結束這個現象的時長,在大量情侶的調研當中並沒有發現準確數值,但普遍會發生,大約時長範圍在18-30個月,科學家認為不超過4年。這種浪漫之愛的時期被命名為激情期。

激情期的社會認知調研結果則是如下:

可能是由於大腦結構的差異,激情期過去後,男性一般先感受到“心理動力”的缺失,即“不願意再向對方進行付出”。由於在社會認知層面,忍受對方缺點也算一種“付出行為”,因此當男性不願意再忍受對方缺點時,女性則會持續向對方索取並抱怨——形成某種價值上的衝突。

衝突進行到一個時長後,情侶之間就會發生斷開現象,即分手。

按心理動力學的解釋,男性在分手後約1周時間內,進入一個壓抑狀態,即將分手對自我造成的傷害,被壓抑進潛意識內,但會在一週後爆發,逐步形成心理缺失感。而女性普遍不存在壓抑期,在短期的傷痛過後重新步入新的感情追逐正軌。

在這樣的社會認知層次下,科學家發現存在一個更加普遍的差異現象:

當男性形成心理缺失感後,其產生一種“自我激情需要”,於是便很快進入新的愛情伴侶尋找過程,但始終無法再次滿足“自我激情需要”。在問卷報告中,有多數男性表示“會轉向尋求性的需要”。

當女性受到感情傷害,走出後,則是會形成一定的心理陰影,便對感情產生拒絕感。問卷調查則顯示,她們的認知趨向於“需要感情傷害的補償,但是又懼怕再次受到現任男性傷害,缺乏安全感”,少數女性則進一步產生“利用金錢、或多個對象的資源綜合,尋求安全感,並補償自身傷害所帶來的缺失”。

科學家認為,這是社會認知層面上的“渣男渣女”形成因素之一。但因為目前有一種新的戀愛價值觀“國內00後早戀價值觀”被發現逐步趨向於這種現象,於是科學家並不認為渣男渣女全部由該因素產生,而是還可能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傳統文化封建”等因素的激發(有人曾對00後進行過調研,發現00後普遍對家庭具有怨恨,且早戀現象極其普遍,他們的戀愛觀也是趨向於“渣”的社會認知)。

那麼愛情一定會遵循這樣的規律嗎?科學家認為不是。

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對這個現象有了很好的幫助,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擬發現,倘若將人類大腦的信息儲存的初始值,設定為“具有某種進化需要的本能(數據)”和“具有某種進化潛能(不完善優勢的算法)”,在人類的戀愛過程中,初戀事實上是這樣的應答機制:

①當產生一個較為滿足自身進化需要的信息(即對象的模擬)時,大腦提示向該信息的源,提供更多詢問數據(即提問)。

②當產生一個較為滿足自身進化所需要的多量信息並進行儲存時(即和對象產生感情的模擬),大腦將會提示向對方的優質信息,反饋更多信息(加句題外話:我的翻譯能力實在是……只能到這了)

科學家認為,這其實是這樣一個運算邏輯:

①產生一個匹配自己進化需求的對象,大腦提示過去“撩”。②產生一個對象並建立感情後,大腦提示向對象“付出自身價值信息”。

付出價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科學家認為,實際上大腦的意思是這樣的(形象化比喻):

“呀,這裡有我進化需要的對象……我過去問問TA能不能屬於我……呀,可以屬於我……那我就付錢了……”

其中,這個形象比喻的前半段,科學家認為是感情建立前的大腦工作,即苯基乙胺為主的一見鍾情;這個形象比喻的後半段,則是被認為戀愛過程中多巴胺為主導的激情期,“付錢”就是代表神經遞質的大量分泌,形成向對方“付出的心理動力”。

分手關鍵點正是在於→

我需要你→但你提供的價值不足啊!

