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福建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福建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一奇,自建造以来祠内从无蜘蛛结网,周围虽有水草,夏天也无蚊蚋;

二奇,门楼前面的一对石狮子,其中左边母狮有一只小狮子依偎身下,憨态可爱,舐犊之情栩栩如生;

三奇,祠堂内牌匾多。300多年来,芷溪黄氏人才辈出,凡是功名显赫的均可以在祠内屋梁上挂牌匾,以光宗耀祖。目前祠堂内仍有20块牌匾挂在梁上。

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黄氏家庙坐落茶山口寨上山麓,是芷溪黄氏裔孙为纪念开基始祖庚福公而建造的祖祠,因规模宏大,乡人也称大祠堂。

庚福公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6-1487年)由连城楮岭迁居芷溪,已历500多年。

黄氏家庙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落成,历时36年。现在这座祠堂是嘉庆元年合族重新建造的。

祠堂坐东向西。上厅略高,左右大屋间略低,左右回廊各有一门通外;下厅比上厅低一阶,有宽敞的回廊。祠堂长27.17米,宽27米,建筑面积为779.25平方米。厅背后及两旁围墙内有草坪、厨房共1320平方米;厅前有雨坪及直径18米的半圆月池,总占地面积为3021.5平方米。

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上厅正堂有一神龛,正中写着芷溪开基始祖考妣神位,神龛上额悬挂一块牌匾,匾书"木本水源"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神龛两边壁画皆是一对凤凰,上首凤凰站在岩石上开屏,头朝下,尾向上;下首凤凰站在红牡丹丛中展屏,头朝上,与上首凤凰和鸣,给人一种轻松和谐的感觉。左右各有一小神龛,原是作左昭右穆神主牌位。上厅柱上的联文:"世泽睿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烈;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据传,此联文原系宋代黄庭坚山谷道人为江西分宁江夏堂所撰,系族人移用于此祠的;字为乾隆时吏部尚书兼太子太师黄锦所书。

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上厅左木壁上刻着"忠廉"二字,右木壁上刻着"孝节"二字,这四个大字足有150公分大,系临摹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写的。上、下厅的天花板用木板拱成,天穹形状。所有屋梁两端都有凸出的雕刻的花卉,涂以相应的油漆。梁有30余条,最长的9.8米,最粗的周长1米多。屋柱也有30余根,上厅两根红漆木柱周长3.9尺,下厅两根红漆木柱周长3.6尺,俗称"四点金"支撑着整个祠堂的屋梁。柱下有鼓形的石础,比屋柱大(其他的屋柱也有石础)并刻有花纹图案。上厅、下厅过道回廊都是可以相通的,中心一个大天井,这样的结构,其特点是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即使容纳很多人仍感到舒适。正门左右的木壁是可以拆开的,举行祭祀时可以贯通正门前的长廊。原有的正门顶上的牌楼为双层宝盖,全用木块雕刻的花卉、鸟兽、人物拼砌而成,工艺十分精湛,可惜多数为"文革"所毁。

长廊正中天花板上的壁画为"双凤朝阳",姿态娴静;左右天花板上的壁画是大小雄师相戏,喜气洋洋。长廊左右各有木板栏杆。长廊中间的前面有两级三合土台阶,台阶左右各有一面石鼓。

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雨坪里有一对石狮子(残体犹存),两对石华表(已毁)。祖祠竖华表是显示裔孙有功名,古时考中举人以上者方可竖华表。华表上有一瓷葫芦,华表底部有两块约2米长的石条为辅夹,三者都凿有方孔,用粗铁板嵌住,使之加固。石条上刻有竖华表人的姓名、科甲名称和竖华表的时间等。雨坪前有直径18米的半月型的池塘。池塘南面为大门,大门为小型的石牌楼,朝南。

上、下厅的屋脊两端有飞鳌,大屋间屋脊的外端有叉角。雨檐两边都有飞檐,瓦口是橙黄色的釉瓷瓦,远远望去气势不凡。

地板一律是"三合土",所谓"三合土"是用沙子、石灰、黄土(少量)用黄糖水拌成,用园木棒夯实。"三合土"厚度达10公分以上,其坚固耐磨程度胜过一般石板,且不会回潮。经过几百年仍完好无损,光可鉴人。

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先前祠内屋梁上挂有许多牌匾,缙绅名录,可惜建国后被粮站拿去改建粮库,运走的无法追查,现从本祠堂的粮仓里清理出来的仅有"文魁"四块、"州司马"三块、"父子乡宾"、"明经"、"亚魁"、"选魁"等牌匾,三块"缙绅名录"现还挂在梁上。

连城芷溪黄氏家庙有“三奇”


从大门起沿山坡筑起围墙,把祠堂、草坪、雨坪、池塘环抱在怀中,整座祠堂如婴儿坐在摇篮里。站在大门口和祠堂正厅门口,均可俯瞰芷溪全貌。相传,黄氏家庙的选址和布局安排得到风水名师的指点,是块风水宝地。事实上也灵验,建了黄氏家庙后,子孙昌盛,枝繁叶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