因此,科學家從價值層面入手,將經濟學當中的讓渡價值理論和社會交換論引了進來,並匹配他們調查到的、年老者關於真愛的認知問卷報告,得到了比較明顯的匹配:

“某甲:我認為……真愛就是我需要我老伴,老伴也需要我”→某種價值的需要

“真愛應當平平淡淡,相互扶持”→價值的相互性

“我們保持四十年不變的愛情,秘訣就在於,我妻子每年都會發明新菜,而我每年都陪著她一起吃”→讓渡價值體現

由此,科學家總結出一個框架:

真愛可能是在進化需求上,男女相互滿足讓渡價值。

事實上,很多資料也都是我查到並翻譯,並不完善,只能當做一種現象來初步判斷。我還從國外一個學術論壇上找到了關於真愛的一個總結,個人認為比較完善:

技能法

①情侶雙方要建立起為對方付出一輩子的決心。②情侶雙方必須相互學習一些技能,每人掌握的技能數量≥1,越多越好。③這項技能,必須是對方所需要的,越需要越好。④在這個技能上,發揮一些自我創新,如做菜→創新做出新菜,服裝設計→為她量身打造她最喜歡的服飾,化妝→為她畫一個網上教不到又好看的妝,等等。⑤為了對方,儘量改掉自身能改的缺點。

賴仲達


近年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愛確實不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情感,而是一個個產生了“積極共振”的瞬間,每個這樣的瞬間都伴隨著身體、大腦、激素水平的變化。當我們感覺到“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往往說明我們與另一個人之間存在很多個這樣的瞬間。

而且,也許你還不知道是,愛情是可以被管理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8a39adc8746517b1fd2438ff037b706\

知我心理學


你知道深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嗎”“就像房間裡黑了你不是先去找燈,而是先去找他。”

“知道要放棄一個喜歡了很久的人是一種什麼感覺麼”“就像是明明決定要早起卻發現窗外是黑夜”

我想愛情是一個逐漸領悟的過程,心智成熟的過程,其中苦甜自品。

我不認為愛裡面存在欺騙,過去愛你是真的愛你,現在不愛你也是真的不愛你,這都是不撒謊的。有些人難過失落是因為把愛情想的太長久,不敢相信愛情本是一瞬間或是短期的事實,或許你也懂,只是兩個人總有一個先不愛,一個仍在愛,愛有一見鍾情,不愛則永不同步。

對我來說愛情要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彼此鼓勵的基礎上的。

你所經歷的好的不好的都是愛情。愛情的好壞取決於兩個人。



栩小沐


愛情是人性的兩個極端,愛情會讓你在開心的時候,不由自主的揚起嘴角。在你痛苦的時候就像是入地獄一般,愛情是兩個同頻的正負極磁鐵,在特定的距離內,就會被深深地抱在一起,需要很用力才能將彼此分開。

愛情是一個甜蜜到無法形容的東西,它會讓你自動屏蔽周圍的世界,眼裡心裡都只有他,無論身邊的人多麼好,身邊的景色多麼誘人,都絲毫不能分去此時的吸引力。只要有她的世界,連空氣都是誘人的。

愛情來時,任何美麗的事物都比不上它此刻帶給你的安寧,但內心去又波濤洶湧。讓你不見時魂牽夢縈,時時刻刻都期待見面的那一刻,甚至興奮到睡不著覺。

當愛情從你身邊抽離時,就感覺抽去了你的精氣神,讓你無精打采,什麼事情都不想做,整個人都失去了光彩。自己的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食無味。情緒低落,無精打采,就如被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耷拉著腦袋,毫無生機。

愛情來時一罐蜜,愛情去時,一把刀。插在心間萬般疼,無論你拔不拔它都在你心裡留下了創傷許久,很久才會慢慢癒合。


婚戀專家魏亭亭


什麼是愛情?

歐陽修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鳥兒已經飛過。”

卞之琳說:“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

歷史上的文人騷客告訴我們:愛情無法被定義!任何被定義的愛情都是醜陋的。

現代心理學給愛情下的定義是:


愛情是人際吸引的最高級形式。是身心成熟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

至於身體成熟好說,心理成熟就不好界定了。於是我們有了判斷: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心理不成熟啊。


至於高級情感?難道父母親情就不是高級情感?同性戀注意了,愛情是異性之間發生的高級情感,你丫就一低級趣味。

心理學家姑且說之,我們姑且聽之。

佛陀說:“愛和恨從來就不曾分家。無論人們愛它或者恨它,都只是自作多情而已。太陽從來不曾愛過或者恨過任何人。菩薩也是這樣,他們超越了愛和恨,所以,現出了廣大平等的慈悲。”


愛情,愛情是什麼?愛情是風中飛舞的一片落葉,行色匆匆的路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即使被風吹落在身上,頭髮上,也渾不在意的用手撣開,然後繼續趕路。

而有人不經意的瞥了它一眼,便被它在空中飛舞的姿態所吸引,渾然不覺的跟隨它的節奏呼吸,跟隨它的飄蕩起舞,跟隨它的腳步前進,午夜夢迴,轉輾反側……


阿斌的生活VLOG


一、“情”是喜歡,因喜歡而想得到;“愛”是付出不求回報。佛祖絕妙地詮釋了“情”(即喜歡)與“愛”。有人問佛祖“情”與“愛”未何物,佛祖指著一個孩子,只見孩子站在花前,觀賞,沉迷,最後伸手摘下了花朵,情即喜歡,喜歡就想得到。佛祖又指了另一個孩子,他正為花澆水,他擔心花會被烈日炙烤,用身體為花兒遮陰,這就是愛,愛就是付出。愛情中的人想擁有對方,這種親密關係具有排他性 ,愛情是“貪婪”的,容不得別人插足;愛情是付出不求回報的。“愛”+“情”=“愛情”。


二、“情”是關心、喜歡對方的心理、生理和行為的總和。這情裡有兩性之間的情,也有友情、親情;“愛”是“情”的度數——摯愛,也是區別於其它感情的標誌——通常專指兩性之間的感情。

三、愛情能讓人體驗快樂到底有多快樂;痛苦究竟有多痛苦;讓人想離開又忍不住頻頻回首;讓人置身在嚴寒中卻感到對方給予的心裡的溫暖;讓人在黑暗中看到曙光。


兩情同依依:愛情美好但不能度數太高而傷人傷己;沉浸在愛情中的人也要抽身想想自己的社會責任——關愛父母 ,關愛社會。讓我們互相關注。


兩情同依依


大多數人認為,愛情只屬於男女之間。我感覺不盡然,讓你飛流的事物總會有使君傾愛的氣勢,孩童與玩具,少年與遊戲,創業者與事業,藝術家與作品,都是一種類似愛情的滿心欲致忘我的境界。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我想表達的是每個人的愛情觀都不相同,一個人的愛情觀也可能不一樣,它就像孩童、少年、創業者、藝術家的過程一樣,難有終生持續的激情爆燃,只會有一輩子的守候與攙扶,相處除了彼此的珍惜與欣賞,生活還需經心的精雕與細琢。

有人說,我的愛情就是完美的,認準了的,選擇了就不會放棄,親密的如膠似漆,豪壯的山盟海誓,驚天泣神的感動,赴湯蹈火的氣魄,為了你,捨我其誰?精心呵護的獨好與唯美,總會在歲月的長河裡跋涉,亦或在心靈的荒漠裡踽行,歷經塵世紛繁,不知能否堅持到後來的我們。

等到悟得人終老,方懂惜守銀髮妻,終難得的是你我一生也不厭嫌,畢竟相看兩不厭的只有敬亭山嘛











山不轉人傳


信任

兩個人的生活,可以過得很幸福也很簡單,只要彼此信任,可是要做到就十分棘手。彼此不問的默契是緣分的極致,神仙眷侶的理想關係,一般人若對此生出妄想,反而是魔障。

彼此信任,並非心照不宣,那應該是艱辛克己之後的通暢交流,謹慎保持距離的敞開心扉,對答如流地知無不言。那是需要心力投入的日常維護,又常常是勞心傷神的。僅對個人來說,又總是得不償失的。只是要知道,兩個人生活,就不能一個人算計。

彼此信任,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做到的,都已是身心俱疲,傷痕累累,這其實是個痛苦磨人的過程,兩人在各種障礙之中,艱難求索,彼此手中的餘溫,讓人不能放棄,偶爾有意無意地鬆開了,就嚇得失魂落魄,又忙不迭地牽了回去。從此再不敢問,痛並快樂吧。

不過為這樣丁點的事著迷痛苦,這也就是愛了。因為相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信任。看到了吧,信任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而且也不是很美,更像是危機感裡的自欺,不過人也不能毫無掩飾的處世為人,即便是對自己,也不能看得過真過透,因為一個人總要在相對之中,尋找真我,而兩個人則要在彼此之間,證明真愛。

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